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宁晋初印象
在河北邢台的版图上,宁晋县如同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地处河北省中南部,位于石家庄、邢台、衡水三市交汇处,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别样的发展机遇与风情。作为邢台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宁晋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蓬勃的经济活力和丰富的文化特色,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无论是穿梭在古老的街巷,探寻岁月留下的痕迹,还是漫步于现代化的工业园区,感受经济发展的强劲脉搏,宁晋都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充满魅力的县城,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二、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冀中枢纽
宁晋县地处河北省中南部,宛如一颗镶嵌在冀中大地上的璀璨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位于石家庄、邢台、衡水三市的交汇处,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节点,犹如一座桥梁,紧密连接着周边城市,为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在交通方面,宁晋县更是占据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西临京广铁路、107 国道、京珠高速公路 ,这些交通大动脉为宁晋与外界的沟通搭建了高效的通道,承载着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青银高速公路和 308 国道如两条坚实的纽带,穿境而过,不仅拉近了宁晋与周边城市的距离,更将其纳入了全国的交通网络之中。此外,宁晋距省会石家庄市仅 50 公里 ,如此近距离的区位优势,使得宁晋能够充分享受到省会的辐射带动作用,无论是在资源共享、产业协同,还是人才交流等方面,都拥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宁晋距北京、天津均在单日往返里程之内 ,这为其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使其能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自身的魅力与价值。
三、历史文化:千年古县的厚重底蕴
(一)名称由来
宁晋,这一名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美好的期许。在唐朝天宝元年(742 年)之前,此地名为廮陶县 。然而,由于 “廮陶” 谐音 “应逃”,在当时的文化观念中被认为不吉利。于是,唐王朝为其更名,取 “安宁晋福” 之意,将其改称宁晋县,这一名称就此沿用至今,承载着人们对这片土地安宁、幸福、繁荣的殷切期盼。 正如《河北省县名考源》中所记载:“唐天宝元年 (742 年) 改称宁晋县,以此为古晋地并取安宁之义为名。” 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更名,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精神寄托的体现。
(二)历史沿革
宁晋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彼时,境域始称杨地,又名杨纡。唐尧之世,杨地属冀州之域 ,历经舜时、夏商二代,其归属虽有变化,但始终在华夏大地的历史脉络中不断发展。春秋时期,这里属晋国,后成为赵国的一部分 。
进入秦汉时期,宁晋的行政建制逐渐明晰。西汉高祖十一年(前 196 年),置杨氏县、廮陶县,属钜鹿郡 。此后,历经朝代更迭,杨氏县与廮陶县的归属和名称多次发生变化。在三国时期,宁晋一带成为曹魏的疆域 。西晋太康年间,杨氏县并入廮陶县 。
隋唐时期,宁晋迎来了重要的历史变革。隋代,廮陶县属栾州 。到了唐朝天宝元年,廮陶县改称宁晋县,属河北道赵州 ,这一名称的确定,为宁晋的历史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宋元明清时期,宁晋县的隶属关系虽有所变动,但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北宋时期,宁晋属河北西路赵州 ;元代,属真定路赵州 ;明代,属直隶中书省真定路赵州 ;清代,雍正二年(1742 年),赵州升为直隶州,宁晋属之 。
近现代以来,宁晋县经历了一系列的行政调整。民国时期,宁晋县先后属直隶省冀南道、大名道等 。1949 年 8 月 1 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宁南县并入宁晋县,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 。此后,宁晋县在邢台专区(后改称邢台地区)的管辖下,不断发展壮大。1993 年 7 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宁晋县改属邢台市管辖 ,并一直延续至今。
(三)文化遗产
宁晋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其中泥坑酒酿造技艺和宁晋西关饸饹面制作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如两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宁晋独特的文化光芒。
泥坑酒,作为邢台市唯一一家 “中华老字号” 产品,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其酿造历史可追溯至 1916 年,所用的窖泥取自盐场前村一带的狗头胶泥,这种胶泥干净细腻,富含多种对酿酒有益的微量元素,为泥坑酒独特风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经过一代又一代酿酒师的精心传承与创新,泥坑酒形成了浓而不烈的静雅香特色 。近年来,泥坑酒业更是不断发展创新,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加强与专业机构合作等方式,实现了酒质的飞跃式提升。同时,积极打造酒文化旅游产业园,举办泥坑酒文化节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泥坑酒的文化魅力。
宁晋西关饸饹面同样历史悠久,始创于清光绪 18 年,距今已有 120 余年的历史 。它以荞麦面为主,搭配精心调制的肉码和料汤,口感独特,令人回味无穷。制作一碗西关饸饹面,需经过 30 余道工序、80 多个环节 ,每一步都蕴含着传承人的匠心。从面粉的选择、和面的水温与软硬程度,到肉的选用、加工以及秘制配料的调配,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如今,西关饸饹面不仅在当地深受喜爱,还通过连锁加盟等方式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一美味的传统小吃。
四、经济发展:多领域并进的活力之城
(一)农业成就
宁晋作为河北省第一产粮大县,在农业领域成绩斐然。其常年小麦播种面积 93 万亩、玉米 97 万亩,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 90 万吨以上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重要力量。这背后,是宁晋对农业科技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应用。近年来,宁晋县累计投入资金 29609.1 万元,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 22.12 万亩 。通过实施一系列农田建设项目,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还提高了土地的产出能力。同时,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如喷灌、管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基本实现了节水工程全覆盖,既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又保障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在良种良法方面,宁晋县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质品种,如 “婴泊 700” 节水高产小麦品种,以其产量高、抗逆性强等特点,深受农户喜爱。同时,加强农业技术指导,组织 120 多名农业科技专员进村,为农户提供专业的种植管理建议,通过镇压保墒、喷施复配药剂等措施,促进弱苗转壮,为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宁晋县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处于较高水平,全县农机总动力达 121 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玉米收获机、小麦联合收割机等各类农机具配备齐全,实现了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 ,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二)工业支柱
宁晋的工业发展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态势,形成了以电线电缆、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其中,电线电缆产业尤为突出,宁晋县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电线电缆生产基地,生产及配套企业多达 2393 家 ,从业人员达 2.8 万人 。
为推动电线电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宁晋县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实施产业结对帮扶政策,在全县挑选一批规模以上电线电缆企业,对中小企业进行资金、生产、技术等多方面的帮扶以及人才培养,实现以大带小、融通发展。例如,津驰线缆有限公司在园区龙头企业天环线缆集团有限公司的扶持下,销售额不断攀升,预计今年比去年增长约 30% 。同时,通过共享 “智” 造模式,创建共享车间,满足当地电线电缆生产企业共性制造需求。如河北欧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共享车间,自去年 8 月投产后,已有 76 家本地企业选择到这里加工电线电缆,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还促进了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科技创新方面,宁晋县的电线电缆企业也不断加大投入。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研发新产品、新工艺。今年 1 - 9 月,宁晋县电线电缆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 419 亿元,同比增长 20.78% ,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
(三)服务业新貌
宁晋县高度重视商会建设,充分发挥商会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宁晋总商会被认定为 2023 年全国 “四好” 商会 ,这一荣誉的取得,是对其在政治引领、队伍建设、服务发展、自律规范等方面工作的高度认可。宁晋总商会积极组织各类活动,加强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为企业搭建交流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以河渠镇商会为例,自成立以来,积极推动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河渠镇作为食品产业的重要聚集地,商会致力于打造 “河渠饼干” 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加强品牌宣传、提升产品质量等措施,提高了河渠饼干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同时,引导会员企业强化科技创新,加强技术协同攻关,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推动食品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商会的带动下,河渠镇的食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宁晋县服务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此外,宁晋县还积极推动商贸流通、电子商务等服务业态的发展,不断完善市场体系,优化消费环境,进一步激发了服务业的发展活力。
五、特色景点:魅力独具的旅游胜地
(一)宗教建筑
宁晋的宗教建筑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云台寺坐落于宁晋县城南柏房村南,历史可追溯至近两千年前,由汉光武帝刘秀奠基 。其原名普照庵,始建于东汉末年 — 建之开皇年间,唐朝开元年间改为云台寺 。高祖五年,玄奘东游至此,与高僧尼研讨 “成实论” 。鼎盛时期,云台寺气势恢宏,建有南天门、大殿、二殿、三殿、藏经楼、钟鼓二楼、七十二间廊房和三十多尊佛像,四周遍植松柏 。虽历经战乱、地震等损毁,但在历代的重修与保护下,如今的云台寺依旧庄严肃穆,殿宇错落有致,散发着独特的宗教魅力。寺内修行氛围浓厚,僧众们以戒为师,精进修行,传承着佛教的智慧与慈悲。
玉佛寺位于河北邢台市宁晋县,是一座古老而神秘的佛教建筑。其建筑风格融合了古典与现代的审美元素,庄重而典雅。主体建筑多采用传统的木结构,黄色琉璃瓦在阳光下闪耀,墙壁上的砖雕工艺精湛,图案繁复、线条流畅 。门窗雕刻着佛教图案和神话传说,寓意深远。寺内佛像和供奉设施采用上乘玉质材料,雕刻精细,神态庄重,让人不禁心生敬畏。每逢佛教节日,寺内香火旺盛,信众们前来祈福、参拜,感受着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古镇民俗
营台古镇上元醮会历史悠久,始于明朝 ,是宁晋独特民俗风情的集中体现。上元醮会由 8 个坛组成,分别为老母坛、三清殿、玉皇坛、花坛、祖师殿、大悲殿、菩萨殿、老坛 。从每年正月初九晚香棚开启,期间换四次供,至十四晚送神 。整个醮会期间,精彩纷呈。有十二场文艺表演在可容纳数百人的醮会剧场轮番上演,为人们带来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同时,能容纳上百人的醮会食堂,为参与醮会的人们提供饮食服务,充满了烟火气息。每天晚上,会举行撒浆水封坛仪式,早晨则敲罄开坛,仪式感十足。此外,还有 “背哥” 这一独特表演形式,男童被背在身上载歌载舞,热闹非凡。上元醮会不仅是一场宗教活动,更是当地人民传承文化、凝聚情感的重要载体,展现出宁晋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六、总结:宁晋的现在与未来
宁晋,这座充满魅力的县城,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蓬勃的经济发展态势和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展现出非凡的魅力与活力。
在经济领域,农业的稳健发展保障了粮食安全,工业的支柱产业不断创新升级,服务业的新形态蓬勃兴起,共同构建起宁晋坚实的经济基础。在文化方面,千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彰显着宁晋独特的文化魅力。而在旅游方面,宗教建筑的庄严肃穆与古镇民俗的热闹非凡,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
展望未来,宁晋有望在经济上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各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在文化领域,将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积极推动文化创新,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旅游方面,随着旅游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旅游产品的日益丰富,宁晋将吸引更多游客,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宁晋将继续绽放光彩,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