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出巡,大臣准备的饭菜往往难以下咽,其中秘密很多人不知

江山社 2021-09-25 19:44:40

世人皆以为,古代宫廷对美食的讲究堪称史上之最,皇帝能吃到的都是世所罕见的美食,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要知道,历朝历代的皇帝,在吃上的开销毫不含糊,哪怕是号称最节俭的崇祯皇帝,每年在饮食上的开销都多达一万六千两白银,折算成美金约为五十二万。连崇祯每年都要吃去这么多钱,更何况那些骄奢淫逸的皇帝呢?饶是皇帝的饮食浪费了那么多人力物力,皇帝仍吃得不好。

首先,古代的烹饪水平受到局限。

在古代,没有现在这么多调料,也没有五花八门的烹饪技巧。例如,在商纣王时期,连炒菜的铁锅都没有,吃肉只能吃炖肉烤肉,放的调料也只是些盐巴梅子。都说商纣王有酒池肉林,但他的酒是淡酒,肉是烤肉。试想,没有孜然辣酱等调料,那烤肉的味道能好到哪里去?

其次,哪怕是皇帝,也不能随时吃到时令蔬菜和瓜果。

尤其是那些一年仅产一季的珍贵果蔬,皇帝基本只能应节令尝个鲜。毕竟负责皇帝饮食的太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如果皇帝食髓知味,随时想尝鲜,冬天想吃新鲜的瓜果,夏天想吃冬笋,那可是件麻烦事,处理不好脑袋难保。

同样的,一些风靡民间的美食,也绝不能让皇帝吃到。

乾隆下江南期间,扬州盐商特地为万岁爷准备了一桌精心烹制的酒菜,乾隆品尝后不置可否。盐商感觉非常诧异,难道是自己准备不周?

于是,盐商花钱向乾隆的贴身太监打听消息,太监如是说道:“你们的菜的确好吃,但若万岁爷觉得你们的菜味道不错,回到宫里还想品尝,那该如何是好?所以酒席上的每道菜,我们都事先放了一大勺糖。”盐商哑然失笑,不论什么美食,这一大勺糖下去,肯定会破坏味道,乾隆自然尝不出什么好滋味。

皇帝富有四海,宫里在选厨子的时候自然会精挑细选精益求精,难道御厨的手艺还比不上扬州的厨子吗?绝非如此,宫里的大厨手艺高超,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惜,紫禁城里有太多的繁文缛节,御厨在做菜时,每道菜要怎么烹饪,有一套严格的流程,原料及调料的配方要具体到每两每钱。御厨只能按照既定的菜谱烹饪,决不允许自行发挥。

可以说,在这种限制下,哪怕是全国第一的神厨,也很难发挥出自己的实力。所以,皇帝自然没法尝到御厨的真实手艺。我们知道,宫廷之中的进餐礼仪非常繁琐。每个美食家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吃菜一定要趁热,在刚出锅的时候菜肴是最鲜美的。尤其是煎炸、烤制的菜肴,千万不能放凉,否则味道和口感会大打折扣。

不过,皇帝的用餐礼仪太讲究,每顿饭之前需要事先摆好桌子,然后按照一定顺序依次摆放菜肴。通常,御膳房的厨子提前半天就已准备好饭菜,放在蒸笼里保温。古代的保温技术比较落后,这种方式很难保证食物的口感和味道。从地理位置来看,皇帝进膳的地方离御膳房很远,哪怕是刚出锅的热菜,端到万岁爷面前也会凉掉了,皇帝在食用时往往会错过最佳的食用时段。

更悲催的是,就算皇帝喜欢某道菜,也不能表现出非常喜欢的样子。宫里有这样的规矩,一道菜皇帝只能品尝一口,如果皇帝再次动筷,那么这道菜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都不会出现在餐桌上。如果皇帝接二连三地品尝一道菜,那么他这辈子恐怕再也见不到这道菜了。为什么?因为皇帝喜欢吃什么菜,千万不能让外人知晓,以防有别有用心之人在菜中下毒。

此外,皇帝在进餐时,只能单独用膳,除非特殊情况不得有人陪同。中国人的“食文化”博大精深,餐桌之上除了一饱口福之外,还能与亲友交流感情,二者相辅相成。皇帝则不然,他享受不到餐桌上大家欢聚一堂的快乐,只能自斟自饮。就算皇帝把大臣妃子叫到桌子上一块吃饭,大家也要严守君臣之礼,一本正经,导致这顿饭索然无味。

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皇帝每天吃饭定时定点,很少挨饿。我们知道,饥饿是最佳的佐料,在饥饿的人的眼中,任何菜肴都是美食。不过,很少有皇帝体会过饥饿的滋味,所以皇帝吃起菜来自然不香。

参考资料:

【《明史》、《清宫御膳考》、《人民网—神秘的宫廷饮食》】

1 阅读:3805
评论列表
  • 2022-08-09 16:38

    商周还把狗肉狼肉当成珍馐呢[得瑟]

  • 2022-08-09 17:39

    一大勺糖那个有点扯淡,乾隆下江南……苏浙江淮那边的菜本来就重甜,厨师们恨不得打烂了糖罐子往死里加糖。所以你就是不加糖它也是甜。[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