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旭东:什么是区块链社群治理的本质,投资需要注意什么?

伦敦时间 2019-12-05 14:52:30

小米成功的原因之一,来自其创新的互联网思维,小米的产品社群为小米手机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反馈,然后又转化为市场销售的原动力,助推小米功成名就。

社群,其实不是一个新物种,但用的地方不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比如我们所见的“传销”、某些所谓的“直销”、之前被依法取缔的类似某商城等等,都是人性贪婪的产物。

可见,社群有其两面性,或服务于民,或蛊惑于民。

对区块链领域社群治理的探讨

社群(社区)治理、投票决策,是西方思维,在习惯性的重利思维下,真正有热情参与社群治理的是少数“热血青年”,绝大多数“韭菜”只是为了赚钱,而不是长期持有某种代币,拥有其“宪政”权。

至少在当前,投资者还不适应以投票的方式行使自身权利的情况下,强调社群治理是不现实的,最终在管理社群的还是一小部分人。

首先,参与热情不高,受传统管理、选举、投票思维的影响,这在EOS超级节点投票中就能看到,小散的投票率并不高,而且对区块链式的投票机制不熟悉或不了解;

其次,社会的治理也是由少数精英来实现的,这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发展中形成的最有效的方式。对未来的预知、社会发展的趋势判断等,精英们的观点还是优于普通民众的,这跟智商、阅历、经历、资源量、受教育程度、社交等属性相关,毕竟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完全的全民民主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想法。

社群治理是现阶段的管理形式,未来必须是参与即可行使权力的傻瓜式操作模式,当用户量达到一定数量,技术上能够支持,社群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这里用的是“必要”,不是说它没有存在的意义。)另一条路是中心化的管理或本质中心化的多节点管理。

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乌托邦

人人参与、人人受益是一种理想,关键在保障机制,就是民众参与后奖励自动达成,而无需繁琐的操作或过程,这就是项目要建成生态,交易所要实现Token经济的原因。

利用手机、个人电脑的剩余算力挖矿,只是一个噱头,这里没有考虑到民众挖矿所得与设备损耗之间的联系,一台时刻处在挖矿运行的手机,其使用寿命必然比可以待机休息的手机要短,电脑亦然,更不用说受到运算速度的限制。

此外,不要一谈区块链技术就必然谈代币,更不要一谈代币就强拉上区块链技术,虽然两者是有关联的,但不是非联系不可,现在很多观点的逻辑是:区块链技术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代币是一种必然趋势。这是错误的。

这种观点仅是为韭菜们打气,培养更强壮的韭菜。

1)不是所有的区块链技术应用都可以脱离Token激励;

2)不是所有的区块链技术应用离不开Token;

3)技术的应用还会有创新,包括模式创新,技术与Token之间是有所区分的。

对投资者的几点建议:

1.创始人有人格或品质缺陷的代币项目不参与;

2.有过“前科”的项目不参与;

3.目前行业应用类项目成功的概率很低;

4.公链和交易所项目已经从热门转入洗牌期;

5.今后小散参与一级市场的机会越来越少,且行且珍惜;

6.对宣传过热或处在风口浪尖,研发却无明显进展的项目,要保持冷静的判断;

7.未来你手里的一堆代币,可能都是零。不要把过多的精力耗在注册、空投等赚取少量代币的行为上,要花点时间看白皮书,研究项目及项目背后的真相,主要投资几个项目就好,做到精准投资、价值投资。

再次强调不能投资的项目:

1.一上来就想着发币,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和开发进展的项目;

2.套用区块链概念,没有区块链技术也能运行的很好,其代币只是类似积分,技术本身没有解决行业核心痛点的项目。很多吃喝玩乐的项目都属于这一类;

3.未做宣传,信息不透明的项目。

后记:

从2017年底对区块链几乎一无所知,到2018年年初对区块链产生认知,可以说,我的观点始终如初,并且在这两年的行业实践中基本得到印证。反观某些“热血青年”,他们言辞凿凿的布道,却无一正确。

有朋友说,你文章更新的太慢了。是的,对于众多必然走向失败的项目的宣传,对于投机起伏的币价判断,写这些东西又有什么意义呢!而对于行业与项目本质的探讨,人微言轻,虽然正确却几无人知。

在这个行业里,有多少人真的关心对错?能割到韭菜就是本事,区块链行业也由创新变成人性贪婪的竞技场。

随着区块链战略的提出,政府整治与监管的加强,正规化下的行业发展将告别无序的野蛮生长,但“摸着石头过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产品的方向、技术的着力点、应用的盛极而衰或更迭等等,一切变化还皆有可能。

0 阅读:26

伦敦时间

简介:坚持秉中发声,链接未来的理念,解读区块链资讯与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