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相关文献记载里,军机处职官有“大军机”与“小军机”之谓。需明确的是,此二者并非如可能产生的误解那般,指代领班军机大臣与普通军机大臣;实则,“大军机”所指为军机大臣,而“小军机”则对应军机章京。
军机章京一职,虽为众人所知,然对其认知常流于表面。鉴于此,御史依据相关史料,对军机章京相关知识予以系统梳理,以期呈现更为深入、全面的认知。
【军机章京的编制和职责】
与军机大臣类似,军机章京并非正式职官,而归属于“差遣”类别,其品级并非固定,而是依据原任官职来确定。在雍正时期,军机章京亦被称作“军机处行走”。自乾隆二十三年起,其称谓变更为“军机司员上行走”。至乾隆四十五年之后,统一改称为“章京上行走” 。
依定制,军机章京之选任,初始阶段,由军机大臣于内阁中书及六部司员范围内遴选。自嘉庆四年起,选任方式发生变革,改由内阁、六部以及理藩院负责保送中书、郎中、员外郎、主事、笔帖式等官员。此后,这些被保送官员需经军机处严格考核,考核通过后,再经引见程序予以记名。
军机章京一职,尽管其品秩并非高位,然对任职者的要求却极为严苛。具体而言,任职者须具备品行端正之素养,精力充沛、年当盛壮之体魄,以及书法字体规整、工于楷书之能力。
在清代军机处的组织架构中,军机章京作为军机大臣的辅助官员,有着明确且规范的编制设定。按照定制,满、汉军机章京的员额均为十六人。这些人员进一步划分为两个班次,每个班次中,满、汉军机章京各有八人。每班皆设有一位领班,于满语体系内,该领班被尊称为“达拉密” 。
于北京故宫有所涉猎者皆知,紫禁城隆宗门外内北侧,坐落着一排形制低矮之房舍,此处乃清代军机处之所在。而军机章京办公之地,位于隆宗门内南侧。基于此空间布局,彼时,军机处被称作“北屋”,军机章京办公场所则谓之“南屋” 。
南屋所处办公环境极为艰苦。狭小空间内,竟聚集十数人共同办公。众人背对墙壁,于微弱烛光下奋笔疾书。那摇曳的烛火,光线昏沉,营造出仿若“寒窗”般的清苦情境。
军机章京之职责,核心在于承担上谕之草拟工作。通常情况下,皇帝若有旨意下达,往往经由军机大臣转至军机章京,由其负责拟就上谕文稿。该文稿拟定完毕后,需呈交皇帝审阅批准,而后方可颁布施行。由此可见,尽管军机章京在官僚体系中的品级并非甚高,然而其日常所涉事务,皆为国家军政领域之关键要务。
从现代视角类比,军机大臣于封建王朝中所扮演的角色,类同于帝王身边的机要秘书;而军机章京,则如同军机大臣麾下的机要属员。鉴于军机章京身负诸多关键职责,在当时的政治生态下,已然成为各方竞相争取的重要职位。
在清代,京官仕途晋升之路充满艰难险阻。对于普通的低级京官而言,若循常规途径,终其一生,亦难企及三品之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军机章京。由于军机章京日常围绕军机大臣开展工作,且时有机会面圣,凭借这一特殊的工作环境与机遇,其仕途前景相较于一般京官,明显更为广阔。
军机章京负责处理诸如上谕、奏折等关乎国家机要的文书。基于此,在官场人士的认知中,其颇具权势。众多官员,特别是外省督抚,皆期望借由军机章京来探听宫廷与官场的消息,并且希冀能获得他们的照拂。
在封建统治架构中,军机大臣因所处职位位极权重,为规避来自帝王的猜忌,主动与外官保持距离,不敢有任何结交之举,唯恐背负结党营私之罪名。基于此,深谙官场之道者,亦秉持谨慎态度,向来不与军机大臣过分亲昵。然而,军机章京所处情境不同,他们并无此等顾虑,故而成为地方督抚着力拉拢的目标。至晚清时期,此种拉拢态势更甚,多数军机章京受督抚贿赂收买,沦为其安插于中枢的内线,为地方势力在朝廷中枢获取情报与支持。
【章京其实也不好混】
军机章京,从职能而言,类似于秘书角色。其仕途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字素养。然而,满章京与汉章京相比,整体文化程度存在差距。部分满章京能力欠佳,仅能承担诸如誊抄、黏贴等较为基础的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官场体系中,军机章京逐渐形成了明确的等级划分。这种等级分化以特定的称谓在官场流传,诸如“红章京”“黑章京”以及“面糊章京”等,成为官场内部约定俗成的指代用语。
军机大臣对其下属办事人员的能力状况洞悉无遗。每当面临重要文书事宜,往往会指定能力出众的章京承担相关职责;而诸如“知道了”“该部议奏”这类相对次要的批示事务,则会委派能力稍逊的章京予以处理。
在清代军机处的运行机制中,若军机章京所草拟的文稿获皇帝青睐,其仕途往往会迎来显著擢升,破格晋升亦屡见不鲜,此类军机章京被冠以“红章京”之名。反之,若其所拟文稿屡有舛误,极有可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仅例行到岗签到,却鲜被委以实际差事,这类军机章京则被称作“黑章京”。
在京城官场的话语体系中,曾流传着这样一种形容红章京的表述:“流水是车龙是马,主人如虎仆如狐。昂然直到军机处,笑问中堂到也无” 。此语生动勾勒出红章京在当时的状态,从中不难窥见,红章京于官场得意非凡,且备受宠信。
有形容黑章京之语云:“蔑篓作车驴作马,主人如鼠仆如猪。悄然溜至军机处,低问中堂到与否。”此般描绘,活画出其一副卑躬屈膝、猥琐自轻之态。观之,尽显其落魄颓唐之状,令人顿生此为失意卑微者之感。
【军机章京能不能直接提拔为军机大臣?】
从职责范畴来看,军机章京所承担的工作内容与军机大臣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然而,在政务体系中,二者之间存在着清晰且难以跨越的界限。这种界限不仅体现了封建官僚体制的严谨性,更反映出权力层级与职能分工的特定逻辑。
据相关史料记载,军机大臣的选拔,通常从内阁大学士、协办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等官员群体中进行。从制度层面而言,二品大员构成了入选的基本条件。然而,在实际的选拔过程中,侍郎得以入选军机大臣的情形实属罕见,一般而言,尚书才是起步之选。
相较于其他官职,军机章京在选拔时对官员品级要求相对较低。其入选者原本所任官职品级通常不高,至多为正五品郎中,多数情况下,入选者多为六七品的低级京官。
在清代官员晋升体系之下,遵循严格的论资排辈与循序渐进原则。官员仕途晋升,需依照既定规制,稳步前行。对于军机章京而言,若欲进阶为军机大臣,必然要历经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
然而,于军机处司职的军机章京,若其履职期间功绩卓著,获破格擢升亦属常见情形。通常而言,此类人员会被调至六部,出任侍郎或司官之职。历经一段时间的磨砺与锻炼,凭借积累的经验与展现的才能,他们将有机会进一步晋升为尚书或大学士。随后,经皇帝亲自遴选,得以进入军机处任职。
此外,在清代,即便军机章京并非进士出身,依循旧例,亦被允许参与会试。彼时,以军机章京身份参与会试的现象颇为常见。由于军机章京与当朝大臣关系密切,在会试录取环节,他们相较其他考生更具优势。事实上,诸多人士能够荣登一甲三名或获二甲进士之位,军机章京这一职位实助力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