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档访谈节目,于嘉老师面对每一个访问者,都在引导提问张镇麟在亚运会面对菲律宾的那场比赛的最后一投。
不同的球员,有不同的答案,大概总结如下:
胡明轩:万一这球投进了呢,那又是另一种说法了。
赵继伟:从张镇麟的习惯上,他可能认为这样更有把握更舒服一些。
朱俊龙:如果是我去处理球,最后一攻会去冲抢篮板,然后第一时间犯规。
胡金秋:我是支持当时他这个投篮选择的。
崔永熙:按照他的身体素质,应该选择直接进去扣篮。但这种球你不能靠自己的想象...
小崔的表达一出,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被骂了。
一些球迷认为他的发言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不利于国家队队友团结,认为会让张镇麟继续被骂...
也有一些球迷觉得,小崔本身自己打得也没多好,没有“资格”评论队友...
对此,我的看法是:
真的别去网暴崔永熙和其他球员,张镇麟的最后一投,也没必要再揪着不放...
既然是访谈,那就应该听不同的声音,听他们内心最真实的表达。
如果每个人都说:“那最后一投没问题”,那采访就没有太多的意义了,需要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而不是和稀泥地回答一波。
崔永熙的观点没有错。
他只是说出了当时条件下最优进攻选择的事实,也并未否定张镇麟敢于承担最后一攻的责任感。
并且不要断章取义,不要听一些自媒体带的节奏,只看到小崔的上半句,别忘了他说的:“这种球你不能靠自己的想象”。
言外之意是,我在场也未必处理得更好。
相信绝大多数球迷都会觉得,张镇麟应该突进去扣篮或者造犯规。
但事实上,这都是以旁观者身份的表达。
那场球已经过去快5个月了,平静下来以后,我想说的是,谁当旁观者谁都能客观地当个马后炮,但是到自己在场上了,没几个人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这就是篮球比赛的魅力。
篮球比赛没有那么多假如,很多选择都是在一瞬间做出的。
最后一投中不中的都得认,谁敢最后执行最后一攻就已经很有勇气了。
尤其在我们这种互联网环境下,张镇麟敢于出手,就已经是担当的体现了。
另外,从于嘉老师的这档采访来看,有球员敢于表达,就已经是一大进步了。
崔永熙是这些球员里最敢说的了,从对自己上场时间少的疑惑,再到提出对CBA判罚尺度的看法...都是真实的表达,没有官话。
但是从我作为一普通球迷的视角来看,真的没有必要只盯着张镇麟的最后一投不放。我们太喜欢拿显微镜观察一个被迫终结的球是选择中投还是扣篮...
输掉一场比赛,那是一支队伍输的,不是张镇麟一个人输的。
输掉一场比赛,那是40分钟的累积,不是那一瞬间的事儿。
如果让帝哥去提问题,我更加想知道的是:
为什么最多领先菲律宾18分,这球还能输?
为什么稳如赵继伟,最后也会两罚不中?
最后阶段对布朗利的防守策略是什么?先被克拉克森打爆,再到布朗利,都是输给对手的一个强点,这个过程中,教练组有没有调整和反思?
讨论这些问题,比盯着偶然性很强的最后一攻不中,有意义得多。
再说了,张镇麟投不进只是一回事。
主要当时很多球迷纳闷的是,为啥投不进之后不马上去犯规,大家都在那儿愣着,这个时候马上去犯规,难道不是常识问题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其实更想知道...
最后想说的是,直面伤口是为了更好前行,而不是让球员遭受新的一轮谩骂、网暴。
骂崔的,只有辽宁的了
别洗了,这球都把防守人过了,面前空无一人,以身体天赋著称的小前锋这球就是应该冲下去直接劈扣,自己怕就是怕,别找理由和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