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亲情是无价的,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钱看得却比亲情更重要,郑小勇是一名留守农村的老知青,当年为了弟弟和妹妹,郑小勇当了上门女婿,可是弟弟妹妹对哥哥郑小勇并没有心存感激,郑小勇晚年经历的一件事情,弟弟的做法彻底伤了哥哥郑小勇的心。
郑小勇出生在城里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作为家里的长子,郑小勇不仅要帮助父母操持家务,又要照顾弟弟和妹妹,郑小勇父亲是矿山一名普通工人,母亲没有工作,一家五口人,全靠郑小勇父亲一个人养活,郑小勇初中毕业后,就去了农村插队。
家里三个孩子中,郑小勇最老实,也最听话,来到农村插队的时候,郑小勇也是最能吃苦,干活最积极的一个,老乡和队长都非常喜欢郑小勇,抢着给郑小勇介绍对象,当时郑小勇还没有打算留在农村,一心想着要回城工作。
在农村插队了三年,其他知青都回城探了好几次亲了,只有郑小勇一个人没有回去过,其实不是郑小勇不想回去,而是为了省下回家的路费钱,插队这三年,郑小勇在生活上很是节俭,鞋子穿破了,找老乡补一下继续穿,老乡刘婶实在看不下去了,特意给郑小军做了两双新鞋子。
队长也给郑小勇放了半个月假,让郑小勇回家看望一下父母,郑小勇回城探亲的时候,队长还给郑小军带来很多农村的土特产,郑小勇心里很是感动,含泪收下了队长送的东西。
郑小勇回到家里,母亲看到郑小勇回来很是高兴,郑小勇从包里掏出买给弟弟和妹妹的礼物,买礼物的钱都是郑小勇平时省吃俭用节省出来的,母亲看到郑小勇瘦了,心里很是难过,知道儿子在农村受苦了,母亲给郑小勇做了他最喜欢吃的红烧肉,郑小勇还是和往常一样,有啥好吃的都会留给弟弟妹妹吃。
郑小勇只吃了一小块,剩下的都被弟弟和妹妹吃光了,母亲把自己碗里的一块红烧肉夹给了郑小勇,郑小勇又夹给了母亲,母亲知道郑小勇孝顺,摸了摸郑小勇的脸庞,说了一句,明天母亲再做给你吃。
郑小勇回到家里这半个月,都是住在厨房,之前郑小军和弟弟住一间屋子,自从郑小勇去了农村插队之后,屋子就被弟弟一个人占了,其实,这些郑小勇从小到大已经习惯了,并没有怪罪弟弟。
郑小勇探亲回去的时候,也给队长和老乡带来一些城里的东西,回去后,郑小勇特意去看望了刘婶,刘婶平时负责给知青做饭,在生活上没少照顾郑小勇,刘婶打心里喜欢郑小勇,也想把女儿许配给郑小勇,但是一直不好意思开口说这件事情。
1974年,郑小勇回家参加弟弟的婚礼,回来之后,郑小勇改变了心里的想法,因为郑小勇弟弟结婚后,家里就没有多余的房子让他住了,郑小军也不想让父母为难,于是打算留在农村。
郑小勇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刘婶,刘婶知道后,也没有把郑小勇当外人,主动提起了结婚的事情,郑小勇明白刘婶的意思,于是就答应了刘婶。
刘婶的女儿名叫王翠花,刘婶丈夫去世得早,家里只有她和女儿两个人,郑小勇和王翠花早就认识了,而且两个人关系也非常好,其实刘婶送给郑小勇的新鞋是女儿王翠花亲手做的,王翠花比郑小勇小两岁,两个人年龄也很般配,而且王翠花不仅性格好,长得也很漂亮。
老乡知道郑小勇要和王翠花结婚了,大家纷纷跑到刘婶家里帮忙,忙前忙后布置婚房,郑小勇和王翠花结婚的日子,选在了腊月二十五这天,因为这天队里宰了年猪,大家热热闹闹给郑小勇和王翠花举行了婚礼。
和王翠花结婚第二年,郑小勇参加高考没考上,此时妻子王翠花刚好也怀孕了,郑小勇就放弃了高考,婚后王翠花给郑小勇生了一儿一女两个孩子,1980年,郑小勇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回家看望了父母,顺便参加了妹妹的婚礼。
三个兄妹中,只有郑小勇没有正式工作,父母心里也是很愧疚,可是郑小勇并没有在乎这些,因为在他看来亲情比任何东西都珍贵,郑小勇后来以留守知青的身份安排在了农机站工作。
郑小勇两个孩子从小就非常懂事,学习成绩也非常好,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里工作,2004年,郑小勇回家祭拜父母,正好赶上家里要拆迁,郑小勇家里的老房子获得了两百多万的拆迁款还有一套房子。
郑小勇原本以为,这笔拆迁款会有自己一份,但是没想到却被弟弟一个独吞了,郑小勇希望弟弟能够给他一小部分,打算将来给儿子结婚时用,但是弟弟和弟媳坚决不同意,弟弟觉得哥哥郑小军早就从家里搬出去了,做了上门女婿,已经算不上家里的人了,面对如此绝情的弟弟,郑小勇最终还是没有和弟弟计较。
因为拆迁款的事情,郑小勇虽然没有和弟弟闹掰,但是也让郑小勇对弟弟彻底失望,郑小勇从小到大最疼爱的人就是弟弟,没想到弟弟居然毫不顾及亲情,一向把亲情放在第一位的郑小勇心里很是伤心,郑小勇从此也和弟弟断了联系。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郑小勇也已经退休,虽然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但是郑小勇晚年,儿女孝顺,和老伴王翠花晚年生活过得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