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庆元六年,已经六十岁的辛弃疾在自己隐居的瓢泉,写下了这首《鹧鸪天》。之所以写下这首词,是因为有一位朋友前来拜访,谈起功名之事,辛弃疾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不由得感慨万千,才有了这首《鹧鸪天》。
一首非常悲壮的词,道尽了辛弃疾的烈士暮年。但是,他却偏偏用了一个“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一个“戏”字,更是让人感慨万千。
熟悉南宋历史的读者都知道,辛弃疾是一位抗金英雄,他文韬武略,英勇无比。他的一生,都希望能为南宋王朝收复北边故土,恢复宋朝的大好河山。辛弃疾曾经得到过重用,但更多的时候,是在被贬谪之中度过的。他满腔的抱负,终究是一场空。
都说辛弃疾和苏轼一样,是豪放派的词人,但其实,我们品读“辛词”的时候,却总是能读出一丝淡淡的悲凉。他大部分的词中,都悄悄隐藏着壮志未酬的无奈。
想当年,年仅二十二岁的辛弃疾,在山东聚集了两千人,起兵反金,后来投奔耿京,成了掌书记。次年,辛弃疾得到了宋高宗的召见。后来,他听闻张安国杀了耿京投奔金国,只带领着五十余人,突袭金营,就像评书中说的那样,“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辛弃疾生擒张安国,送到临安。当年的辛弃疾,何等英武?这就是词中的“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更是通过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将当年敌我双方剑拔弩张,针锋相对的激烈场面,刻画得淋漓尽致。
可惜,时过境迁,此时已经六十高龄的辛弃疾,屈居在瓢泉之侧,成了一个靠着耕田种树谋生的老翁。
“追往事,叹今吾”,他老了,青春不再,功业无成,只能是徒然感慨“春风不染白髭须”而已。
而结为的“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则更是令人悲不自胜。当年的辛弃疾,曾经豪情壮志,为抗金复国写下了《美芹十议》、《九议》等方略,可是,这些方略,却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倒不如几本“种树书”重要。
烈士暮年,一代英雄豪杰辛弃疾竟也是如此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