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回顾与展望《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文化巡源》之山西篇(1)
《走进山西》
山西省:简称 “晋”,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太原市。山西省位于中国华北,东与河北省为邻,西与陕西省相望,南与河南省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
截至2023年9月,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 ,分别是: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阳泉市、吕梁市、晋中市、长治市、晋城市、临汾市、运城市;有26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0个县(合计117个县级行政区)。总面积15.67万平方千米;2023年末,山西省常住人口为3465.99万人。
地理环境一一
山西省地势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是典型的为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其中山地、丘陵占 80%。山西省地跨黄河、海河两大水系,河流属于资产外流型水系。山西省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内陆,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山西省由五大平原构成,自南向北有运城、临汾、太原、忻州、大同平原”。《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脍炙人口旋律引共鸣。
世界上第一大黄色瀑布。路边巨幅冼星海指挥大合唱《保卫黄河》图画,展示了母亲河的奔腾磅礴,呼啸而过,令人震撼,气势极具视角冲击力。近距离凝视心心念念的壶口瀑布。
万里黄河流经此处,水面由300多米宽猛缩成50多米,飞流直下跌入落差30多米深的石槽中,惊涛拍岸,宛如注水巨壶。美誉黄河之心,民族之魂“壶口”。母亲河奇观雄伟,轰鸣声震耳欲聋,激昂澎湃。
山西省境内山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总的地势是“两山夹一川”,东西两侧为山地和丘陵隆起,中部为一列串珠式盆地沉陷,平原分布其间。东部是以太行山为主脉形成的块状山地,由北往南主要有中华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文殊菩萨菩萨道场的五台山、系舟山、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等,其山势挺拔雄伟,海拔在1500米以上。
西部是以吕梁山为主干的黄土高原,自北向南分布有七峰山、洪涛山和吕梁山脉所属的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黑茶山、关帝山、紫荆山、龙门山等主要山峰,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关帝山海拔最高达2831米。
中部由北而南珠串着彼此相隔的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等“多”字形断陷盆地,东南部还有较为独特的长治高原断陷盆地。全省主体轮廓很像一个“凹”字形。 从地图上看,整个山西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树叶形状,南北相距680公里,东西相隔385公里。地形是两山夹一川,一边是吕梁山,一边是太行山,还有几个盆地,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把几个盆地全部贯通。也称‘表里山河’。
历史沿革——
山西,以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属晋国地,故简称晋。公元前 453年,赵、魏、韩三国分晋,所以山西又称为“三晋”。山西省自古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并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考古表明,远古时代,山西南部是人类初曙的起源地。运城垣曲县“世纪曙猿”化石的发现,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
约在1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群就在山西晋南地区繁衍生息,其中运城芮城县西侯度文化遗址(243万年前)发现的火烧骨,把中国范围内发现的人类用火历史向前推进了100万年;约在10—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在山西汾河两岸和大同、朔州一带,已出现比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
新石器时代晚期,山西南部已经成为当时诸多邦国的中心。对临汾襄汾县陶寺遗址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这里是帝尧都城所在地,也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区域。这使大致在距今4500年前后中国史前传说的尧舜禹时代由传说成为信史,中华5000年文明史由此得到证实。
山西还有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埋藏了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的故事,一座座古老的院,是老祖留下的一部部家书。从土木建筑之伟、到山河表里之美,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
山西历史 人文景观——
山西地处秦晋文化区,历史代表文化为“三晋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沉浸式感受“考古中国”“探访中国”“游历中国”“非遗中国”“开放中国”的山西华章。在中国历史上诞生古圣先贤中,文圣是山东的孔子,武圣是山西的关羽;在中国民间,有两家人的英雄业绩妇孺皆知,其一是河南的岳家军,其二是山西的杨家将;在中国近代,有两大商系并称,一是徽商,二是晋商;解放后提的其中两句口号,树立的两个样板,一是工业学大庆,二是农业学大寨。
走进山西,寻觅历史之美,邂逅千年遗存与雄壮河山!山西,作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除了竖立千年的木建筑,让人屏声敛息的,还有满壁风动、神仙环绕的壁画之美,亦或是一堂婀娜,独冠天下的彩塑之妙,它们庄严神秘,使人不敢高语,恐惊了这千年遗存。
这里,曾经是北方游牧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南方华夏民族曾各占半壁江山。这里,是建筑学家眼中的古代建筑博物馆,是文人眼中的历史见证地。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拥有全国最庞大的地上文物群,在山西的每个角落里,都沉睡着价值连城的历史文物,景点数量高达3684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1处。
山西省共11个地市均分布国保单位,其中,山西运城达103处,为数量最多的地级市,其后是长治74处、晋城72处、晋中70处、临汾54处、吕梁39处、太原38处、忻州37处、大同32处(含跨县一处)、阳泉11处、朔州6处,跨区域2处。
山西省是中国现存古建筑最多的省份,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数量达1848处,单体古建筑可能达三十多万处,其中国保单位420处,约占中国古建筑国保单位的五分之一,占山西省国保单位总数的五分之四。
山西古建筑不仅数量丰富,其年代之久远更是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像五台山有一个佛光寺,是唐代的木结构建筑,至今1400多年,全国只此一家。走在山西,秦汉、魏晋、北朝、隋唐、五代的文物古迹之间,将历史地理、古代建筑、宗教石窟、壁画、彩塑等不同门类的知识融汇贯通,共享山西文化盛宴。
燕赵大地和三晋大地都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文明的传播,从被看见开始。冀晋两省地缘相接、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文旅资源关联度高、互补性强,旅游合作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资源共享、游客互送、线路互通、市场共建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山西行:走进山西忻州 朝圣五台山
2002国庆朝圣五台山
2002年十一国庆节期间,《龙鸣宇和--龙文化启示录》龙箴宝典在五台山北台金顶五爷庙迎请五爷龙王圣像,汇编入册正式定版,于10月24日发行献世。图1与许国泰、兰庭章、刘春、吴明恩、贾苗等朝圣五台山。
五台山,北台叶斗峰(海拔3061米)
千百年来,去五台山朝圣的人都知道朝礼五台山必去五爷庙。五爷庙里殿内供奉的五爷是广济龙王文殊菩萨的尊称,也是五台山五顶文殊菩萨的化身,其承担起了民间俗神的职能,寄托着当地百姓祈盼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愿望,这里是整个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寺庙,成了五台山的一张名片。
五爷庙与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相依为邻,寺内苍松掩映,香烟缭绕。放眼五台山五爷庙前开阔的地势,这里终年涌动着前来叩拜五爷者和观光者。
山西五台山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故称五台,东台望海峰上有望海寺,供有聪明文殊菩萨、西台挂月峰上有法雷寺,供有狮子吼文殊菩萨、南台锦绣峰上有普济寺,供有智慧文殊菩萨、北台叶斗峰上有灵应寺,上供有无垢文殊菩萨、中台翠岩峰上有演教寺,供有孺童文殊菩萨。
五峰之内称台内,五台之外称台外,五台之中以北台最高,有“华北屋脊”之称,山中气候寒冷,台顶终年有冰,盛夏天气凉爽,故又称清凉山,有“清凉圣境”之称。
五台山为我国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为“文殊菩萨”道场。至北魏孝文帝、隋炀帝、宋太宗、元英宗、清圣祖、清高宗等都曾驾幸五台山,至于历朝历代统治者遣使者札礼五台山,从北魏以来直到未代王朝清朝,都从未间断过。
同时五台山还是我国唯一兼有汉佛教和喇嘛教的佛教道场,翻开五台山各大寺庙的庙史,有很多座都是“敕建”。五台山间古刹宝塔林立,无不显现出佛教圣地的庄严雄浑。
中台演教寺名,就是取意于文殊菩萨在此演教说法。演教,为演释佛教仪理之意。演教寺是五个台顶上规模最大的寺院。
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
中台亦名翠岩峰,位于台怀镇西北10公里处,海拔2894米,顶周长2.5公里。顶平台广,故又名平顶山,其形状如雄狮。《清凉山志》云:“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为名。”中台是东、西、南、北四台的中心,四台环绕连绵,气势磅礴,顶天立地,又各得其位,互相映衬,浑然一体。
中台顶上泉水四出,峰西北有太华池,右有甘露泉,东南有玉花池,旁有三珠泉。另有五溪发源,二溪左注清水河,三溪右入滹沱河。《水经注》云:“峨谷之水,出于中台。”中台景观蔚为大观。遍布巅峰的龙蟠石,形成乱石翻滚的石海奇观。狮子窝的琉璃塔亦是五台山一绝,令人叹为观止。
中台顶有巨石堆积,一色灰白、棱角分明,被称为龙翻石。传说是文殊菩萨从东海老龙王那里取来歇龙石,龙王的五太子追到五台山讨还,挥舞龙爪,在台顶上乱翻乱挖形成的。盛夏农历六、七月登上台顶,满目碧翠生辉,特别在雨过天晴之后,石面望去碧翠欲滴,仿佛是巨块的翡翠,因此中台称翠岩峰。
五台山中台神奇的塔中塔,据《清凉山志》记载,此佛塔修建于唐代(也有说此佛塔修建于隋代)。唐代的蓝谷沙门慧祥法师从西域僧人处获得了一些佛舍利,法师于总章二年(669)铸造了铁塔安奉舍利,之后又在中台顶修建了大石塔包裹铁塔,石塔包裹铁塔,故名“塔中塔”。其后日久年深,佛塔慢慢倾斜,有倒塌的危险。明朝万历庚辰年(1580年)的一场雷阵雨过后,佛塔又复正稳固。
东台望海峰(海拔2795米)。
东台顶名也称望海峰,海拔2795米,所在的山叫青蓝山,壮如耸立的巨象,蒸云寝壑,爽气浮空,东望明霞,若波若境,可以远眺大海变亦见沧瀛诸州,登临望海峰,可望云海,观日出令人有羽化登仙之感,台顶上建有望海寺,并有罗延窟、笠子塔、观音坪、枣林坡等,望海寺坐北向南,寺内正殿为五间石碹窟洞,殿内主供聪明文殊,始建于隋朝初年,后元代重建,明朝嘉靖年间又加重修,寺内建有三层五间高达16米的望海楼,是观日出的最佳方位,宋代丞相张商英也曾作诗描绘东台:“迢迢云水陟峰峦,渐觉天低宇宙宽。东北分明观大海,西南咫尺望长安。”如今,登东台观云海,是人们游览五台山的一大兴趣。
枣林坡传说北魏永安年间,有一个叫延庆的人,守猎逐鹿至此。随从的仆人得到一位长者的指点,找到一片枣林,吃了一阵,还把枣装满口袋,返回来送给延庆。延庆好不奇怪,这么高寒的山上怎么会有枣林呢?复循迹寻之,那片枣林却不见了。所以这面坡叫成枣林坡。
西台挂月峰(海拔2773米)。
五台山西台名为挂月峰,位于台怀镇西13公里,海拔2773米,台顶平如掌,面积300余亩。挂月峰的形状,远望犹如一只翩翩起舞的开屏孔雀。每当明月高照,山泉潺潺,颇有诗情画意的境界,月坠峰巅之际,恰如悬镜。在西台顶上赏月,别具一格。西台顶最高处法雷寺,法是指佛教的教理教义,雷为自然界的雷声,西台在这里高而突出,因此经常落雷,法雷比喻佛法如雷,能使众生觉醒,法雷寺之名即是宣扬文殊菩萨法力无边之意。
李唐王朝起兵太原而有天下,所以视五台山为“祖宗植德之所”。李渊在起兵反隋时,就对佛祖许下大愿,如果当上皇帝,一定大弘三宝。武德二年(619)李渊便在京师集聚高僧,立十大德,管理僧尼事务。唐太宗即位后,重兴译经事业,使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主持,又度僧三千人,并在旧战场各地建造寺院。贞观九年(635),太宗下诏曰:“五台山者,文殊必宅,万圣幽栖,境系太原,实我祖宗植德之所,切宜祗畏。”“是年,台山建十刹,度增数百。”
南台绵绣峰(海拔2485米)。
五台山南台位于台怀镇南12公里,海拔2489米,是五个台中最低的,也是自然景观最秀丽的,台顶面积约14万平方米。南台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繁花似锦,千峦弥布,五彩缤纷,因之被誉为“锦绣峰”。南台顶上现存寺庙一处,名普济寺。据《清凉山志》载;普济寺建于宋,明成化年间予以重修。性善诗中对普济寺有这样的赞颂:“策杖寻幽上翠巅,清凉春尽景芳妍。千崖花缀千崖锦,五顶峰连五顶天。梵刹召绕陵日月,经堂寂寞锁云烟。真容欲睹知何在,极目苍苍意惘然。”
南台顶南侧山麓,有古十大青寺之一的灵境寺,始建于公元400多年,坐落于灵境沟中。沟中山泉丰沛,景色旖旎,美景天成,是到佛母洞的必经之地。
山西行:走进山西平遥古城
2004.6.1山西平遥古城,10.3五台山朝圣
2004.6.1与苗丽荣等在山西平遥古城《文化巡源》采风。
图1,文庙位于平遥古城云路街北侧,始建于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南北中轴线上有棂星门,泮池,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敬一亭,东西庑有时习斋、日新斋;建筑艺术高超,殿宇宏敞,层次有致,是全国各地孔庙中最早的文庙大成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2,平遥文庙大成殿是全国现存最早的大成殿。殿内供奉15尊塑像,殿内正中央供奉着孔子塑像,其左右分别为"四"配"十哲"均为孔子的弟子。中央上悬清康熙帝亲题"万世师表"匾,左右对联为"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尤为精髓,道出了孔子的不朽功绩。
大殿顶上还悬挂有"生民未有" "与天地参" "德齐帱载" 等匾额,为清朝历代皇帝所题!配殿是东庑、两庑分别供奉着七十二圣贤,主殿大成殿中的十五尊主像,该院共有八十七尊塑像,形成全国最大的孔子及先贤塑像群。
后墙中央写有一个硕大的“魁”字,是出自南宋著名丞相文天祥之手。是在乾隆年间由平遥人临摹的,《中国名胜词典》有关记载,平遥文庙大成殿比南京夫子庙早706年,比山东曲阜孔庙早317年,比北京文庙早248年,是我国现存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
殿前迎面月台上还雕有"二龙戏珠"图,龙是古代东方文化的象征,更是权威与地位的象征,这里雕有龙的图案,也标志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图3,尊经阁,明隆庆四年,也就是1570年创建,隆庆六年竣工,原名藏经阁,明代开国元勋刘伯温,祖籍平遥县朱坑村人,回乡访亲拜文庙时手书尊经阁三字,沿用至今,现在是科举博物馆的第六展室。
平遥文庙尊经阁得我素王传道,合有味文章,精神不悖六经义;待谁金榜挂名,兴无涯事业,风气全凭一贯之。在大成殿后,中藏万历二十六年山东青州人赵秉忠殿试对策。卷头“第一甲,第一名”为万历皇帝朱批。
图4,大成殿前东西两侧配殿内供奉"七十二贤人"。明伦堂后面至敬一亭之间为第四进院落,即超山书院。书院门前有鳌头石,寓独占鳌头之意。书院门匾上书"敬业乐群"四字。鳌头石东侧有一厚学亭,亭中有碑"厚学泽世"。
图5,日升昌票号,它是中国第一家票号,也可以说是中国第一家银行,它的通存通兑制就是现代银行全国联网的源头。
平遥古城:俯视平遥古城,形似老龟。按八卦布门,对应喻意。“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蛐蜒巷”。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
晋商大院:清代是晋商的辉煌时期,和众多的山西成功商人一样,经商致富后的常氏家族在自己的故乡开始了大规模的宅院建设。而与众多山西商人不一样的是,常家作为放眼世界,敢为天下先,逐利四海,开拓万里茶路的外贸世家;
作为恪守礼仪传家、尊师重教、树人为本的文化世家和教育世家,经过200余年的陆续修建,不仅其宅院具有功能齐全的庄园特性、井然有序的中华礼仪传统,而且有典雅浓郁的儒文化品位,有百余亩融儒、佛、道文化于一炉,集南北风格之大成的园林,为北方民间所罕见,诸多晋商大院所仅有。
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六朝,近150年连年不断修筑,常家庄园形成了房屋5000余间、楼房50余座、园林7处、占地达60万平方米的宏大规模,其建筑面积占到车辋村的一半,在清代晋商大院中首屈一指。民间以此与祁县乔家大院对比,有"乔家一个院,常家两条街"之说。
山西常家庄园:北依太行山脉,南俯汾河谷地,历史悠久,古称魏榆、涂水、中都,起源于上古榆罔榆州国,向为三晋名邑。常家庄园是规模最大的晋商大院,也是中国最大的庄园式建筑群,其布局严谨,整齐有序,功能性很强,由堡门、堡墙、街道、宅院建筑群、园林、商铺以及街心牌楼、堡池、池桥等组成。
鼎盛时期的常家庄园之恢弘,不是一般人想象得到的。经过常家历代200余年的陆续修建,宅院占地巨大,功能齐全,其中宅院4公顷、园林8公顷、附属房屋3公顷,庄墙12公里,形成“一山、一阁、两轩、四园、五院、六水、九堂、八贴、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的恢弘格局。
据《常氏家乘》记载,榆次车辋常氏始于明朝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常家庄园则始建于明朝末年。常氏繁衍到第五六代时,正值明末清初,晋中商人崛起。清康熙年间开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1681年(康熙二十年)左右,八世常威北上张家口,经营绸布生意,渐次发达,由行商到坐商,开设了"常布铺",为常家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台山,曾叫五峰山。因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座山峰而得名。俗语:东台看日出,西台赏明月,南台观山花,北台望雪景,站在中台顶,伸手摸星星。
菩萨顶:位于五台山的灵鹫峰上,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为五台山黄庙之首。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全寺建筑壮观恢宏,加之红柱红墙,金色琉璃瓦,更显得金碧辉煌,富贵豪华。文殊菩萨大殿院前有石牌坊一座,石壁上有康熙御笔“五台圣境”。
黛螺顶:是五台山历史悠久,闻名遐尔,别具一格的一座古刹。黛螺顶,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顶庵,明万历二十年到清代乾隆十五年,曾名大螺顶,乾隆十五年改名为黛螺顶,一直沿续至今。
黛螺顶的后殿大雄宝殿前,今有一松一柏,松在北,柏在南,围粗一丈,俏拔挺立,直入蓝天,这就是乾隆皇帝诗中的“阶下千年不老松”,即唐朝僧人法念的修行处,寺内的古松见证了黛螺顶的历史。
走进黛螺顶五方文殊殿朝拜,就等于登遍了五座台顶朝拜五方文殊一样,也叫“朝台”。因此有“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之说。
塑造了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东台聪明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南台智慧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儒童文殊都请到了这座五方文殊殿里。乾隆皇帝也真的在后来又来到这里,朝拜了五方文殊殿中的五方文殊,并且亲笔题了一首诗,立碑纪念。
山西行:走进山西晋城市
2005.4,2007.6和圣柳下惠、唐代柳宗元福泽柳氏民居
2005.4与邱文澜、陈远征、鞠慧等在山西沁水柳氏民居,董事长孙聚才盛情介绍柳氏民居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
图4,2007.6.26与香港何沛亨、陈欢欢、徐美琪代表等一行再访柳氏民居。
置身这精美的艺术宝库,仿佛走进了一个美艳绝伦,又心灵独秀的佳人心中,我用自己的视角、自己的感触,与她进行着心灵的对话。诗曰:
柳氏民居藏玄关,风水天下不虚传。
坐怀不乱柳下惠,千古佳话成美谈。
宗元政治文学家,教化后裔不为官。
唐传至明柳玉春,杜十娘赠百宝箱。
几代儒商隐大富,神笔白纸破谜团。
柳氏民居,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西文兴村,是为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的后人---祖籍沁水的陕西华昌府通判柳遇春修建的故居。创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院中一石牌坊迎风板上尚存有楷书题迹:“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冬十月立。”从现存民居建筑形制、风格上看,清代屡有修葺、增建。
院内两座石牌坊,青石筑成,二柱单楼悬山式。迎风板两块。一坊题“丹桂传芳”,一坊题“青云楼武”。有明嘉靖二十九年修建题记。2006年05月25日,柳氏民居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大唐文兴柳宗元遗族世居——柳氏民居历史文化旅游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西文兴村,太行、王屋、中条三山环抱,为国家4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永乐四年,柳宗元遗族耕读发家,始造河东柳氏府邸一进十三院,占地三万多平米,是中国目前唯一以同祖血缘世代聚居的原始古村落。
古民居建筑工艺高超,风格独特,融明清建筑艺术精华为一体,集南北建筑风格于一身,同时异常巧妙地将皇宫建筑工艺运用到民间,真实地记载了中国百世书香文人做官的历史,深刻地揭示了明代“官而商”到清代”商而官”的社会发展史,实为中华古民居建筑艺术之绝品。
西文兴村:是一座始自唐末,河东柳氏世家以血缘聚居的千年古村落遗存。如今,该村仍居住着56户人家,220余口人,几乎全为柳姓一族。柳姓人家世守祖训,勿宣门庭,祖祖辈辈生活在祖上遗留下来的高门大户,深宅大院里,世代繁衍生息。且族人岁齿清晰,长幼有序,字讳有章,家规不乱,世代传承。
柳氏民居中现存字画也有独到之处,除朱熹、文征明、王阳明、郑观洛等名人碑刻手迹40多通外,还有唐代著名画家“吴带当风”之称的吴道子的墨迹画碑,其《圣人十哲图》取材孔子向十大弟子讲述尧舜故事的场面,堪称绝世之作,尤其在北方极为罕见。
除此之外,柳氏民居中尚有家传祖训,世代名人传记等。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就有柳遇春与吏部尚书王国光,内阁大学士田宜庵同游历山舜王坪的记载。
读史明志、知古通今。柳氏民居作为一个集南北风韵于一体的明清文化奇观,不仅是一部研究地方民风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而且在建筑、碑刻、书法艺术和伦理道德等方面也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柳宗元后裔:曾经显赫历史的河东世家柳氏名门后人仍扎根于山西故土。而被中国柳学界苦苦寻求的柳宗元后裔居然千年举族隐居在(太)行(王)屋深山,历山腹地的山西沁水西文兴终被发现。这一重大的历史性发现,即刻引起了轰动,为中国柳宗元研究填补了历史空白,为传承柳宗元文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实证。
2004年9月广西柳州柳宗元国际研讨会上,中国柳宗元研究会向国际柳学界发布了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国际柳学研究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柳宗元后裔在山西沁水西文兴发现,也为三晋名贤柳宗元在山西故土上没有踪迹填补了历史的缺憾。
作为柳氏家族的得姓始祖,柳下惠具有崇高的声望。当一个姓氏具有了核心凝聚人物并因此产生强大凝聚力量的时候,就会对整个姓氏成员形成道德约束力。具有和圣之称的柳下惠,无疑对柳姓成员产生了重大影响,柳氏家族在唐代能成为河东大族,与柳下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然,这种影响对柳宗元也是巨大的,柳氏家族在初唐时达到鼎盛,仅高宗一朝,“并居尚书省二十二人。”(《送澥序》)然而,武则天时期,柳氏家族遭受了重创,柳奭被诛,“子孙亡没并尽。”(《旧唐书·柳亨传》)“遭诸武,已故衰耗。武氏败,犹不能兴。
为尚书吏者,间数十岁乃一人。”(《送澥序》)。因而,这种大族观在给柳宗元带来一定荣耀时,也给柳宗元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特别是当其遭受贬谪之后,“辱先”之责时时折磨着他的心身,怎样摆脱贬谪之处境,在事业上有一番作为,是柳宗元在贬谪之地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山西行:走进 山西晋城市
2007.6.27山西行:柳氏民居,文旅整合之道
柳氏民居:位于沁水历山脚下,太行、王屋、中条三山环抱之中的西文兴村,是柳宗元的后裔建于明清时期的文人府邸。从沟底的公路上望,半崖之上,迤迤逦逦的一片村舍,错错落落的楼阁脊吻。拾阶而上,就让你走进了一帧古画的情境之中。
村前一条小溪终年清流不断。越过小桥,一块山脚台地上,一座高耸的阁楼座落其上,周围城墙围绕,红砖绿瓦的魁星楼和青砖砌就的城墙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超凡脱俗。柳氏民居是山西古建筑的典型代表。
院落布局为山西标准的“四大八小”四合院住宅,每座古院都有完整的木雕与石雕装饰,这些装饰具有多样的内容和丰富的含义,他们组成完整的住宅形象,具有与北京、东北等地区四合院住宅互不相同的形态与风格,成为乡土古建筑中的特色之处。被古建专家称为“古民居建筑艺术之绝品。
牌坊街的永庆门旁,两个斗大的字镶嵌在门侧墙壁上,左为"孝",右为"忠",为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书。正门上,有明万历尚书王国光题的一副楹联:"屏障插文峰百世书香飞骥足,楼台围带水九天水暖出龙头"。王国光是阳城人,与柳大夏、柳遇春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当年,柳遇春与王国光、内阁协办大学士田宜庵三人同游历山舜王坪后,曾在此唱合作诗,留下了诸多手迹。明代理学家王阳明、书画家文征明、方元焕等均在此留下了手迹。柳氏民居还保存着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几通画碑,堪称国宝。
柳氏民居为典型的明清城堡式庄园建筑,它依托北山之起势“凤凰单展翅”,左靠东山,右倚西岭,近傍洞水绕府行,一派气吞山河之气势,当真是一处隐居的好地方啊!当地人流传一句话:站在柳府向外看,只见山水美如画;站在山外向内看,不见深山有人家。
这里的一条条古街、古巷在通向久远的岁月。这里的一处处古宅、古墙在诉说着古老与沧桑。在新时代的急进与旧遗迹散落的对峙中,能遗留下这么一个完整的古老村落,堪称是奇迹了。
柳氏民居从其建筑艺术、工艺质量、建造技术来看,水平之高,布局结构之考究,文化底蕴之深厚,在我国古代民居中实属罕见。柳氏民居建筑群,最使人难忘的就是其精美绝伦的狮子,细腻而蕴意深远的木雕。
繁多的石雕、木雕、砖雕、楼栏、窗棂、石础、木柱、梁楣、门脸、雀替、斗拱大多与柳宗元的文章、思想一脉相承,始终贯穿着古训家教的文学理念。以繁复的工艺艺术表明一种浅显的道理;而以简单含蓄的方法,表现彻悟后获得的人生体会,寓意深刻,意味深长。
山西行:走进 山西五台山
2008.5.29山西行:五台山朝圣
五台山:作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自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8年)兴建大孚灵鹫寺以来,已有一千九百余年。悠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积淀,令五台山成为久负盛名的佛国,佛教思想与历史文化相得益彰,体现在诗词楹联上更是灿烂辉煌。
五台山寺宇成群、碑石如林,碑文、匾额、楹联、诗赋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记载历史文化最有价值的见证,也是对历史文化的评价、赞赏和总结,更可以称得上是一幅反映五台山自汉魏至今的漫长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人情世俗、神话传说、宗教活动等丰富多彩的长篇历史画卷。
清凉寺:清凉胜地,五峰兀起,东挂望海,西悬挂月,南织锦绣,北缀叶斗,中矗翠岩,尽环抱人间烟火,古刹疏钟度。古国奇观,四海踵游,汉建灵鹫,唐筑罗睺,宋创龙泉,元造南山,明修观音,全聚集佛国风光,遥岚破月悬。 洗净凡心空是色,犹存世态色当空。
五爷庙:也称万佛阁,座落于台怀镇,与大白塔相毗邻。至于俗称五爷庙,是因为寺中有一座龙王殿,供奉着一尊金脸五龙王。
传说:相传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夏天酷热难当,农民们根本无法农作。文殊菩萨到这里传教,看到人们遭受苦难,便去东海龙宫借了一块清凉宝石——“歇龙石”,改变了这里的气候。
而这清凉宝石原本是龙王的五个儿子播云布雨回来驱暑歇凉之物,所以他们尾随文殊菩萨来大闹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剑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讨回“歇龙石”。文殊菩萨很快就降服了他们,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
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人们感激他为五台山地区造福,就为他建造了庙宇,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凉山了。康熙年间,为百姓祈雨方便,遂在这个万佛阁建了龙王殿,把五龙王从北台请下供于殿中。
传说:相传当年康熙皇帝的父亲,顺治皇帝出家到五台山做了和尚,康熙皇帝便来五台山寻父。有天傍晚在返回行宫的路上,突然遇到了狂风暴雨,康熙皇帝非常惊恐,突然间,五龙王出现在康熙面前。这时五龙王施展法术,放出一火球,为康熙开辟了一条道路,引领着康熙皇帝安全的回到了行宫。第二天,康熙皇帝为了感谢五龙王救驾有功,专门赐给他一件龙袍和半副銮驾。
从这传说中,看得出当地百姓对五爷是非常的崇拜,那自然五爷庙的香火也是相当的旺盛。康熙皇帝还亲笔题写了“龙参”二字。明柱上镶有一副对联:“殷雷激电滋百谷以盈百宝;甘露和风鼓万物而洽万民”。
菩萨顶,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位于五台山的灵鹫峰上。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主要就住宿于菩萨顶。它是五台山最大的格鲁派寺院。
从菩萨顶大照壁沿108级石台阶步步登高,就把世上108种烦恼踩在脚下了。牌楼中门大匾上,康熙皇帝御笔亲题“灵峰胜境”四个鎏金大字,烁烁放光。登上108级台阶,过华丽牌楼,又有一段石阶连接山门。此段石阶与所有寺院中见到的都不同,垂带石夹着的石阶,中间铺设斜面御路,雕有九龙吸水图案。
金山阁寺:
看破世事难睁眼,阅尽人情暗点头。
尝因慧果提盈损,劫世殊途法不空。
文殊殿:此我清凉道场,一万菩萨常围绕。愿尔有缘来者,五台圣境秉志诚。
菩萨顶:三界衡量依法眼,五行大度悟禅心。
白云寺:位于台怀镇南10公里处清水河畔。白云山落脉之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游五台山纪中,已有记载。清代屡加修建,成为康熙、乾隆朝台时的行宫之一。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皇帝首次朝竭五台山时,小憩于白云寺。
康熙五十三年(1714)御制白云寺碑文云:“白云寺者,五台山接待院也。面临逵道,已绕林麓之观。后枕岩椒,即是烟霞之宅……萦青缭白,朝暮皆宜。罨翠浮岚,阴晴互换。”乾隆六次巡幸五台山,每次都到白云寺休息。
山西行:走进 山西北岳恒山
2008.5.29山西行:登北岳恒山,赏千古奇观
“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 北岳恒山担得起中华 “国山” 的称号。国山必须是祭祀帝王的地方,北岳恒山祭祀的是颛顼大帝。古语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
古代中国的历代皇帝都要祭祀五岳四渎、华夏祖先。《尚书·帝典》记载:“有舜十有一月朔,巡狩至北岳”。《尚书·禹贡·导山》记载:秦始皇东巡时过"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前汉书》中记载:汉武帝天汉三年春三月(前98),至泰山修封后,又亲来恒山进行祭祀,举行了“瘗元玉”的曲礼,并第一次将恒山封为神。
《魏书·礼志》记载:辛未幸代,至雁门关,望祀恒岳。明年,帝南巡,过石门,遣使者用玉璧牲牢礼恒岳。《隋书·卷七志第二》记载:炀帝因幸晋阳,遂祭恒岳。
三皇五帝是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而北岳大帝颛顼就是上古五帝之一。颛顼是黄帝之孙,姬姓,华夏人文始祖之一。颛顼是一位有文治之功的帝王,十五岁时就辅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区,封于高阳(今河南杞县东),故又称其为高阳氏。黄帝死后,因颛顼有圣德,立为帝,时年二十岁,列为五帝之一。
颛顼在位期间创制九州,使中国首次有了版图界线;建立了统治机构,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改革了甲历,定下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后人推戴他为“历宗”。颛顼是主管北方的天帝,远古时北岳恒山为他的驻所。北方天帝,据五行之说北方为玄(黑)色,因此又称颛顼为“黑帝”。
白云堂:北岳恒山飞石窟与位于恒宗峰半山腰的白云堂南北相对。白云堂俗名接官亭,为一处四方院落,是旧日钦差显官们朝拜恒山歇脚食宿的地方。白云堂东侧,有一小亭,飞檐高挑,八面玲珑,煞是可爱,名玄井亭,亭内南北并蒂双井两口,名玄武井或元武井,取北岳恒山上应天上元武七星,下属北方壬癸水之义。
玄井亭、南北双井:相距三尺,据说水味大不一样。北井水若甘露,泌凉爽口;南井水味苦涩,人不能饮;因此,当地人称之为“苦甜井”。甜井井台至水面只有数尺,俯首下览,只见清泉滚动,似乎在不停地向上涌动,而又不溢出地面。看上去亦并不深彻,水亦不算太多,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每年四月初八庙会之日,游客成千上万,可从无将泉水用干过,真象是地下有潜龙吐水,令人啧啧称奇。因此,千百年来,此井成了北岳恒山的命脉,为历代人所珍视。唐明皇李隆基就曾下诏书,赐匾额,御书“龙泉观”三个大字,挂于玄井亭上。
历代朝山者也少不了对龙泉观吟咏赞叹一番,尤以明人杨述程七绝为最,其诗如下:“山腰双涌碧瑶泉,甘苦平分别有天。闻说应龙频洒泽,为霖济旱不知年”。
会仙府:会仙府大殿后排供奉福、禄、寿三星君,东西两侧为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这些神仙分别为:福星(天官)汉代杨成,湖南道州人;禄星(文昌)五代张远宵,四川梓潼人;寿星(南极星君)彭祖,江苏徐州人;
上八仙:为王禅、王敖、陈博、孙膑、和仙、合仙、白猿、骊山老母;
中八仙:为钟离权、吕洞宾、李铁拐、张果老、韩湘子、蓝采和、曹国舅、何仙姑;
下八仙:为刘伶、刘海、刘伯温、济小唐、韩庆云、姚广孝、苗庆、麻姑。
会仙府的门楣上悬挂 “洞天福地”匾额,山崖上有 “会仙府”三个大字。会仙府原名集仙洞、神仙云集之处。恒山十八景之一,曰 “仙府醉月”。故此庙神仙最多、最灵、香火旺盛,问卦求药者终年不绝。会仙府海拔1820米,建于明代,是全山最高的一组建筑。
山西行:走进 山西北岳恒山
2008.5.29山西行:登北岳恒山,赏千古奇观
北岳恒山:是中国锦绣山河的代表、江山社稷的象征、国脉传承的载体、中华民族的“国山”、“圣山”,是全人类共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在华夏儿女心中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据传,四千年前,舜帝巡狩四方,来到恒山,看到这里山势险峻,峰奇壁立,遂封恒山为北岳。秦始皇时,朝封天下12名山,恒山被推崇为天下第二山。
历史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曾到恒山巡视、祭奠。以后的历代帝王,也差不多都差使臣到恒山朝圣。历代名人、学士,诸如李白、贾岛、元好问、徐霞客等人也都游览过恒山胜地,并留下吟咏恒山的诗章。
国山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北岳恒山之险 “可折天下之脊”。北岳恒山位于塞外通往中原的要冲地带,很多熟悉的关口如平型关、雁门关正位于此,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许多帝王、名将都在此征战。“春秋时,代国靠恒山而存天下;战国时,燕、赵凭恒山而立天下;两汉时,匈奴利用恒山争天下;东晋时,慕容氏踞恒山威天下;
北魏时,拓拔氏依恒山而分天下;宋代时,赵氏家族仗恒山守天下;金代时,女真族恃恒山而鞭天下;元代时,蒙古族自恒山南下而灭天下;明代时,徐达借恒山而保大明稳天下。清统天下,也凭借的是以恒山为主体的长城沿线天险。
悬空寺:北岳恒山有一座悬空寺,原名崇虚寺,建于北岳恒山主峰天峰岭和翠屏峰之间金龙峡谷的万仞绝壁之上,是一组由90根长短不一的立柱垂直支撑的三层朱红色建筑群。始建于距今1500余年的北魏后期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后经唐、宋、金、明、清历代重修。悬空寺是世界罕见的摩崖古建之一,被称为“空中奇阁”、“恒山第一景”,还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十大超乎常理的“危”建筑之一。
唐朝大诗人李白游览悬空寺时叹为“壮观”,并吟诗《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在悬空寺的最高层有一座三教殿,就可以欣赏到王重阳主张的“三教合一”文化奇观。三教殿里孔子、释迦牟尼、老子三位教主同殿供奉,佛以慈为怀,普渡众生;儒以和为美,仁者爱人;道以虚为根,法乎自然。
三教和而不同,相互补益,平等相待,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和恢宏气度。为此,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称北岳恒山的悬空寺为“天下巨观”,清代进士、宁国府教授陆寿名在《续太平广记》中赞为“真天下大巧而异观也”,泰国公主赞叹为“空中显佛心”。
除悬空寺外,北岳恒山之中的三教融合现象比比皆是,比如三教融合文化代表的纯阳宫、关帝庙等等,都在向游客默默讲述着华夏民族三教融合的故事。
浑源神溪湿地:是国家级湿地公园,荷花盛开,天鹅栖息,风景绝美;浑源的恒山湖是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长钱正英设计建造的拱形大坝水库,悬寺飞瀑,虹桥飞架,湖光山色,山水圣境;浑源甘泉酿出的浑源酒,清香纯正,醇甜柔和,自然谐调,余味绵长,古语有:“吸水烟下兰州,喝烧酒浑源州”的美誉,曾经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
浑源窑:浑源县界庄等窑址烧制的青瓷是中国北方青瓷的代表品种之一,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其中的镶嵌青瓷更是以往陶瓷考古中所罕见的一个品种,人们常用“千峰翠色”、“瓷海明珠”来形容这种青瓷釉色之美。浑源窑生产的白瓷也是名声远扬,为中国瓷业“南青北白”中“北白”的代表品种之一。
浑源窑是黑釉瓷器的主要产地之一,生产的黑瓷是中国古代北方瓷器中最为常用的一种釉色瓷器,其中的黑釉剔花瓷器,是黑釉瓷中装饰性最强、最具艺术效果的品种,被文物专家孟耀虎先生称赞为“乌黑如漆、匀净细腻”,是金代山西民间瓷窑装饰艺术的一朵奇葩。神溪的铸钟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工艺精湛,它年代长、影响大、价值高,是一项重要的民间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恒山十八景:1磁峡烟雨 2云阁虹桥 3云路春晓 4虎口悬松 5果老仙迹 6危岩夕照 7断崖啼鸟 8幽窟飞石 9龙泉甘苦 10茅窟烟火 11金鸡报晓 12玉羊游云 13紫峪云花 14石洞流云 15仙府醉月 16奕台鸣琴 17脂图文锦 18岳顶松风。
山西行:走进 山西太原
2008.11.29太原晋祠雨花寺还愿
2008.11.29与孙聚财、陈欢欢等在太原晋祠雨花寺还愿。
雨花寺:位于晋祠公园西北角,建于北齐。明洪武十年(1377)和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先后重建,寺庙坐北朝南,四合院,由正殿、配殿、东西厢房、山门及钟鼓楼组成。正殿三楹,砖木结构,歇山式建筑,塑有佛像三尊,塑工颇佳。
门联书“法眼圆通世出世间皆妙谛,雨花严净人非人等悉归宗”。配殿齐全,左右配殿各三,左关帝,右观音,东配殿奉二郎神,西配殿祀土地神,韦驮小殿在庭中。东西厢房各五间,硬山式砖木结构。山门左右为钟鼓楼,两侧分别写“阿弥”与“陀佛”,一对清代石狮子守门,门联书“法鼓觉音扬渐顿同开真宝义,雨花空界满人天共仰妙严身”。
传说:相传隋朝末年,任太原留守的唐国公李渊眼见天下大乱,有人劝他起兵,李渊开始不肯,其子李世民到雨花寺烧香许愿。后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举事之前,专程前往晋祠,到唐叔虞祠中祈祷,希望这位晋国的开国之君,保佑他们父子取代隋王朝而争得天下。说到武王伐纣的历史,唐叔虞正是武王之子,求他来保佑寓义深刻。
隋大业十三年(617)七月,李氏父子起兵反隋,仅仅126天便攻占长安。第二年5月,李渊称帝,定都长安,国号便取自叔虞之“唐”,从此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极为辉煌的大唐盛世。晋阳城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又是李氏父子创建大唐的发祥地,所以李渊一登上皇位,便将晋阳定为大唐北都。
李世民随父在太原居住多年,时人称“太原公子”,他也把太原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称之为“王业所基,国之根本”。雨花寺成为唐太宗的“家寺”有其道理。小小的雨花寺,却赋予了如此厚重的历史,让人不禁肃然起敬。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唐槐、周柏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
2008.11.30与陈欢欢、孙聚财等在山西沁水县历山、舜王坪舜帝躬耕处,农耕文明溯源。
历山,是中条山脉的一段,是山西省南部最高的山,保存着华北地区仅有的一片原始森林。有华北“绿肺”之称。相传舜王当年耕治此山时,曾编制了黄河流域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物候历《七十二候》,故后人称此山为历山。
《嘉庆重修一统志》载:“历山在翼城县东南七十里,相传舜耕于此,上有舜王坪。西北属翼城县,西南属绛州垣曲县,东属泽州府阳城、沁水二县,为四县之交。”
舜耕历山,孝感天下的故事,从这里开始,二十四节气的前身七十二候,从这里起源,十二生肖的演变,从这里发展,告别刀耕火种的时代,农耕文化从这里开启,历史遗存下川遗址,在这里被发现,她的名字,叫沁水历山。这里有雾霾之外的蓝天,梦幻般的云雾,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清澈的溪流,满是野花的万亩高山草甸。
盘龙松:沁水县中村镇白华村的白华岭上,有一棵生长了400年的油松,因其形似盘龙,被称为“盘龙松”,又称作“二龙戏珠”。盘龙松,树高6.8米,胸围2.5米,枝干粗壮,苍劲古雅。树干顶部生出两大侧枝,交错缠绕连为一体,生成树球镶嵌在树中央。再生枝桠像两条长舞的虬龙向两边弯挺前伸达十余米,近看如双龙戏珠,远看如凤凰开屏,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确实仙气十足。
图2,2008.11.30与翟秋菊、陈欢欢在山西长治炎帝圣像前。
亚洲最高的炎帝铜像,坐落于长治市东的老顶山上。它是长治市的标志,高达39米。相传中华民族的先祖炎帝(神农氏)曾在这里“尝百草、制耒耜,教民耕种,始兴稼穑”得五谷于此。
炎帝像雄踞百谷山巅,背靠群山,目视远方,双手捧着一捆谷穗,庄严肃穆,气度非凡。铜像面向着长治市区的方向,仿佛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仍在关切注视看着他的子孙后代。
山西行:走进 山西晋中市
2012.6.13世界文化遗产平遥镇国寺、双林寺请佛像
2012.6.13: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在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界定清单中,包括了“一城,二寺”,其中的一寺是以彩塑闻名的双林寺,另一寺便是以建筑而征服世人的镇国寺,是平遥三处国保单位之一。
双林寺,是座历史悠久的佛寺。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钟以及古代建筑、彩塑和壁画,都是稀世珍宝。尤其是寺中两千多尊彩绘泥塑,更令人称道不已。它们继承了我国唐代以及宋、辽、金、元彩塑的优良传统,具有高度写实的风格,是我国明塑中的佼佼者。这些彩塑形神兼备,艺术价值极高,能够完好保存至今,实乃艺术史一大幸事。
双林寺位于平遥古城西南6公里的桥头村,原名“中都寺”,因“汉文帝为代王都于此”。北宋时,取佛祖释迦牟尼“双林入灭”之典故,更名为“双林寺”。寺中现存最古之碑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姑姑之碑”。因年代久远,字迹模糊,但第二十行“重修寺于武平二年”尚可辨认。武平二年(571年)乃北齐年号,既是重修,其创建年代必早于此,因此双林寺至少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寺中现存建筑皆为明清时期重建或重修,彩塑多为明代作品,另外还有唐槐、宋碑、明钟等遗迹。槐花飘香,穿过城堡式夯土包砖围墙,首先见到的是明代重修的天王殿。明间檐下挂清道光十年(1830年)竖匾,上书“天竺胜境”四字,笔力遒劲。廊檐下四大金刚一字排开,造型写实,形象更像是古代武将,而不是程式化的“神像”,体魄强壮、姿态英武,虽表情夸张,却不会有凶恶可怖之感。
走进殿内,天冠弥勒菩萨结跏居中而坐。在五代以前,弥勒菩萨都是这种庄严肃穆的形象。五代时,传说布袋和尚是弥勒佛的化身,于是弥勒佛的形象也逐渐向“宽袍大肚”转变,到了明清时期就变成了我们所熟悉的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了。
帝释、梵天胁侍左右,这两位的造型和印度佛教里的形象截然不同,看上去倒像是明代的女子和文官。殿内南墙倒坐四大天王,北墙两侧为八大菩萨。影壁墙后有一渡海观音像,观音菩萨坐在朝天吼背负的莲台之上,在惊涛骇浪中气定神闲。
第一进院落主殿是释迦殿,释迦牟尼端坐于须弥座上,施无畏印,体态丰满,面容慈祥,背光华丽繁复。历经数百年,佛像肤色之莹润让人赞叹。
左右胁侍的文殊和普贤不像是高高在上的菩萨,倒像是温婉柔美的古代仕女,明眸善睐,身材婀娜,衣带飘逸。这也是双林寺彩塑的最大特点,就是神像造型写实,朝世俗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让人心生亲近之感。
殿内四壁皆是错落有致的彩塑,一般寺庙里会用壁画来描绘佛传故事,而这里运用了圆雕、深、浅浮雕手法,采取分层组合、连环壁塑的形式,表现了佛祖释迦牟尼从投胎降生到涅盘成佛以及四方传经普渡众生的佛传故事。
虽部分损毁,但二百多尊人物身份不同,神态各异,置身于建筑、山石之间,构思绝妙,构图精巧,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用艺术的手法将宗教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释迦殿:影壁墙后也塑有渡海观音,采用了圆雕手法,是双林寺彩塑中的精彩之作。观音单腿盘坐于红色莲瓣之上,神情安详自若,与背景上波涛汹涌的海浪形成强烈对比,具有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释迦殿两侧有钟楼和鼓楼,钟楼上有明代嘉靖年间大铁钟一口。
殿前两厢分为伽蓝殿(武圣殿)、罗汉殿、土地殿和地藏殿四个小殿。罗汉殿内主题为“十八罗汉朝观音”,这组罗汉像形象写实,神态各异,或神色飞扬,或睿智深邃,或闭目禅思,比起其他寺庙里的罗汉像,看上去特别有“人味”,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地藏殿:内供奉地藏菩萨和十殿阎王。第二进院落主殿是明初重建的大雄宝殿,也是全寺最高大的建筑。殿前有一排石碑,记录了各个朝代寺庙重修之事。殿内迎门而立的是接引佛,主像为“三身佛”,两侧是文殊、普贤坐像。这些塑像经清代重新妆绘,脸上是很奇怪的古铜色,较其他殿塑像略有逊色。
东侧千佛殿内有彩塑达五百余尊,占全寺四分之一。主像为自在观音,肤色丰润晶莹,面容恬静妩媚,姿态从容洒脱,裙裾飘逸流畅,潇洒自在。左侧韦驮像极富个性特征,武中蕴文,威而不悍,身如强弓,颇具动势,堪称艺术神作,被誉为“全国韦陀之冠”。
扭转的身躯和头颈,飞舞的衣带,都让人感觉到强大的力度和动势。韦陀双目传神,嵌入黑色琉璃来点睛,不但十分逼真而且富有光泽,无论从哪个角度望去,总感觉他正在看着自己。
殿内四周以悬塑和壁塑的形式展示了五百诸天菩萨,他们分为五至六层,或驾祥云,或骑异兽,形态各异。窗台和门两侧还塑有供养人像三十多尊,造型写实。西侧菩萨殿,主像为千手观音,结跏居中而坐,仪容端庄,神态温柔,手势千变万化,富有动感。
两侧是胁侍菩萨,眼神的刻画生动传神。四周悬塑四百多菩萨,皆脚踏彩云,作行进状,人物衣褶线条流畅,富有层次,一眼望去大有衣纹飘动,满壁生风之感。菩萨殿前有一株唐代槐树,历经一千多年,树干已中空,但依然枝繁叶茂。
此时正值盛花期,满树繁花,赏心悦目。娘娘殿,建于明正德年间,供奉送子娘娘,塑像清代曾重妆。东侧小殿为贞义祠,内塑“睡姑姑”和“药婆婆”塑像,乃民国年间重塑。
双林寺:就像是一座艺术宝库,它里面凝结的是民间艺术大师们世代相传的技艺,他们勤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各骋奇思、殚精竭虑,倾注心血和汗水,创造出的不朽艺术杰作,有许多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些人文艺术作品无一不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蕴含有极为丰富、可供借鉴的营养,认真批判地继承这笔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研究其发展规律,总结其艺术成就,对今天的新美术创作具有极为显著的突出贡献。
二、图1五行图表。图2镇国寺。图3张兰古镇一直稳坐“中国古玩第一村”的交椅。
镇国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城北郝洞村,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东北方向15公里,大殿始建于北汉天会七年(公元963年),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重修,在佛殿内梁架上留下许多题记墨迹及寺中现存的碑刻,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佐证。
前院居中者为万佛殿。这座殿宇造型独特,平面近正方形,屋顶为单檐歇山式,出檐深远,庞大的七辅作斗拱,总高超过了柱高的2/3,使殿顶形如伞状,在历代寺庙建筑中颇为罕见。此殿,始建于五代,殿貌奇古,结构奇特,从建筑的艺术上别具一格,是国内现存五代时唯一的木构建筑。
镇国寺内的古建筑,以万佛殿为最,在我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仅晚于五台山南禅、佛光二寺院,这处殿堂整体梁架结构严密,用材规格,符合力学原理,工艺精湛,作工精细,1000多年来岿然如故。
五代是割据战乱的时期,从那时保存至今的古代建筑全国仅有几座,彩塑作品更为罕见,除敦煌莫高窟中有少量五代彩塑外,镇国寺万佛殿内的彩塑,是全国寺观庙堂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所处的历史时代至为重要,对于研究我国雕塑发展史,认识唐、宋两代雕塑演讲过程,提供了极为可贵的资料。
世界和平家园王小平 / 2024年6月1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