对于饮料,尤其是碳酸饮料来说,日期越新的越好喝;但对于酒来说,当然是陈放得越久越醇香。这不,这些古墓里出土的酒少说也陈放了好几百年了,不知道是变成了世所罕见的佳酿,还是见血封喉的毒药呢?

01
陈放九千年的古酒
距今约9000-7000年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曾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发现之一。它曾以发现世界最早的七声音阶骨笛而闻名。而其中发现的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酒实物,被誉为“人类酒鼻祖”。

贾湖遗址出土世界最早的七声音阶骨笛
图源:《舞阳贾湖(下卷)》
这就要说到2004年左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张居中教授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的 Patrick E.McGov-ern教授合作的项目得出结果:在对河南贾湖遗址中发现的陶器进行分析时,找到了中国目前发现的存在最早的酒的证据。8600年前留存下来的实物证明,我国当时已经掌握了酒的制造方法,所用原料包括稻米、蜂蜜、水果等。

贾湖遗址发掘现场 图源:《舞阳贾湖(下卷)》
1984年以来主持贾湖历次发掘的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张居中教授带领的中国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掘出了大批陶器。考古人员发现这些数千年前的陶器碎片上留有一些沉淀物。

酿酒成分化验陶片 贾湖遗址博物馆藏
为了弄清这些沉淀物的真相,1999年开始,中方将部分的陶片样本提供给美方专家进行化验,中美专家合作对这些陶器碎片上的沉淀物进行研究。Patrick McGovern 教授等对这些陶器进行了一系列的化学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气相色谱分析、液相色谱分析、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等。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沉淀物含有酒类挥发后的酒石酸。另外,残留物的化学成分与现代稻米、米酒、葡萄酒、蜂蜡、葡萄丹宁酸以及一些古代和现代草药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相同。残留物还包含有山楂的化学成分。

贾湖遗址出土鼎罐壶组合 贾湖遗址博物馆藏
分析发现全部酒呈现出稻米的化学特性,在贾湖遗址陶片里还发现含有蜂蜜。对这些分析结果的直接解释是陶器盛放过以稻米、蜂蜜和水果为原料混合发酵而成的饮料。他们认为这些最古老的发酵饮料,味道肯定“甘甜可口”。贾湖遗址经过碳十四断代测定年代在公元前 7000-5500 之间,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人就开始饮用发酵饮料。

贾湖遗址出土成组龟甲 贾湖遗址博物馆藏
又是蜂蜜又是水果的,听了都觉得有点馋。
02
秬鬯,齐醍,商周美酒来一壶
时间来到商周时代,殷商宗教巫术之风——祭祀盛行。掌握占卜、祭祀权的殷王及奴隶主们敬事鬼神无非是希望通过人与神的沟通达到对神灵的感恩祈求神灵能够给予宽恕保护、攘灾赐福,所以专门的祭祀供神灵享用之酒必然是当时的好酒,有其一定的地位。

石鼓山西周古墓
从甲骨文记载的情况来看,商代酿制的酒有三种,即鬯、醴、酉彡。商代早晚期的甲骨资料关于“鬯”的记载均显示着其当初非同一般的影响。鬯(秬鬯)是一种用黑黍酿制并加郁草酿制的酒。“鬯”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其上部形似滤酒器下部形似器皿盛接,内放香草故鬯是一种滤去糟粕,添加香草于酒液中的特制酒。不过没有实物,就不赘述了。

西周古墓出土酒器
不过周代的齐醍酒是有实物的,2012年6月,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石嘴头村村民在挖掘房屋基础时分别发现了青铜器等文物,随后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积极配合文物考古工作,经发掘,在一座西周早期贵族墓葬中考古出土了青铜礼器31件、玉器2件、陶器1件和兵器与车马器等,其中16件青铜礼器上都铸有族徽、族名等铭文。

酒禁(青铜器套组)石鼓山西周墓出土
在对这座西周贵族墓的发掘过程中,专家在清理一件青铜卣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其内盛有液体,在酒器密封很好的情况下液体很可能是保存下来的酒。

石鼓山西周墓出土户卣
经过检测,在本次出土的酒液中含有其他出土古酒中所没有的典型葡萄酒的特征。经过学者们的考证,证实本次出土的酒液确实是我国古代史书上记载的古酒“齊醍”,而这种古酒,正是我国对红酒的最古老的称呼。此次发现,证明了我国红酒历史的悠久,并否认了红酒是舶来品的错误看法。
03
中山酒,千日醉!
1977年,在发掘中山王墓(位于河北平山县三汲村,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山国王厝的陵墓)的过程中,在东、西两库,分别发现了一件扁铜壶和一件圆铜壶,壶口都有铜盖密封,封闭紧密,有工作人员摇了摇壶,感觉里面有液体。打开那件圆壶后,一阵酒香飘出,“酒!中山王喝的御酒!”有人惊呼。

中山古国“山形器” 河北博物院藏
又一项震惊全国的重大发现问世,盛在圆壶中的酒液,只剩半壶,呈墨绿色,重3公斤;盛在扁壶中的酒液则多一些,约有七八成,重6.7公斤,呈浅翡翠绿色,清澈透明。

铜扁壶,旁边玻璃瓶里装的是壶里的酒液
中山国王厝墓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1978年10月,北京市发酵工业研究所对壶中的液体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这两种酒不含有酒石酸盐,故不是水果酒,都是用粮食酿造的,非蒸馏酒,只是深埋地下2300多年,尽管密封完好,酒精也已挥发得只剩下万分之零点五。另外还含有乙醇、脂肪、醣等17种成分,此外,还含有铜、铅、锡、银、镁、铝、锰等多种金属离子,这些可能是酒呈绿色的原因。

铜圆壶,旁边玻璃瓶里装的是壶里的酒液
中山国王厝墓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但是,同时出土的其他密封铜壶,有盛水的,颜色却并非绿色的,这一点,让人不解。这两壶出土于中山王墓中的古酒,目前属世界上第一次发现如此古老的实物酒。它不仅为研究中国酿酒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并与盛酒器相结合,也为研究当时的用酒制度提供了宝贵材料。

错金银铜版中山王厝陵兆域图 河北博物院藏
这两壶酒已逾越了两千三百年的时光,而那翡翠般的绿色,或许正是古人宴席上最为常见的颜色。传统上,无论是浊酒还是清酒,都可能带有深浅不一的绿色,宛如翠绿的波光,在杯盏间荡漾。
04
汉代古酒,有26公斤!
2003年6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现名为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北郊文景路中段枣园工地发掘清理了一座西汉早期偏晚大型长斜坡竖穴土圹墓,在其中一件大型凤鸟纹青铜锺中发现了重约为26公斤的西汉古酒。这是迄今发现保存最好、存量最多的古酒。


存放西汉古酒的鎏金青铜锺与其内容物古酒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确认酒中除含相对多量的乙醇外,还有其他酒类的基本组成成分。酒中还含有丰富的游离脂肪酸及防腐材料等,组成比例奇特,不同于现代酒。陪葬青铜器等文物多、等级高,证明墓主人和酒主人身份应属达官贵人;而又有专家认为,酒(墓)主人很可能是有钱有势的制酒作坊的“老板”或富商大贾。

鎏金青铜锺细节
05
千年辽酒-叶茂台辽墓群
1974年,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队赴法库叶茂台辽墓群发掘,出土了大量震惊全国的国宝级文物: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两幅立轴挂式绢画《郊原野趣图》与《深山棋会图》、缂丝龙衾、双陆棋,甚至还有首次发现的千年辽酒。

叶茂台辽墓国保碑
这瓶千年辽酒出土于叶茂台辽墓群中的七号墓,这座墓的发现源自一个偶然。
因七号墓所处位置远离适宜埋葬坟墓的山谷,已经接近山下坡地,不在前西山大量墓葬的区域,如果不是有村民去采集石料,谁也想不到这里还会有古墓。

叶茂台七号辽墓发掘现场
墓室的上部,地表早已坦平,由于时间久远,已经没有封土坟头的迹象。但在墓室的前边有墓道,因其在地下,还完整地保存。经发掘,根据土质找出原来墓道的边线,然后下挖,一条阶梯式的斜坡墓道步步深入,直抵墓门。
墓门外面是门墙,皆为砖砌,上部有仿木构建筑檐椽、斗拱、额头、门簪与墙柱等,下面中间是拱券顶式的墓门。柱身涂红色,斗拱与门簪皆施彩绘。门外用两块大石封闭,其内再用具有辽代特有的大型沟纹砖两层从下到上严密封堵。

叶茂台七号辽墓开棺后所见棺内葬式及随葬遗物情况
当考古工作者清理桌椅下面的时候,发现有两件白瓷盘口长颈注壶,是两件酒器。两件壶高度差不多。当考古学家冯永谦拿起来想要记录他们的情况的时候,却惊讶地发现,里面竟然不是空的,再用双手轻轻晃一下瓶体,里面居然发出清脆的液体声。

叶茂台七号辽墓左耳室内遗物出土情况
液体很清澈,淡黄中略带红色。大家又凑向前去,用鼻子闻了闻,没有任何气味,但是谁也没有马上亲口去尝。显然,谁也拿不准这液体中到底含有什么成分,人若是喝下去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另外,毕竟是在墓葬里埋了千年的东西,而不是在酒窖里藏了千年的美酒,即便是一生与墓葬打交道的考古工作者,也不能拿生命当儿戏。

叶茂台千年辽酒及其容器
后来,将瓷壶中的液体送去化验,在《惊世叶茂台》书中作了记述:“墓中出土的液体样品很快密封着送到了沈阳进行化验,化验结果也很快就出来了,报告单上书写着各种化学元素的名称,其中,清楚地标明液体中含有微量的乙醇!这个结论无疑证明,壶中的液体就是酒!”辽墓中出土千年古酒,此前未曾有过,这是我国考古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发现!
06
靖江王墓-用乳鼠泡酒,谁敢喝?
1983年5月2日,尧山脚下一位“文物通讯员”打来报案电话:“挂纸山东侧一座立有盘龙华表的藩王墓被盗挖!”赵平和同事们立即赶到现场,发现被盗的是第十世靖江王温裕王朱履焘与石妃合葬墓。高达8米的墓冢被掘开一个缺口,墓室券拱顶部已经暴露在阳光下。

桂林靖江王府
温裕王陵地宫的券顶厚达10层,以大块青砖一直一横错缝起拱,浇灌石灰、糯汁混合浆黏坚如岩石。考古人员经过两天艰难挖掘,才从顶端打开一个进入地宫的洞口。合,顺着麻绳下到7米深的地宫里,发现在左侧温裕王地宫棺床头龛里,摆放着一对罕见的嘉靖年制“双龙戏珠高腰青花梅瓶”。

双龙戏珠高腰青花梅瓶 桂林博物馆藏
在右侧石妃地宫边龛里,同样摆放着一对“五爪双龙戏珠高腰带盖青花梅瓶”。棺床头龛里供有一块鹅卵石和一个万历年制“五爪双龙抢珠带盖梅瓶”。边龛上,还摆放着黑釉药罐和青花瓷药碗。
石妃宫头龛里那个“五爪双龙抢珠带盖梅瓶”最令考古人员关注。瓶盖封得严严实实,抱起来掂量掂量,相当沉重。摇一摇,里面有液体回荡声!

装乳鼠药酒的青花“明万历年造”款双龙抢珠纹带盖大梅瓶
桂林博物馆藏
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剥掉瓶口拌有糯米浆的石灰封膏,揭开瓶盖,一股浓郁的醇香立即弥漫开来。细看瓶中——天啦!淡红色酒液里,浸泡着红枣、龙眼、荔枝,还有3只没长毛的小乳鼠!
墓主人是明朝第十代靖江王温裕王朱履焘,是第九代靖江王康僖王朱任昌次妃所生庶子,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14岁时被册封为靖江王,迎娶石氏。然而,体弱多病的朱履焘在王位不过5年,便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19岁时去世,成为靖江藩王中年寿最短的一个王爷。

桂林靖江王墓区
据记载,温裕王生前曾为体弱多病和生育能力烦恼,长期按桂林民间乳鼠酒药方泡酒进补。去世后,在地宫里陪葬龙纹梅瓶乳鼠酒及药罐、药碗等,显然是期望在阴间继续进补。朱履焘谥号“温裕”,也含有“多多补养”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