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如何看待冬奥会的闭幕?有偏见的外媒转“风向”了?

碧灵说国际 2023-01-13 18:21:16

2月20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闭幕式处处透着绝妙的巧思,再次展现了“中国式浪漫”。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闭幕式上致辞表示,这是一届无与伦比的冬奥会。北京冬奥会落下了帷幕,但留给世界的将是永恒的文明财富。

他特别强调,奥运会团结的力量比那些试图分离大家的力量更加强大,运动员们给了和平提供一个机会。

冬奥会闭幕式展示了中国文化之美,文明、善良、温暖,完美诠释了“天下一家”的中国理念。

我们来看一下不同国家的媒体是如何报道冬奥会闭幕式的?如何从冬奥会上重新认识中国?

法国、德国等欧洲媒体

欧洲的媒体,主要选取法国和德国这两个欧洲大国作为代表。

法国媒体:巴黎时间20日13时,法国电视二台对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进行电视和网络直播。一开场,当空中闪亮的大雪花“回归”,法国解说员直呼:“这件作品太美了!” 《法兰西西部报》(Ouest-France)也评论说:“这是一场朴实且感人的闭幕式。”

美国等少数国家所谓“外交抵制”破产。法新社2月20日发表文章称,北京冬奥会圆满落幕,中国战胜挑战,完美兑现承诺。文章说,尽管面对疫情等挑战,但中国仍然可以自豪地说,北京冬奥会的组织是完美的。以美国为首的几个西方国家宣称“不派官员出席冬奥会”,但最终并未能破坏奥林匹克精神。

中国承诺举办一届“安全、精彩”的奥运会的目标已经实现。法新社20日称,本届冬奥会在闭环“泡泡”中比赛和工作,其防疫规模和严格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将成为冬奥运的“最典型记忆”。中国政府通过这种务实的闭环管理,控制住了疫情,这符合中国“动态清零”为世界树立榜样的说法。冬奥会前后4周时间,包括运动员在内,发现400多例病例,“但一直到最后,每日新增感染病例都保持为零”,中国实现了“安全”的冬奥会承诺。

中国跻身冰雪运动强国:法新社注意到,中国最终在奖牌榜上排名第三(15枚奖牌,其中有9枚金牌),不仅创造了它在冬奥会的新纪录,也领先于美国这一主要竞争对手和几个欧洲冰雪运动强国。它得出结论说,中国在冬奥会上的成绩已经证明,中国已是一个冰雪运动国家。

德国媒体:肯定冬奥会防疫的成功,“人权”抹黑破防。“德国编辑部网络”20日称,出乎意料,没有一个运动员在冬奥会上呼吁“人权”,来自外国代表团的可怕的“奥密克戎潮”也没成为现实。德国冬奥代表团官方账号当天在社交媒体“照片墙”上发布了闭幕式表演的绝美“名场面”,还用中文拼音写下“谢谢”北京冬奥。

反思地名、人名报道错误等问题背后的原因。德国电视台在报道冬奥会中出现一些错误,比如拼错了“河北”与“苏翊鸣”的名字。对此德国主流媒体《法兰克福汇报》2月19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德国的冷漠和傲慢”的文章,批评德国电视台的错误播报,指责播报既冷漠又偏执。

俄罗斯媒体:

俄罗斯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进行了报道。俄罗斯第一频道在解说中感谢中国给世界带来了“温暖的笑容和耀眼的体育精神”。

俄罗斯奥委会的社交账号发布了与冰墩墩告别的图片,俄罗斯网友纷纷留言道,“不舍冰墩墩”,“这是奥运会最好的吉祥物”,“中国人充满了创意”,“过去的两周是最近两年最好的日子”。

巴基斯坦、日本等亚洲国家媒体:

巴基斯坦国家电视台执行制片人奥恩·萨希在观看了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后对中国记者说,闭幕式上他感受到了最好的时刻。

日本NHK电视台全程直播了北京冬奥会闭幕式,闭幕式也在日本社交网络继续引发了热议,不少网友也是守着电视机全程观看了闭幕式。

日本《东京新闻》网站2月20日报道称,第24届北京冬奥会闭幕式20日晚在国家体育场举行,为期16天的体育盛会圆满结束。中国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遏制了新冠病毒的传播,展示了比赛的成功和国家的威信。

日本“GetNavi web”网站等媒体肯定冬奥会环保的成功,报道北京冬奥会减少碳排放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对利用旧有场馆予以肯定。

韩联社对闭幕式的报道称,“和开幕式时一样,在此次闭幕式上,以华丽的高清LED画面等技术为基础的演出也非常引人注目。在闭幕式的最后一瞬间,巨量华丽的烟花喷薄而出,为此次北京冬季奥运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英美媒体的报道“口风”在变化:

《纽约时报》20日报道称,“2022北京冬奥会以一场精心设计的闭幕式落下帷幕”, “这是一届与众不同的冬奥会,运动员具有开拓性,开闭幕式表演令人激动”。

美国媒体注意到收视率的成功:《华盛顿邮报》承认,本届冬奥会或将比以往任何一届都更受美国人欢迎,越来越多的人通过YouTube和TikTok等新媒体平台收看。《纽约时报》观察到,北京冬奥会带动中国的滑雪场以创纪录的速度涌现,将兴起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冰雪运动热潮。据国际奥委会的数据,中国有近6亿人通过电视收看了奥运会,占中国人口的40%。CNN20日称,中国观众的增加可能会使北京2022年冬奥会成为历史上观看人数最多的冬奥会之一。

《纽约时报》20日报道提到,北京冬奥会最后一晚的气氛与2月4日冬奥会开幕时截然不同,“2月4日,许多人在所谓的‘奥运泡泡’中担心新冠检测呈阳性的后果,而20日的闭幕式活动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赏心悦目的减压阀”。

《纽约时报》20日称,冬奥会一开始,赛事本身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对中国“人权记录”的抗议并没有像一些活动人士所希望的那样成为现实。相反,很多运动员都对中国赞不绝口。美国运动员布朗克赞扬了中国的新冠防疫程序,称这是“与美媒笔下完全不同的真实中国”。

CNN20日称,中国的成功之一体现在奖牌榜上,“排名高于美国队”,“从自由滑选手谷爱凌到单板滑雪神童苏翊鸣,中国新冬奥明星的精彩表现令中国和全球粉丝们为之倾倒,他们的骄傲溢于言表”。

冬奥会代表中国科技创新的成就。《洛杉矶时报》刊文称,中国努力在冬奥会上向全球观众展示其技术创新。冬奥会开幕以来,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的智能咖啡机器人、“独臂”机器人调酒师、送餐机器人受到了全球关注,在电视节目与社交媒体上引起一阵赞叹。

肯定防疫政策的效果。在北京冬奥会开始前,许多外媒炒作中国的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会失控。但是,那些处于闭环内的外媒记者得以亲身体验中国是如何防疫的,对中国防疫“清零”政策报道的调子发生变化,包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彭博社等都“意外”调转了“口风“。

美国《纽约时报》在专题连线节目通过一问一答这种形式,将中国目前疫情防控的良好状况体现了出来。该节目主持人更是表示,中国在这场公共卫生挑战中表现不错,但事实上在这之前《纽约时报》可谓是攻击中国的主力军。

近日,英国媒体BBC也直接撰写了一篇报道盛赞北京冬奥会,记录了 BBC记者的真实体验,对于中国的防疫措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且在比赛场馆以及现场气氛等很多方面称赞中国。BBC文章最后,直接表示期待未来中国能够再举办一场冬奥会。有中国网友表示,这样的BBC让他们有些不适应。

来源:国际锐评丨北京冬奥会的安全性“完全可以信任”

简单分析以下几点:

第一,冬奥会防疫成功,没有出现所谓的疫情失控的“灾难”。这些外媒无论政治立场如何,都不得不承认现实,开始说大实话。

第二,中国文化的魅力令人折服。反映中国文化魅力的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人见人爱。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甚至说:“运动员和观众一样都被冰墩墩迷得神魂颠倒,北京冬奥会竞争最激烈的比赛恐怕是买到一个毛绒冰墩墩。” 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人折服。温暖。

第三,成功举办冬奥会给我们的启示很多。真抓实干,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最重要,不要太在于外国人怎么说。一些外媒还会对中国做出这样那样的指责,好的意见加以吸收,不对的政治偏见不予理睬。在快速现代化发展的同时,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发扬好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中国可以挖掘的文化资源、传统资源很多,需要我们今天倍加珍视:仍然存在的文化遗产要倍加珍视,已经消失的可以挖掘出来。同时,要用现代高技术手段去推广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有可能成为我们影响世界的最大产业。

0 阅读:3

碧灵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