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一年春天,正值科举殿试之际,一位贫寒书生骆成骧以八个字令光绪帝眼含热泪,并决定破格将其点为状元。骆成骧因此名声大噪,引起朝野震动,成为近代中国科举考试中的一段佳话。
骆成骧出身贫寒,原姓李,7岁时被四川商人骆腾焕夫妇收养,他们无子嗣,视骆成骧为己出,竭尽全力培养他的学识。然而,尽管有了稳定的家庭支持,骆成骧依然极为俭朴,常以清粥小菜度日。14岁时,他已展现出惊人的才华和非凡的记忆力,参加州试脱颖而出,高中首选,随即进入尊经书院深造。
在书院期间,骆成骧师从名师王闿运。这位学界泰斗对他影响深远,令他的学问进一步精进。然而,尽管迅速成长,骆成骧在京城会试中却遭遇失败。毅然选择留在北京继续备考,他通过在八旗官学任教,维持生计并持续钻研学问。
光绪二十一年春天,经过一连串的艰辛努力,骆成骧成为进士,迎来科举最后的挑战——殿试。当日,保和殿内,光绪皇帝亲自主持殿试。在百余名才俊的竞争中,骆成骧始终沉稳,以非凡的自信书写了答卷。在国家危急存亡的情况下,骆成骧挥毫写就一篇振聋发聩的应对文章,提出了振兴国家的深刻见解。
阅卷之时,光绪帝亲自翻阅骆成骧的答卷,看到那八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不禁心有所动。这八个字深深打动了光绪帝,体现出考生的忠诚与使命感,使他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光绪详细研读骆成骧的答卷,发现文中关于国家改革的建议切中时弊,这位青年才俊不仅学识渊博,更对国家命运有着深刻的洞察和忠忱。
最终,光绪帝决定:破格将骆成骧点为状元。这项决定令人瞠目结舌,也为四川自清代以来赢得了首个状元,成为一时佳话。放榜之日,北京城内外万人空巷,各地争相传颂这位“八字状元”的传奇故事。
成为状元后,骆成骧并未为荣耀所迷,而是投身于国家的改革大业。在戊戌变法浪潮中,虽积极参与,但他主张变法不能操之过急,强调循序渐进,以免激化社会矛盾。然而,变法失败后,他因未涉及过多政治因素而幸免于难,但不可避免地被慈禧太后视为异己,致仕途受阻。
尽管仕途不顺,骆成骧将更多精力投向教育事业。在任山西提学使期间,他不辞辛劳奔走全省,推动教育普及。某次遇到家境贫寒却才华出众的少年,他甚至毫不犹豫卖掉玉佩,资助其完成学业。骆成骧以廉洁著称,甚至将官员送来的贵重礼品全数捐赠学校,每次捐资兴学从不吝啬私财。
骆成骧在创办四川高等学校期间,面临经费短缺的困境,毅然捐出多年积蓄,变卖仅有的值钱物品坚持办学。在友人探望时惊异于其清贫境遇,他却总能坦然处之,“一粥一饭,知足常乐”是他的生活写照,即使贵为状元,生活依旧简朴平和。
即使进入晚年,骆成骧依旧心系教育。他以行路数里到各学堂授课为常态,无论风雨无阻。暴雨中坚持完成授课的事迹,让学生倍感动容,以实际行动言传身教,激励下一代成为有贡献之人。骆成骧常告诫学生:“学成之后,将所学用于报效国家,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1926年,骆成骧因病去世,四川各界深表哀悼。他的行为和精神成为后人追忆的典范,诠释了“位极人臣,心系苍生”的真谛。骆成骧的人生展现了士大夫精神和对理想的坚定追求,即便身处贫寒,他的志向和对社会的贡献深远悠长,不仅点亮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盏明灯,更启示了后人真正的成功乃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