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欢崛起的过程中,关中的另一支力量逐渐壮大,并与高欢形成对峙之势,这就是来自武川的宇文泰军团。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周、隋、唐三朝的建立都与关陇政治集团有密切关系,而这一集团的核心则是由宇文泰领导的武川镇军人集团。
宇文泰宇文氏为匈奴与鲜卑通婚的后裔。宇文泰出身于武川的鲜卑镇兵。
六镇镇兵(包括镇将)的来源主要有四种:
一是北魏的皇族或高门显贵,这类人大多是在北魏创立六镇时选拔的最高等级的驻守人员;
二是地方的良家豪族,这类人属于一般的大家族,贺拔岳的祖先即属于此类;
三是被有意迁移的豪族,拓跋氏将各地的大族强制征召至六镇,以增强边防力量,其中包括来自河北、山西的汉人豪族,也有居住在六镇附近的其他胡族,如宇文氏、斛律氏;
四是因犯罪被发配到六镇的人,高欢的祖先即属此类。经过近百年的融合,六镇镇兵无论是鲜卑、汉人还是其他胡族如匈奴、羌、羯,都已经鲜卑化。
宇文部虽然源自匈奴,但其语言和习俗已经完全鲜卑化,除了血统,其他方面与鲜卑无异。
在六镇之乱期间,流民中的一支由卫可孤率领攻入了武川镇。宇文泰的父亲宇文肱带领四个儿子参与了抵抗卫可孤的战斗。此后,他们在葛荣、鲜于修礼、尔朱荣等势力间辗转,最终成为尔朱荣的部属。
宇文泰的父亲宇文肱,以及他的长兄宇文颢和二兄宇文连相继战死。三兄宇文洛生则继续统领余下的宇文部众,在鲜于修礼手下担任将领,因其卓越的战斗能力,被称为“洛生王”,在六镇流民中享有声望。
当鲜于修礼被尔朱荣击败后,宇文洛生、宇文泰及其他族人被俘。尔朱荣因为忌惮宇文部的实力以及宇文洛生的声望,决定处死宇文洛生。
宇文泰则选择效仿汉光武帝的策略,没有选择逃跑,而是陈述兄长被杀的冤屈,并继续效忠尔朱荣,因此保全了家人的性命。他与尔朱荣的亲信贺拔岳同出自武川,并有共同作战的经历,因而受到贺拔岳的关照。
永安二年(529年),陈庆之护送北魏北海王元颢北伐并攻入洛阳。尔朱荣派遣尔朱兆和贺拔胜率军渡河进攻陈庆之,宇文泰跟随贺拔胜和贺拔岳出征,成功击败了这位有“白袍将军”之称的陈庆之,将河南重新纳入北魏版图。
贺拔岳入关中建明元年(530年),当北魏六镇的流民起义逐渐平息时,关中和西北地区的起义军经过多次内部纷争和失败,最后由万俟丑奴和萧宝寅领导。万俟丑奴在高平(今宁夏固原)自立为帝,成为关中地区的实际统治者。
此时,尔朱荣作为天柱大将军掌握着北魏的实际权力。为了消灭万俟丑奴,尔朱荣决定派遣贺拔岳率领军队进入关中作战。贺拔岳的父亲贺拔度拔是武川镇的一名下级军官。在六镇大起义期间,贺拔度拔与宇文泰的父亲宇文肱合谋,召集族人和乡邻发动突袭,成功击杀卫可孤,重新控制了武川镇。
不久之后,大批流民军攻击武川,贺拔度拔在战斗中牺牲。此后,贺拔岳和他的哥哥贺拔允、贺拔胜投靠了契胡首领尔朱荣。
由于贺拔岳兄弟在武川时就已经非常有名,尔朱荣对他们非常信任,并称赞道:“我得到了你们兄弟,天下就没有平不下来的地方。”尤其是贺拔岳,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擅长战略分析,很快受到尔朱荣的赏识,被选入其幕府。
在六镇流民起义稍微平息之后,依靠镇压这些起义而崛起的契胡族领袖尔朱荣的武装力量逐渐成为北魏境内最强大的一支。尔朱荣因此萌生了挟持皇帝以号令诸侯的野心。
贺拔岳与尔朱荣的想法不谋而合,他建议尔朱荣进入洛阳以掌控北魏的中央政府,这进一步增强了尔朱荣对他的信任。
因此,在对付万俟丑奴这件大事上,尔朱荣首先想到了贺拔岳。
能否独立承担重任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贺拔岳自知具备这样的条件,但在出兵前,他仍心存疑虑。
在当时实力为主的局势下,尔朱氏对其他势力十分警惕。贺拔岳如果单独率军去平定关中,一旦战败,责任难逃;即便战胜,手握重兵且驻扎在关中险要之地,同样可能引起尔朱荣的猜疑。
基于此种考量,贺拔岳建议尔朱荣派遣一位尔朱氏的成员统领军队,自己只负责作战指挥。这样的安排,体现了贺拔岳对军权毫无觊觎之心和绝对的忠诚。尔朱荣对此非常满意,于是派遣其侄子尔朱天光担任主帅,贺拔岳和侯莫陈悦分别担任左右大都督,负责具体的作战任务。
尽管贺拔岳精明能干,但他提出的分权策略最终却将自己推向了困境。
建明元年(530年),贺拔岳协助尔朱天光率领两千多人的军队进攻关中,此时宇文泰也归顺于贺拔岳。万俟丑奴的起义军已占领从长安到陇右的区域。
贺拔岳从潼关发起进攻,因万俟丑奴的部队组织松散,战斗力不强,潼关附近的军队很快被击溃。俘获两千匹战马后,他继续向长安推进。
当时,万俟丑奴的主力正围攻岐州,得知贺拔岳获胜后,派先锋将军尉迟菩萨率两万兵力迎战。
贺拔岳在渭北设伏,以一千骑兵击败尉迟菩萨,俘虏三千余人,并生擒尉迟菩萨。随后,他北渡渭河,缴获尉迟菩萨的辎重,追击溃兵,再次俘获一万多人。
此战展现了尔朱荣军队的强大战斗力,使万俟丑奴不敢再围攻岐州,被迫撤退。
贺拔岳再施妙计,谎称因天气炎热,待秋凉后再与万俟丑奴决战。万俟丑奴信以为真,放松警戒。
贺拔岳抓住机会迅速偷袭,万俟丑奴大败,试图逃回高平老巢,结果在平凉被追上,再次战败并被俘。
高平的义军得知消息后士气低落,将留守的二号人物萧宝寅活捉献给贺拔岳。
随后,贺拔岳消灭了万俟丑奴的残余势力,完全平定了这支起义军,关中与陇西的各州郡皆听命于尔朱天光。
在具体表现上,虽然尔朱天光名义上是主帅,但大多数战斗实际上由贺拔岳指挥,他的威名迅速在关中地区传播开来。尔朱天光的部队从最初不到2000人逐渐扩充到上万人,关中地区因此开始悄然出现新主人的迹象。
就在尔朱天光刚刚平定关中陇右后,洛阳发生了一件震惊天下的大事——尔朱荣的死亡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高欢随之迅速崛起。
在邺城会战失利后,尔朱兆联合尔朱氏家族共同对抗高欢,尔朱天光也带领一部分军队东征。
这一系列的变化对贺拔岳来说显得过于迅速。曾经强盛的天才尔朱荣就这样意外地被杀,曾经在北中国无敌的契胡族也因此瓦解。
贺拔岳没有太多时间惊讶,接下来的任务是如何处理关中和陇右的局势。当尔朱天光决定东征高欢时,贺拔岳曾建议他不要卷入关东的混乱。他认为关中的局势已经稳定,应该稳守关中,等待关东局势的变化,这是最佳选择。
然而,尔朱天光眼光短浅,执意东征。贺拔岳则果断与侯莫陈悦联手,攻灭了留守长安的尔朱天光之弟尔朱显寿,完全掌控了关中的局势。为了对抗尔朱氏,洛阳的北魏中央政府迅速任命贺拔岳为关中大行台,侯莫陈悦为都督陇右诸军事,以笼络他们的势力。
在击败尔朱氏势力后,高欢计划拉拢贺拔岳。然而,贺拔岳清楚地识破了高欢试图吞并自己的图谋。于是,他与宇文泰商议,决定以关中为基地,与高欢竞争天下。
随后,贺拔岳将大本营迁至关中西部的平凉,并召集了秦州、南秦州、河州、渭州的刺史。由于贺拔岳的威望,这些地区和分布在河西的胡族势力纷纷接受了他的领导。
高欢此时刚刚稳定了关东局势,暂时无力向西进攻与贺拔岳争夺,只能采取分化拉拢的策略,试图再次搅乱关中的局势。高欢掌控北魏朝廷后,是继尔朱荣之后的又一强大势力,关中陇右的各部势力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响。果然,灵州刺史曹泥率先表示愿意听命于高欢。
贺拔岳对此非常愤怒,通知侯莫陈悦联合进攻曹泥,并命令他率领本部军队作为先锋,提前出发准备攻打灵州。
侯莫陈悦刺杀贺拔岳关中和陇右的局势总体上呈现出贺拔部势力强大而侯莫陈部相对薄弱的状态。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贺拔岳在平定万俟丑奴的过程中立下了显赫战功,因此他对侯莫陈悦一直抱有轻视之心,这种态度可能是最致命的。
尽管如此,侯莫陈悦始终掌握着一支武装力量,并且已经拥有了稳固的根据地。贺拔岳的政治轻视使得两者之间原本脆弱的政治和军事联盟更加难以维持,而显然贺拔岳并没有制定出处理两者关系的明确策略。这是继最初分权讨论之后,导致贺拔岳被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一直关注关中局势的高欢再次看到了机会。高欢敏锐地把握住了侯莫陈悦对贺拔岳既惧怕又不服气的复杂心理,积极采取分化和拉拢的策略,使得这位较弱的陇右势力逐渐倾向于晋阳一方。
侯莫陈悦接受了高欢的条件,但由于他的根据地陇右与高欢所在的晋阳相隔遥远,无法获得后者的有力军事支援,因此他一直按兵不动。
直到贺拔岳通知他出兵征讨曹泥时,侯莫陈悦才意识到,机会终于来临。
侯莫陈悦抓住唯一的机会,在贺拔岳率军到达原州高平城(今宁夏固原)时,实施了一项刺杀计划。
侯莫陈悦也带兵到达高平,准备向北进攻灵州(今宁夏吴忠)。他表面上遵循贺拔岳的命令,连夜向北推进,与他的主力部队拉开距离。随后,他派人邀请贺拔岳到自己的营地商议前锋部队的作战计划。
贺拔岳此时专注于进攻曹泥,对侯莫陈悦的不寻常举动没有产生警觉。他带着少量随从来到侯莫陈悦的中军帐,讨论军事行动的下一步。
侯莫陈悦早已布下伏兵,在商议过程中,他假装腹痛离开帐篷,命中兵参军豆卢光和女婿元洪景率伏兵突入帐内。贺拔岳措手不及,无路可逃,被元洪景杀死。
贺拔岳的随从四散逃命,而侯莫陈悦宣称:“我只针对贺拔岳一人,你们不必惊慌。”但无人相信他的说辞,贺拔岳被刺杀的消息迅速传播,恐慌在高平城中迅速蔓延。
侯莫陈悦在杀掉贺拔岳后,试图收编其部队。然而,高平城的士兵虽然感到恐慌,却不愿归附于他。侯莫陈悦由于长期的恐惧和内心的懦弱,最终错失了掌控这支部队的良机。面对高平城的群龙无首,他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撤军回到自己的根据地。
贺拔岳的部众因此获得了喘息之机,迅速稳定了局势。在一时找不到合适领袖的情况下,由年长的将军寇洛暂时掌控全局,率领部队返回平凉大本营。
与此同时,北魏皇室、晋阳的高欢和荆州的贺拔胜几乎同时萌生了招揽并收编这支部队的想法,并立即采取了行动。
高欢派遣大将侯景入关,试图招抚贺拔岳的余部。
北魏孝武帝则派元毗入关,召集贺拔岳的残部和侯莫陈悦前往洛阳勤王,因为此时孝武帝与高欢的矛盾已逐渐加深,急需关中陇右的兵力支持。
贺拔胜则派出独孤信,以贺拔岳之兄的身份入关统领其余部。然而,这些人尽管有先见之明,却都因为距离的劣势而未能成功。此时,平凉城的将领们正焦急地等待来自夏州的消息,以及那里的主人——宇文泰。
宇文泰收拢贺拔岳余众贺拔岳进攻万俟丑奴时,宇文泰随军入关,凭借作战的勇猛和出色的战略眼光,获得了贺拔岳的高度赏识,从一名普通的步兵校尉逐步晋升到原州刺史。
在孝武帝任命贺拔岳为关中大行台后,宇文泰被提拔为行台左丞,成为贺拔岳的得力助手。贺拔岳迁至平凉后,考虑到夏州是关中的边境前线,为了防止高欢从此处进攻,便任命宇文泰为夏州刺史,负责防务工作。
贺拔岳遇刺时,宇文泰已经在外多年,专注于巩固夏州的防御。
作为六镇起义的重要角色,宇文泰深刻理解到,起义受益者主要是地方豪强和趁乱而起的农民领袖,而多数流民不过是因生计所迫参与其中。只要有安定生活的机会,这些被迫参战的流民实际上并不愿意长期作战。
因此,宇文泰非常重视安抚流民,展现出乱世中军阀的仁慈之心,这成为笼络人心的重要手段。夏州的官员和百姓对宇文泰充满信任。河西流民势力的领袖纥豆陵伊利也对他表示友好,并携部众归附夏州。
在决定进攻曹泥之前,贺拔岳曾派遣大将赵贵前往夏州征询宇文泰的意见。
宇文泰立即识破了这一行动的风险,理由是灵州的曹泥虽已倾向高欢,但他势力单薄,不足为虑,且灵州距离关东甚远,无法迅速获得高欢的支持,因此无需急于进攻。
相反,侯莫陈悦却是一个贪婪而不可信赖的人,并且掌握着一支相当强大的军队,是贺拔岳统一关中陇右的潜在威胁,绝不能轻信与他结盟。如果侯莫陈悦在高平起事,形势将十分危险。
宇文泰的建议合理且切中当时陇右军事形势的要害。然而,贺拔岳执意进攻灵州,最终死于侯莫陈悦之手。事后,贺拔岳的部下,寇洛率队返回平凉,内部矛盾立即显露。
贺拔岳麾下的将领都是久经沙场的功臣,彼此之间在能力和资历上差距不大,因此在危急时刻难以推选出一个众人认可的领导者,只能暂时由能力平庸的寇洛担任。随着形势稍有好转,选出一个合适的领袖成为这支部队的当务之急。
寇洛面对混乱的局势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于是主动请辞,希望由众将推举贤明之人来掌权。大将赵贵提议请宇文泰回来担任领袖。
赵贵与贺拔岳、宇文泰同属武川镇兵,彼此有着深厚的乡里情谊。
在侯莫陈悦杀死贺拔岳后,局势变得人心惶惶,赵贵不畏惧生命危险,亲自带领50人前往侯莫陈悦的营地诈降。
赵贵从同乡和宗主的立场出发,请求侯莫陈悦归还贺拔岳的遗体,然后他护送贺拔岳的灵柩回到平凉,这一义举赢得了众将的尊重。因此,他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但是,众将中有贤有愚,有些人想争当主帅,更多的人则希望投奔荆州的贺拔胜或洛阳的中央。这样争执下去不会有好结果,赵贵与都督赫连达商议,由赫连达连夜赶往夏州,请宇文泰回来。
虽然宇文泰身在夏州,但一直关注着平凉的动态。贺拔岳死后,不时有消息传来说他的部队已经几乎瓦解。
赫连达赶到后,略加渲染地说道:“贺拔公的部队不仅没有散,众将还热切期盼宇文公快去接掌大权。”
宇文泰因此心安,决定立即启程。
然而,贺拔岳之死也使夏州局势暗潮涌动。
很多人劝宇文泰:“贺拔岳死后,平凉的军队群龙无首,形势难测,加上侯莫陈悦就在附近,若出现意外,恐怕得不偿失。”
宇文泰看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说:“若侯莫陈悦想吞并贺拔公的部众,早该主动进攻平凉。然而他退回水洛城,说明他目光短浅。机不可失,如果我不抓紧行动,时间一久,贺拔公的部众恐怕就真的散了。”
在宇文泰准备启程时,夏州内部发生了变故。当地的豪强弥姐元进在宇文泰麾下担任都督,得知宇文泰计划前往平凉,便打算与侯莫陈悦联手,利用本族势力控制夏州。
宇文泰对此心知肚明,但装作不知情,召集部下将领商议下一步计划。弥姐元进毫无戒心地参与了会议。
出乎意料的是,宇文泰突然严厉地说道:“我原本准备前往平凉讨伐侯莫陈悦这个叛徒,但听闻有人另有打算。”
弥姐元进意识到情况不妙,但为时已晚,他已经失去了掌控自身命运的机会。
随着宇文泰的话音落下,他的亲兵队长蔡佑全副武装进入,直呼弥姐元进的名字,指责他心怀不轨,随后一刀将其斩杀。
弥姐元进的同党也被一一揪出并处决。
在场的将领们无不感到震惊,从此对宇文泰前往平凉的决定再也不敢提出任何异议。
经过一番努力,宇文泰终于扫清了所有障碍,仅率领500名轻骑兵昼夜兼程赶赴平凉。在安定(今甘肃宁县)时,他遇到了侯景。
侯景的任务是招抚贺拔岳的部众。凭借宇文泰的敏锐,他立刻识破了这位高欢手下大将的真正意图,严词厉色地质问道:“贺拔公虽死,但我宇文泰仍在。你侯景来关中是何用意?”这番话气势如虹,震慑住了侯景。
侯景赶忙辩解道:“我只是君主射出的一支箭,指哪便去哪,实在无法自主。”说完便仓皇而退。
宇文泰抵达平凉后,为贺拔岳举哀,并在寇洛(右大都督)、赵贵(都督)、侯莫陈崇(都督)、赫连达(都督)、吕思礼(机要秘书)、赵善(行台长史)、厍狄昌(征西将军)、梁台(贺拔岳心腹,职务不详)、达奚武(子都督)、梁御(征西将军)、若干惠(职务不详,曾为贺拔岳别将)、怡峰(都督)、刘亮(大都督)、王德(龙骧将军)等人的支持下,掌握了贺拔岳余部的军权。
从官职来看,带有“都督”头衔的人通常都拥有实权并负责带兵,尽管有些人只被授予将军称号,但从他们的经历来看,他们也是能够参与军队调动的重要人物。
这些人的拥护无疑增强了宇文泰的军事实力,使他建立了绝对的优势。他此前在征讨万俟丑奴时展现的才能,也帮助他避免了与寇洛同样的命运。
在这个时期,贺拔胜的使者独孤信抵达了平凉。独孤信的家族从祖父开始就在武川担任镇兵,他的父亲曾是当地的领民酋长,因此家族在武川也算得上是有影响力的势力。
在卫可孤攻陷武川后,独孤信参与了贺拔岳和宇文肱父子袭击并杀死卫可孤的事件,随后,他经历了与宇文泰相似的历程,最终成为尔朱荣麾下的一名别将。
由于这样的过往,独孤信与宇文泰之间有着天然的乡里情谊。抵达平凉后,看到宇文泰已经顺利掌控了军权,他表示非常高兴,并放弃了替代贺拔胜收编部众的打算。
宇文泰对这位故友的到来也感到非常高兴,激动之下,委托他前往洛阳向天子陈述贺拔岳被杀的前因后果。从表面上看,独孤信似乎平和地接受了宇文泰接管军权的事实,但从贺拔胜后来对宇文泰的傲慢态度来看,独孤信倾向宇文泰可能也是对当时局势的一种无奈承认。
在乱世中,实力为重。不论独孤信内心真实的想法如何,他还是接受了宇文泰的委托,并迅速动身前往洛阳。在接近长安时,他遇到了第三个试图收编贺拔岳部众的人——北魏皇帝的使者元毗。
魏孝武帝急于应对高欢的威胁,派元毗下达紧急命令。高欢对晋阳的施压让洛阳的朝廷感到不安,魏孝武帝计划召集失去领袖的军队进驻洛阳,以抵御高欢的势力。
独孤信向元毗简要说明贺拔岳事件的经过,并指出军权已有归属。元毗代表皇帝表示了解情况后,便让独孤信返回荆州。
元毗随后抵达平凉,向宇文泰传达皇帝的命令,希望他率军东进洛阳,抵抗高欢。同时,驻扎在水洛城的侯莫陈悦也接到了命令。
这两支军队名义上效忠于中央,但魏孝武帝只关心是否能获得他们的军事支持,而不想介入两者之间的恩怨。
侯莫陈悦通过刺杀贺拔岳表明了他对高欢的支持,自然无意遵从中央的命令,拒绝了元毗的诏命,继续驻扎在水洛城。宇文泰对皇帝的命令则有不同的考量。
在宇文泰抵达平凉之前,他曾向一位奇人请教对策,这位奇人正是日后成为八柱国之一的于谨。
于谨早年参与了北魏平定六镇起义的战争,长期的战斗让他具备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也使他看清了北魏末年天下动荡的局势。他向宇文泰建议,北魏中央政府局限于洛阳,受到地方实力派的威胁,已无威信可言,魏孝武帝仅剩一点皇室的号召力。
如果能占据关中,并迎接天子,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将能成就不凡的功业。宇文泰对此深以为然。
当时宇文泰刚刚掌握关中的军权,魏孝武帝又主动送来机会,似乎这是个好时机,主动进入洛阳,将皇帝掌控在手,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然而,此时宇文泰的实力尚不足,形势也不允许展开如此大的行动。因为侯莫陈悦的问题一天不解决,平凉大本营乃至整个关中的安全就无法保障。
宇文泰借机称,侯莫陈悦擅自杀害贺拔岳,又拒绝听从中央调遣,实在罪不可赦,必须立即进行制裁,他的部队是执行此事的最佳选择。元毗独自入关,凭借魏孝武帝的一纸诏书,无法调动这两支部队,只好顺势而为,鼓励宇文泰尽忠为国,尽快消灭叛贼然后入京勤王。
宇文泰于是命令全军进入临战状态,准备对侯莫陈悦发动攻击。本来有机会走上历史潮头的侯莫陈悦,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制造的胜利果实被他人夺取。然而,事已至此,面对已经收拢的贺拔岳余部,侯莫陈悦必须立即考虑下一步的对策。
宇文泰平定关中和陇右从战役形势来看,关中和陇右的各方势力在政治立场上存在诸多不一致,但宇文泰在力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侯莫陈悦退守水洛城,除了自身的胆怯,也有对实际实力的考量。
宇文泰敏锐地把握住了战局,不拖延,立即派遣大将侯莫陈崇率领1000名骑兵进攻原州高平城。
高平城是关中四大关口之一的萧关所在地,乃是关中西北的重要据点,也是连接关中和陇右的重要枢纽。先占领高平者便能在战术上取得优势。
然而,侯莫陈悦对此缺乏清醒的认识。高平的守将史归仅有千余兵力,侯莫陈悦后来派出的援军也只有2000人,以这样薄弱的兵力来防守重镇,显然决策失误。
更为不利的是高平当地的局势。侯莫陈悦因刺杀贺拔岳而在关中陇右地区声名狼藉,同时他对贺拔岳死后局势的消极应对,也使得当地有识之士的大族豪强们对他失去了信心,其中就包括高平的李贤、李远、李穆三兄弟。
在北魏末年,原州高平郡的高平城以李氏兄弟为首的家族成为当地的显赫势力。
在各族流民频繁袭击原州的时期,他们凭借坚固的防御,多次击退敌军,成为高平城事实上的领导者。他们的政治立场基本上反映了原州地区的权力走向。
目睹侯莫陈悦的无能后,李氏兄弟毫不犹豫地选择支持宇文泰。李穆本身就是宇文泰的忠实追随者,当得知后者派遣侯莫陈崇进攻高平的计划后,立即赶回城中,与两位兄长商议好,准备在城门处接应侯莫陈崇。
侯莫陈崇将大部分兵力埋伏在道路两侧,自己仅带领7名骑兵来到高平城下。
守城的史归等人看到敌军人少,毫无防备地打开城门。
此时,李氏兄弟抓住机会,率领族人迅速出击,控制城门,迎接侯莫陈崇的大军进城。守军指挥官史归、王伯和、成次安措手不及,被侯莫陈崇俘获,最终原州城被顺利攻占。
宇文泰在占据原州后,十分高兴,任命李贤和李远为高平城和高平郡的令、守,李穆也被提升为都督。
与此同时,宇文泰和侯莫陈悦积极拉拢河西陇右的实力派。侯莫陈悦伪造了一道北魏皇帝的诏令,试图拉拢秦州刺史万俟普拨共同对付宇文泰。
万俟普拨对两者的矛盾心知肚明,并清楚地判断出双方的实力。他没有去辨别诏令的真伪,而是直接将其封存并送给宇文泰,以此示好。随后,万俟普拨派出2000骑兵支持宇文泰,与其联合作战对付侯莫陈悦。
宇文泰也使用了伪造诏书的策略,通过手下的冀隽伪造皇帝诏书,命令河西的费也头部支持他。费也头部首领误以为诏书是真,加之对宇文泰实力的认可,派出1000骑兵支援。
在得到各方支持后,宇文泰率军南下,冒雪进攻水洛城。尽管积雪严重阻碍行军,宇文泰凭借对侯莫陈悦性格的了解,坚持快速接敌,最终占据了主动。
侯莫陈悦听闻高平失守后,决定不在水洛城坚守,转而撤退至略阳城(今甘肃秦安)。水洛城仅留下一万守军。
宇文泰率领大军迅速包围了水洛城,守军士气低落,毫不抵抗便投降。随后,宇文泰亲自率领数百轻骑兵快速向略阳进军。
接连失去重镇的侯莫陈悦心惊胆战。虽然宇文泰在略阳城下只有几百骑兵,但对侯莫陈悦的威慑力如同千军万马。他惶恐不安,再次弃城,逃往秦州上邽城。
宇文泰紧追不舍。秦州刺史李弼是侯莫陈悦的亲戚,一直受到他的信任。李弼见局势危急,建议侯莫陈悦向宇文泰投降,或许可以避免灾难。
侯莫陈悦不但不听,还对李弼产生了怀疑,担心他另有所图,于是决定离开上邽城,转而据险自守。
李弼见情势已不可逆转,便决定背弃侯莫陈悦,暗地向宇文泰表示愿意投降。同时,他向部下暗示侯莫陈悦将返回上邽,要求做好迎接的准备。
士兵们对侯莫陈悦反复无常的指挥失去了信心,在李弼的带领下纷纷返回上邽城。李弼率先到达城门,带领这些士兵投降宇文泰。
李弼之的投降导致侯莫陈悦失去了一支重要的军力,局势进一步恶化,军队内部人心惶惶,士气低落,已经无力再战。
在穷途末路之下,侯莫陈悦策马夜逃,携同弟兄、子嗣和几位亲信离开,部队因此大乱,全面溃败。
宇文泰乘机发动总攻,迅速消灭了失去指挥的侯莫陈悦的残余部队,俘虏了上万人,缴获战马8000余匹,此外,侯莫陈悦在上邦城积累的物资也尽数落入宇文泰之手。然而,侯莫陈悦本人却侥幸逃脱。
宇文泰推测,侯莫陈悦可能会逃往与他有盟约的灵州刺史曹泥处,必须途经原州高平城。他命令驻守原州的侄子宇文导截击侯莫陈悦,另派都督贺拔颍沿陇山北追。果然,侯莫陈悦正朝灵州方向前进。为了不被发现,他放走了随行的马匹,自己只骑一头骡子,让其他人步行。
然而,这些掩饰并未能改变他的命运。贺拔颍的追兵很快找到了他的踪迹。走投无路之下,侯莫陈悦选择自缢身亡。随行人员中,只有中兵参军豆卢光成功逃往灵州,其余人全部被歼。
首要敌人已除,宇文泰撤军返回原州高平城,但渭州刺史可朱浑元却趁机攻入秦州,公开与宇文泰为敌。
可朱浑元曾是贺拔岳平定万俟丑奴时的部将,和侯莫陈悦关系密切。趁宇文泰离开后,秦州防守空虚,他以为侯莫陈悦复仇为名,占据秦州。
在可朱浑元起义的同时,凉州、鄯州、金城和岐州等地(对应今甘肃、青海和陕西的部分地区)纷纷出现了割据称雄的现象。在更远的河西走廊,由于宇文泰力量无法深入,也出现了州自为政的分裂状况。
这些反叛行动,是侯莫陈悦与宇文泰内部冲突的必然结果。为了维护关中和陇右的稳定,必须彻底清除这些潜在的武装势力。宇文泰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与传统上的附属地河西相比,陇右地区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因为它连接了从凉州到岐州的广大区域,对关中局势的影响更大。宇文泰在分析形势后,决定重点攻打秦州。
从地理上看,秦州的上邽城是弧形叛乱地区的关键点,控制秦州可以防止陇右西部的叛乱势力向东扩散。
从军事实力来看,可朱浑元在渭州的军队相较其他叛军更为强大,先攻下秦州,其他地方自然会望风而降。
宇文泰于是回军包围秦州,对可朱浑元展开猛烈攻势。可朱浑元性格谨慎,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次起兵反抗宇文泰是因为他认为宇文泰对陇右和关中的掌控不如前任贺拔岳。
可朱浑元本人智勇兼备,在他的指挥下,秦州城久攻不下。宇文泰一时之间也束手无策,双方陷入僵持状态。
陇右的局势日趋恶化,集中力量在秦州虽然可能最终取得胜利,但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从各方面来看,这样的投入并不值得。尽管宇文泰的进攻仍然猛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无法一直维持这样的攻势。
于是,宇文泰决定暂停进攻,与可朱浑元商讨停战事宜。
可朱浑元虽然给宇文泰造成困扰,但由于力量悬殊,他也难以长期坚持,因此同意停战。
经过多次谈判,双方达成一致:可朱浑元撤出秦州,并继续担任渭州刺史。
秦州问题解决后,宇文泰迅速着手加强陇右的防务,任命李弼、赵贵、和拔也恶蚝分别为原州、秦州和南秦州的刺史。
在这三州中,原州是核心,秦州和南秦州则负责防范可朱浑元在渭州的再次叛乱。这些安排取得了成效,陇右局势逐渐稳定下来,宇文泰的势力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周边的氐、羌、吐谷浑等部族也开始重视这个新崛起的强大军团。
曾在南秦州以南称王的氐族首领杨绍先,因惧怕宇文泰的军队南下,主动向北魏称臣,并将亲属送至宇文泰处作为人质。凉州以西的局势也逐渐平稳。
最终,宇文泰基本上统一了关中和陇右的势力。虽然灵州的曹泥和渭州的可朱浑元仍然存在潜在威胁,但这些外围势力已不足以对关中构成重大威胁。
关陇集团随着宇文泰对关中和陇右的征服,出身于北方六镇,尤其是武川镇的军人逐渐在他的军队中汇聚,为未来的关陇集团奠定了基础。
在北朝声名显赫的八大柱国中,宇文泰、元欣、李弼、李虎、于谨、侯莫陈崇、赵贵和独孤信,其中六位实际掌握兵权的柱国悉数登场(宇文泰虽然名为柱国,但实际上是首领;元欣作为西魏的宗室成员,仅仅是挂名,并没有实际的兵权)。
李虎来自武川镇,在六镇起义时跟随贺拔岳起兵,并一起前往关中。贺拔岳被刺杀后,李虎独自前往荆州,请求贺拔胜尽快到关中稳定局面,但贺拔胜不敢轻易离开荆州,只派遣独孤信前往关中。
宇文泰接管贺拔岳的部队后,起兵讨伐侯莫陈悦。
李虎得知消息后,从荆州北上返回关中,但途中被高欢的部队截获并送往洛阳。北魏孝武帝当时正与高欢暗中较量,为了拉拢宇文泰,封李虎为卫将军,并释放他回到关中协助宇文泰。由于起步较早,又拥有自己的部众,李虎在宇文泰军中仍然居于高位,成为主要将领之一。
李弼因在平定侯莫陈悦之战中表现出色,并且是贺拔岳的旧部,迅速被提升为负责一方重镇的重要官员。尤其是在秦州战役后,他被任命为宇文泰辖区内关键地区原州的刺史,这显示了宇文泰对他的深厚信任。
赵贵同样出身于武川,他是支持拥立宇文泰的主要将领之一,这样的背景毫无疑问地巩固了他在军中的重要地位。
于谨的经历则相对复杂。他也是武川人,早年在北魏军中任职,并在对抗六镇起义军时立下不少功劳。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官位反而逐渐降低。贺拔岳平定关中后,他仅是宇文泰帐下的夏州长史。宇文泰前往平凉时,于谨受孝武帝之命返回洛阳任职。
孝武帝西迁后,他重返宇文泰阵营。由于首次提出将魏帝迁都关中的战略构想,赢得了宇文泰的信任。
独孤信在平凉与宇文泰短暂会面后,返回荆州与贺拔胜汇合,随后被孝武帝召回洛阳任职。孝武西迁时,独孤信回到宇文泰麾下。因其早年与宇文氏的乡里渊源及其出色的能力,他也成为西魏的重要人物。
侯莫陈崇同样来自武川,以作战勇猛著称,常担任先锋重任。由于他也有支持宇文泰的政治资本,因此在军中拥有很高的地位。
六大柱国有些是鲜卑人,或是受到鲜卑文化影响的汉人。由于他们大多来自六镇,因此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并未对他们产生显著影响,这些边疆地区的豪强们保留了浓厚的胡族特征。
这种特征不仅体现在民族文化和政治意识上,也间接影响了军事体制的形成。比如,八柱国的设立就受到鲜卑八部的影响。
六位负责领兵的柱国几乎都拥有自己的部曲。贺拔岳去世时,各大将的表态反映了各自的军事力量态度,因此,宇文泰虽然掌握大权,但不得不与各部首领进行妥协。
尽管在宇文泰的强势协调下,各股势力暂时统一,形成了独特的关陇集团,但经历七八十年后,这些势力的分歧仍未彻底消除,最终演变并推动了周、隋、唐三个王朝的崛起。历史的魅力,令人感慨不已。
关于十二大将军,在元赞、元育、元廓这三位西魏宗室之外,有九位真正掌握兵权的将军。其中,宇文导和贺兰祥(宇文泰的外甥)属于亲族关系。达奚武和王雄是贺拔岳的旧部,李远和豆卢宁(李弼的旧部)是投靠而来的人员,侯莫陈顺(与侯莫陈崇是亲兄弟)、宇文贵和杨忠则在洛阳。
这种多样的背景展示了关陇集团的包容性和多元化特点。从长远来看,这种复杂的人员构成降低了关陇集团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排他性,增强了其创新和发展的潜力。这种多元化正是关陇集团能够在梁、齐之外走出自己的道路,并复兴周礼的一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