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主要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盖、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气干燥的荒芜地区。如果说在沙漠造林的话,人们会认为是天方夜谭,但是这种事在中国确实发生了。
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因此榆林市也被称为驼城,意为沙漠之城,毛乌素沙漠面积约4.22万平方公里。毛乌素沙漠是在一两千年的时间里逐渐扩展而成的,大约自唐代开始有积沙,至明清时已形成茫茫大漠。
毛乌素沙漠在古代曾经水草丰美,5世纪时毛乌素南部(今靖边县北的白城子),曾是匈奴民族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当时草滩广大,河水澄清,是很好的牧场。
后来由于不合理开垦、气候变迁和战乱,地面植被丧失殆尽,就地起沙,形成后来的沙漠(沙地)。毛乌素沙漠是在一两千年的时间里逐渐扩展而成的,大约自唐代开始有积沙,至明清时已形成茫茫大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陕北进行固沙工作,引水拉沙,发展灌溉,植树造林,改良土壤,改造沙漠,成效显著。通过各种改造措施,毛乌素沙区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毛乌素沙漠800多万亩流沙“止步”生绿。特别是饱受风沙侵害的陕北榆林市,如今已经成了“塞上绿洲”。
10年来,榆林市先后投资上千亿元用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沙漠治理,人工造林800万亩,植被覆盖率达30%以上,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短短10年,榆林这座“沙漠之都”变成了“大漠绿洲”。
榆林市已在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成片林165处,建成了总长1500公里的4条大型防护林带,造林保存面积1629万亩,林草覆盖率由0.9%提高到25%。全市境内860万亩流沙有600多万亩得到固定、半固定,实现了地区性的荒漠化逆转。每年沙尘天气已由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20多天,减少到不足10天。
榆林市长期遭受北来风沙侵害,历史上曾3次被迫给沙漠“让路”。如今,榆林市176万亩基干林带、150万亩农田林网和230万亩零散林地将昔日肆虐的黄沙牢牢锁住。
20世纪60年代,榆林市郊半公里外就是寸草不生的流沙,而21世纪初50公里以内基本上看不到流沙了。许多当年的沙地,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在沙漠腹地,榆林市还累计新辟农田16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