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红军时就是省委书记,级别比徐海东还高,1942年后为何一直不受重用?

方圆文史 2023-09-17 10:14:27

在我党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经历传奇,但又鲜为人知的革命元勋,红军时期他就是省委书记,抗战时他又历任中原局委员、代理书记,地位仅次于书记刘少奇。

然而,从1942年以后,他却受到了长期的批判审查,此后虽然恢复了工作,但职务却一降再降。

他就是原中央财经小组成员兼国家计委副主任——朱理治。

那么,他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朱理治,原名朱铭勋,1907年7月出生于江苏通州一个三代行医的医者之家,其自幼天资聪慧,学习成绩非常优异。

1926年,19岁的朱铭勋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学习,次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了表明使国家由真理治理之心志,他毅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理治”。

之后不久,朱理治担任清华大学支部书记,开始长期秘密从事革命活动。

后来,由于叛徒告密,朱理治被迫逃出清华大学,在前往上海找寻党组织无果后,他只好先暂时回到家乡,一边在小学教书,一边继续与当地的党组织取得联系,后历任共青团江苏省委组织部长、书记等职。

1934年,27岁的朱理治被组织任命为河北省委副书记,不久后又被派往陕北领导陕甘特委和陕北特委。

次年9月,朱理治又参与对红十五军团的组建工作,由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高岗任政治部主任。

红十五军团组建后,便立即投入到了正在进行的陕甘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作战。

然而,在不久后开展的陕北“肃反”运动中,朱理治错误执行了这一行动,导致一些同志被错捕,而这也成了几年后延安西北高干会议上高岗攻击他的有力理由。

在当时的“肃反”运动中,一些负责同志准备沿用过去鄂豫皖苏区的肃反经验,要求开杀戒。但对此,朱理治是表示反对的,并且还出面制止。

正是由于朱理治的制止,所以当时陕北苏区后方就没有人被错杀,至于前方错杀的一些同志,则是由于信息闭塞、传递缓慢等原因,未经请示而擅自决定的。

除此之外,当朱理治发现“肃反”由于逼供信而造成错误后,便立即要求放人,但考虑到中央马上就要赶到,于是便决定等中央到后再作处理。

而历史也已证明,陕北的肃反运动,是所有苏区肃反中错误程度最轻的一个。

但在1942年的延安西北高干会议上,高岗却硬将1935年的肃反造成一些同志被错捕,说成是朱理治有意陷害。

从这之后,朱理治不仅被免去了陕甘宁边区银行行长的职务,还受到了长期的批判审查。

尽管此后他重新恢复了工作,但职务却一降再降。不过,无论受到什么样的打击,他始终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党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后来,“高岗事件”出来后,邓公便托人转告,让朱理治对其歪曲事实伪造历史提出申诉。

最终,经过中央监委详细调查后,终于推翻了强加在他头上的罪名,并得到了中央书记处的批准。

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这个结论未能在党内印发。不过,这足以证明,朱理治的确是清白的。

解放战争开始后,朱理治被派往东北,历任洮南地委书记、北满分局秘书长、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副部长等职,为我军解放东北提供了充足的后勤保障,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朱理治先后担任全国核资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交通部副部长、中央财经小组成员兼国家计委副主任、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等职。

从资历上来说,朱理治比后来被授予大将军衔的徐海东还高,建国后理应担任更高一些的职务,但尽管如此,他仍旧毫无怨言。

1978年初,由于长期辛苦的工作,导致朱理治积劳成疾,后被确诊为肝癌。尽管身体不佳,但他依旧坚持带病工作,最终于1978年4月9日不幸离世,享年71岁。

0 阅读: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