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书省与散骑省的缘起。在此期间,魏文帝与散骑省走得很近,甚至于时常跟随在陛下身边,辅佐陛下处理朝政。在东晋的时候,散骑省取代了中书省的地位,成为了一个可以接收奏折,可以起草诏书,可以发布命令,可以接受皇上的命令的地方,不过在南北朝的时候,散骑省的荣光就彻底的熄灭了。在刘裕篡国后,新成立的宋朝,废除了散骑省,改名为集书省,其职能和作用与散骑省差不多,只不过两者的名称不同罢了。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了三个王朝,就连北魏与北齐都采用了。南北朝统一后,集书省被隋代以门下省的形式合并,从而导致了曾经盛极一时的集书省不复存在。旧的东西消失了,就需要一个新的机构来填补,于是就有了两个新的机构。
崇文院、集贤院。先是汉承秦,然后是唐承隋,唐代也是如此,很多隋朝的机构都被保存了下来,比如集书省和门下省的合并。唐武帝时期,即李渊时期,除了门下省之外还设置了修文馆,还有李世民时期,以太子府为根基,建立了一个“崇文馆”,以此来壮大自己的实力。两个馆的职能差不多,都是以读书人为主,主要任务就是编撰经文,校对等等。直到唐代的崩溃,这两个机构仍然存在。因为宋代的原因,这两个司都没有被废除,而是被合并成了一个秘书省,也就是现在的崇文院。崇文院在这方面的功劳很大,他们编写了四本《百科全书》,将其中涉及到的各种事情,按照类别进行分类,形成了这四部丛书。它们的名称有:《太平预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这四本书籍中,有上古传说,有许多诗歌,有许多皇帝,有许多官员,都是非常珍贵的史实。集贤苑在开元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原本是用来编辑(经,子,集,史)等四本书的,也是用来编辑图书的。到了唐代,特别是到了元代,“集贤院”的作用已经不是单纯的书籍了,而是一种类似于“祭祀”之类的事务。
国史院。与集贤院相比,国史院算是幸运的了,这个机构一直存在直到满清王朝覆灭,中华民国成立后,也就是1927年。说到历史院,其成立时间可追溯到北宋,大约1090年左右,由其主修国史。一般来说,一个新的朝代,为了证明自己的统治地位,都会为一个已经被推翻的朝代修订国史,而这也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行业。到了南宋,国史院的成立,就必须由大臣来决定。当皇朝崩溃的时候,国史馆也就结束了,清朝被推翻后,国史馆被改名为清史馆,1927年完成,但也就在同一年,清史馆被废除,存在了九百多年的国史馆被彻底抹去。
明清两代的文秘单位与以前相比,明清时期最大的区别,就是胡惟庸一事,废除了很多原有的机构,比如中书省。朱元璋意识到了独裁的危险,便借着胡惟庸一事,重新开始了新的统治。1.建立了一个新的机构——内阁。朱元璋觉得自己的权力还是要自己来拿,所以他取消了中书省和宰相,改成了六部,由六部组成,辅佐皇上。朱棣起义后,便将一些对他忠心耿耿,但地位不高的书吏,比如翰林学士,都调到了文渊阁,以削弱建文帝在朝中的权势。在史书上,文渊阁被称为“内阁”。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只是一个顾问,但后来加入他们的人,都变成了朝中的重要人物,到了最后,他们虽然没有名义上的宰相,但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宰相的权力。2.南书房行走。在清代的时候,皇上将南书房作为参谋处,原本是皇上的藏书处,后来康熙登基,又增加了一些翰林院的人,才有了现在的南书房行走。自成立以来,这一司就是皇上的信使,不仅要写文章,还要写圣旨,颁布诏书。乾隆以后,此地已不过问政事,完全恢复了书法和绘画的创造功能。
军机处。雍正皇帝成立了军机处,重新恢复了正常。一开始的时候,军机处只是一个临时的军事机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掌握了所有的军事权力,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权力机构。与大明王朝相比,这一代的军机处,始终是在大清王朝的掌控之中,虽说是大清王朝的中央政权,但却始终只是一个临时性的组织,其内部的官吏并无爵位,也无薪俸,从建立到大清王朝覆灭,都只是大清王朝的一种手段而已。在这一点上,清朝自然是更上一层楼。
吐我窟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