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总结自《看天下》杂志2025年第六期,原文标题“山东大学停招27个本科专业后,怎样报志愿才不“踩雷”?”
近期,山东大学宣布停招27个本科专业,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高考志愿填报一直是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而高校专业的动态调整更是让志愿填报充满了不确定性。今年的高考家长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化,避免志愿“踩雷”呢?
高校专业调整成常态,考生需提前了解
近年来,高校专业调整已成为一种趋势。山东大学此次停招的专业包括金融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等曾经的热门专业。这种调整并非个例,教育部数据显示,过去12年中,全国高校已撤销或停招1.2万个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2024年,四川大学也拟撤销音乐学、电子商务、应用物理学等31个专业。
与此同时,高校也在新增一些符合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的专业,如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养老护理等。这种“专业洗牌”正在重塑高校的专业布局,也对考生的志愿填报逻辑提出了新的要求。
专业停招并非“洪水猛兽”,考生需理性看待
专业停招并不意味着该领域的消失,而是可能被整合到其他专业中。例如,山东大学停招的金融工程专业,可能与金融学等相关学科合并。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能只盯着“撤销了什么”,而要关注高校是否仍有相关领域的替代专业。
此外,专业停招也不一定是行业衰退的信号。高校的专业设置通常滞后于市场需求,当高校开始调整某个专业时,往往意味着该领域已经面临困境。因此,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不能仅依赖过去的经验,而要关注行业动态和未来趋势。
如何避免志愿“踩雷”?专家建议来了!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实验室访问教授叶晓阳指出,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应打破“一个专业定终身”的思维定式。他建议考生从长期主义出发,培养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具体来说:
1. **关注通用技能和专用技能**:通用技能如英语、计算机等,是跨行业的工具,适应性强;专用技能则更具针对性,需要考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深耕。理想的志愿填报应兼顾两类技能,提升个人竞争力。
2. **提前了解行业动态**:考生和家长应关注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选择符合未来趋势的专业。例如,人工智能、养老护理等领域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3. **利用AI工具辅助决策**:叶晓阳教授团队开发的“高考AI”志愿填报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为考生提供精准的志愿填报建议。考生和家长可以利用这类工具,结合自身情况,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专业错配现象普遍,考生需谨慎选择
数据显示,很多学生毕业后并未从事本专业工作,这种专业与职业的错配现象较为普遍。叶晓阳教授指出,专业与职业的错配会导致教育投资收益显著降低。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尽量选择与未来职业规划相匹配的专业,避免盲目跟风。
总结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场关乎未来的重要决策。面对高校专业调整的常态化,考生和家长需要提前了解行业动态,理性看待专业停招,培养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同时,利用AI工具辅助决策,避免专业错配,才能在志愿填报中避开“雷区”,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