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游记

张济很聪明 2025-02-02 19:46:38

2017年6月29日,从南京乘飞机到北京,转机经停乌鲁木齐到喀什。

飞机到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在北京住一夜,第二天早上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继续乘飞机,经停乌鲁木齐到喀什。

到了喀什徕宁国际机场。

喀什葛尔古城。

古城里的制陶世家。

木雕文化。

美食。

红柳羊肉串。

古城南门老城墙-沙门。

喀什葛尔古城景区,又称喀什古城景区是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喀什市境内的旅游景区,景区占地面积3.6平方千米。喀什古城历经2000多年的风霜雪雨,使喀什古城成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标本和切片,被誉为研究古西域城市的活化石,也是研究古丝绸之路文化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和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古城是一座开放式旅游景区,也是维吾尔族居民的生活区,在这里集中展现了维吾尔族居民家庭生活、民族风情、传统手工艺、风味美食。

2015年7月13日,喀什古城景区被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艾提尕尔清真寺。

中国伊斯兰教著名清真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的艾提尕尔广场西侧,始建于1442年,南北长140米,东西宽120米,占地总面积为1.68万平方米,分为“正殿”“外殿”“教经堂”“院落”“拱拜孜”“宣礼塔”和“大门”等七部分,是新疆规模最大的清真寺。艾提尕尔清真寺是一个有着浓郁民族风格和宗教色彩的古建筑群,是维吾尔族古建筑艺术的典范,成为喀什古城的地方象征而名扬中外。明正统(1436-1449年)年间喀什噶尔统治者沙克色孜·米尔扎后葬于此,其后裔建造了一座小清真寺,即艾提尕尔清真寺之前身。

香妃墓。

加满清真寺。

“阿帕克霍加墓”它坐落在喀什市东郊5千米的浩罕村,系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古建筑群,也是伊斯兰教圣裔的陵墓,占地2公顷。 陵墓始建于1640年,据说墓内葬有同一家族的五代72人(实际只见大小58个墓冢)。第一代是伊斯兰著名传教士玉素甫霍加。他死后,其长子阿帕克霍加继承了父亲的传教事业,成了明末清初喀什伊斯兰教“依禅派”著名大师,并一度夺得了叶尔羌王朝的政权。他死于1693年,亦葬于此,由于其名望超过了他的父亲,所以后来人们便把这座陵墓称为“阿帕克霍加墓”。

传说,埋葬在这里的霍加后裔中,有一个叫伊帕尔汗的维吾尔族女子,是乾隆皇帝的爱妃,由于她身上有一股常有的沙枣花香,人们便称她为“香妃”。香妃死后由其嫂苏德香将其尸体护送回喀什,并葬于阿帕霍加墓内,因而人们又将这座陵墓称做香妃墓”。不过据考证,香妃并没有葬在这里,她确切的葬地是在河北遵化清东陵的裕妃园寝

2014年7月开始打造以“香妃”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香妃园),2019年被国家评为4A级旅游景区。

喀什香妃园里面的加满清真寺,作为这座城市的第二大清真寺,始建于1873年,其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西亚与中国本土的美术元素。寺内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62根雕刻精美的木柱,每一根都由整根白杨木雕刻而成,上面雕刻着生命树、莲花、缠枝纹、忍冬纹、石榴纹等象征吉祥的纹样,华丽而精致。

这些木柱不仅展示了能工巧匠们的高超技艺,更是维吾尔木雕艺术的瑰宝。每一根木柱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重复的设计,彰显了匠人们的匠心独运。

高台民居。

高台民居里面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家,400多年前的土陶作坊。第六代传承人吐尔逊卡日。地址是阔孜其亚贝希巷531号。

阔孜其亚贝希巷515号。

喀什噶尔老城东南端黄土高崖上有一处维吾尔居民小巷;维吾尔名:阔孜其亚贝希巷。意为高崖上的土陶;位于喀什老城内地势最高的这一条长达数百米的高崖,在历史上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己存在。相传东汉名将班超、耿恭曾在此留下足迹。这里巷道狭窄弯曲,过街楼、小胡同、手工作坊随处可见,生土建筑比比皆是。现有居民640多户, 4000多人,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保留了多处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老宅和清真寺。高台民居被中外游客誉为“维吾尔族活的民俗博物馆”。是喀什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所在。高台民居是新疆喀什市老城东北端一处建于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高崖上的维吾尔民族聚居区,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是喀什展示维吾尔古代民居建筑和民俗风情的一大景观。

喀什博物馆。

英吉沙小刀引以其精美的造型、秀丽的纹饰和锋利的刃口而显露头角。英吉沙小刀是以原产地英吉沙县而命名的。英吉沙小刀是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之一,与保安族的保安腰刀,云南阿昌族的户撒刀齐名。英吉沙县有1000多名刀匠,人们一般把做刀人分为刀匠、师傅、大师傅三个级别,称的上师傅的有70-80人,而能称得上大师傅的只有10人左右。一般刀匠都不在刀上刻名字,师傅级别的好多都刻名字。但大师傅级别的一般都会刻名字的(除了部分款式的小刀不刻名字别人也知道是谁打制的)。

乔鲁克靴制作技艺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叶城县一项古老的维吾尔族制靴技艺,距今约3200年,2006年入选第一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乔鲁克靴采用绵羊皮、牛皮或牦牛皮制作,鞋底、鞋面、鞋帮以针线缝合。

这个是老的喀什博物馆,现在有新的喀什博物馆了。

吾斯塘博依千年古街。

在千年古街吾斯塘博依路口的百年茶馆,是老城繁华街道上的地标性建筑,“百年老茶馆”。这幢具有典型民族风情的两层建筑,当地代表性街房,浓缩了喀什好几代人的美好记忆。茶馆装饰精美,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茶馆内有很多炕,无论是否认识,友好的茶客们或盘腿围坐于土炕上,随意地聊着天儿;或有茶客喜欢拨弄一下茶馆的“弹布尔”,错落的琴声中再哼唱上几句;或择僻静躲上阳台,静静看着街道上人来人往。百年老茶馆就像喀什的一张熠熠生辉的地域名片,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喀什吾斯塘博依古街是一条充满历史韵味和异域风情的街道。据说,这条街道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曾是古疏勒国王宫的所在地。后来,这里逐渐汇聚了当地的能工巧匠,形成了如今这条以手工艺品闻名的古街。它也是电影《追风筝的人》的取景地之一,更是喀什这座中国最西边城市的灵魂所在。在街道两旁的小店琳琅满目,出售着各种色彩斑斓、充满异域风情的手工艺品,如陶罐、地毯等。两旁的建筑也颇具特色,台阶和窗户等细节之处都充满了艺术感。这里不仅有原汁原味的新疆风情,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氛围。艾提尕尔清真寺就坐落在古街附近,是新疆最大的清真寺之一。走在街道上,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气息和当地人的虔诚信仰。

喀什疏勒县张骞公园。

张骞(约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县(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由长安出发,甘父做为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从此中国人通过这条通道向西域和中亚等国出售丝绸、茶叶、漆器和其他产品,同时从欧洲、西亚和中亚引进宝石、玻璃器等产品。被誉为出使西域的第一人。

张骞公园位于疏勒县坤巴斯路东侧,东环路西侧,西南角与坤巴斯路、315国道相接。疏勒为古西域国名,有着2000多年历史,早在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就有“疏勒国,王治疏勒城”的文字记录。张骞公园为纪念张骞通西域而建,占地面积1300亩,分为历史文化区、民俗风情区、休闲娱乐区和儿童娱乐区等四个功能景区,内建有张骞纪念馆、科技文化馆、博望宾馆等建筑。

盘橐城。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右扶风平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曾率领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在汉明帝末年收服了西域部分国家。永元六年(94年),班超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全部收服,并使条支、安息及“至于海濒四万里外”诸国皆遣使朝贡。永元七年(95年),被汉和帝封为定远侯,世称“班定远”。

盘橐(tuó)城,又叫作“艾斯克萨”城,位于喀什市东南郊的吐曼河岸边,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疏勒国宫城,公元74至91年间东汉名将班超在此驻守长达17年之久的城堡遗址。班超以盘橐城为根据地,抗击西奴,安扶西域,恢复了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统治,并重新开通了丝绸之路。如今在原古城遗址上修建了盘橐城,占地14.5亩,以班超雕像为中心,36位勇士雕像沿神道左右对称,建有36米长,9米高的大型半圆浮雕屏墙,大门、古亭、石牌坊、城墙、烽火台等建筑。

喀什街景一瞥。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