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华是毛主席的儿媳、毛岸青的妻子。在2008年6月19时30分因乳腺癌扩散,在北京301医院去世。而在临终前,她已经立下遗嘱,要和婆婆杨开慧葬在一起。
说起毛主席的后代,人人的经历都不平凡。虽然邵华是毛主席的儿媳,但她年幼时的经历,如今读来也颇为心酸。
邵华的父亲陈振亚是湖南石门人,曾参加过平江起义。母亲张文秋也是中国的一位女英雄。邵华出生在延安,可她在八岁前最主要的经历就是坐牢。
1939年,她跟随父母途经新疆准备去苏联,被盛世才扣留在了迪化。1942年9月,盛世才把他们全家以及在新疆工作的共产党员,全部关进了监狱,度过了四年的监狱生活。
在这十年中,邵华失去了父亲,或许是父亲的死让年仅四五岁的她很快成长了起来。她在狱中,就和一些大孩子,参加了粉碎敌人的活动。在四年的狱中生活或许是父母的影响他们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被称之为小八路。
终于在1946年6月,在党的营救下,敌人被迫释放了这批政治犯,大家安全回到了延安。从那之后,她就跟随革命队伍南征北战,参加革命宣传活动,在她整个少年时代,是在硝烟中度过的。
其实,邵华和毛岸青的结合,源自于张文秋和毛泽东的一个玩笑。
1927年4月,中共第五次党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刚好是张文秋和刘谦初结婚的第二天。大家都向他道喜,毛主席却说希望你生一对千金,这样可以和他的一对儿子成亲,两家就能做亲家了。没想到,这样的一个玩笑后来竟然成真了。
后来大女儿刘思齐嫁给了毛岸英,二女儿邵华嫁给了弟弟毛岸青。
邵华说起小时候的哥俩也说道,他们经常去她家里玩,岸青鞋子坏了,袜子掉了也不在意,张文秋看着孩子心疼就会去街上给他修鞋,衣服脏了也会帮他们洗,还会给他们做好吃的。
毛主席工作忙,根本没有时间照顾这俩孩子,杨开慧妈妈去世的早,两个孩子需要情感上的呵护,所以在那个时期,张文秋也给了两个孩子不少疼爱。
1957年10月,毛岸青在苏联毕业后,到了大连修养,那个时候,邵华开始和毛岸青通信,闲暇的时候也会去看他。毛主席知道他们交往的消息后也很高兴,给毛岸青出谋划策。
后来,毛主席也问过她的想法,最后在父亲的帮助下,他们两人终成眷属。
1960年,毛岸青和邵华在大连举行了婚礼。虽然毛主席没有参加,却也送了一件旧大衣给他们。除此之外,毛主席还送给邵华一块手表,为他们的小家送了一台熊猫牌收音机。
邵华这个孩子是毛主席看着长大的,两家属于亲上加亲。
两人在大连度过了一段新婚岁月之后,回到了北京看望毛主席。
毛主席嘱咐孩子们,不要忘了已故的妈妈杨开慧。
邵华回忆说,当他们婚后第一次见父亲的时候,父亲就对他说,新媳妇应该回去见见韶山的父老乡亲,应该给你们的妈妈杨开慧扫墓。
后来,按照父亲的指示,他们去看了外婆,看了家乡的父老乡亲,也去给杨开慧妈妈扫墓。
在板仓的家中,岸青指着旧居的火塘告诉她:“小时候就是在这里依偎在妈妈身旁,听妈妈给我们讲故事。”
每当提及妈妈,邵华总能看到岸青眼里闪烁着特别的光芒。
1990年,杨开慧妈妈牺牲60周年,湖南板仓的父老乡亲提议捐资为杨开慧立一座雕像。毛岸青得知这个消息后很是兴奋,立即投入到了工作中,亲自审查设计。从设计到落成,他全程参与,他对妈妈的爱让人动容。
湖南是邵华的家乡,但那一次的湖南之行,却是她第一次回到家乡。邵华父老乡亲的热情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后,邵华和毛岸青多次回到湖南,在毛主席的子女中,他们是回到湖南次数最多的。每当家乡提出邀请,他们都会争取前来。
1977年清明节,他们还专程来到湖南看望了杨开慧的保姆陈玉英,并和他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一年9月,陈玉英参加湖南瞻仰毛主席遗容代表团,在邵华和毛岸青的照顾下,他在北京住了两个月。那段时间,毛岸青夫妇经常会去看望她,陪伴她吃饭、看电影、散步。
当然他们也会经常通讯。1981年,陈玉英身体不好,几乎每个星期邵华都会问候她的病情,一次还给了他一百元钱。
生前的邵华对湖南这块土地充满了深情,她曾说过:“只要家乡需要,我就会回来。”临终前,她也表达出她要和毛岸青合葬在长沙板仓陪伴杨开慧的愿望。
2007年,毛岸青在临终前嘱咐邵华,要和母亲葬在一起。邵华答应了丈夫的请求。而到了她去世那天,她也拉着儿子毛新宇的手,颤颤巍巍地说:“等我去世后,一定要记得把我和你父亲的骨灰,一同与你奶奶杨开慧的葬在一起。”
不久之后,毛新宇也按照母亲的遗愿,把父母的骨灰一同安葬在了杨开慧烈士陵园,他们一同陪伴着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