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的功劳与张辽并驾齐驱,或许在“魏五子”中仅仅稍逊一筹。讨论徐晃的功劳,需要从曹操取许县开始。汉献帝时代动荡不安,曹操在各方势力的争斗中逐渐崭露头角。徐晃作为早期投靠曹操的将领之一,对于曹操掌控天子的策略有所贡献。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县人,早期效力于杨奉手下。在护送汉献帝东归洛阳的过程中,他表现出不凡的政治智慧。对于动荡时期的政治走向有更敏锐的洞察,同样也成为他未来得以在曹操手下表现的一个契机。此后,曹操在洛阳稳固了实力,徐晃也因此得到重用。
分析徐晃一生的战绩,可以发现他大多参与了魏国的重要战役。白马之战中,他参与斩杀颜良、文丑;在官渡之战中,徐晃又成功打垮韩猛,烧毁袁军的粮草辎重,为后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因此,徐晃的职业生涯从一开始便注定不凡。
曹魏的历史中,少不得白狼山一战。这一战,曹操大军与北方的乌桓对峙,徐晃与张辽、张郃共同出战。整个战略布局中,徐晃的表现虽然并不总是站在最前线,但也不能忽视他在整个战役中的贡献。他的一举一动皆为整个军队士气的基础,间接为曹操的胜利增添了筹码。
然而真正将徐晃推向顶峰的几场重要战役之一,要数潼关之战。当时,潼关天险由马超、韩遂等西北长老死守。曹操久攻不下之时,正是徐晃的奇策打开了局面。他建议曹操从蒲津渡偷渡黄河,打开第二战场。事实证明,这一策略是极其明智的。最终,曹操全军顺利渡河,取得了渭南之战的胜利。
在汉中之战中,徐晃的夺取马鸣阁的行动,确保了曹操能够顺利抵达汉中。马鸣阁是汉中入川的咽喉要道,徐晃的战术操作为其赢得了“假节”的高级待遇。在许多著名的战役中,徐晃一直是一个稳健的主力,尽管有时他的功劳不及张辽那般耀眼,但战场上的发挥却从未让人失望。
但是,徐晃真正的巅峰出现在襄樊之战。关羽借机向北进攻,曹仁在樊城岌岌可危。曹操派徐晃带领十二营新兵陡然加入战场,最终解救了樊城。此战不仅仅是一次救援行动,它的政治积极意义非同小可。此战赢来的荣誉让曹操亲自出城七里相迎,并在庆功宴上盛赞徐晃为曹魏的中流砥柱。
徐晃于220年被封为右将军,此后继续为曹魏效力。即使在晚年,他依然积极参与对吴国的防御战,直至226年去世。在魏文帝一朝,徐晃始终是在战场上挥洒最后一滴汗水,死后谥号为“壮侯”。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到徐晃的优异战绩并不亚于张辽,他的勇猛智慧和战术贡献均为曹操所赏识和倚重。总的来说,徐晃不仅仅是“五子良将”中的杰出一员,更是一位以硬仗著称、政略得当的战将,为曹魏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战场之上,他的身影和豪情,值得后人的景仰与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