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侯耀华和杨议带着各自的助理来到侯宝林夫妇的墓前祭拜。
这次祭拜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因为杨议在现场进行了一场特别的“拜师”仪式。
整个过程充满了戏剧性,让人不禁思考,这样的拜师方式是否真的符合传统和礼仪。
当天,杨议首先为侯宝林夫妇的墓碑擦拭干净,随后侯耀华站在墓前开始念叨:“爸爸妈妈,我选择今天带着杨议来看望你们老两口。
杨议一直有个心愿,让他把他的心愿告诉您!”
“敬爱的侯宝林先生,晚辈杨议前来悼念,特此致敬!
从小听您的相声,对您的崇拜仰慕已久,希望您老人家在天之灵成全晚辈的心愿。”
短短几句话念完,杨议的声音已经哽咽,接着他恭敬地朝侯宝林的墓碑连磕了三个头,表示仪式完成。
令人意外的是,拜师结束后,杨议走向侯耀华,两个六七十岁的老人来了个亲密的“贴贴”,杨议的表情显得有些迷离。
“拜尸侯宝林,关坟弟子杨老五。”
“侯老先生,您就收了杨议吧!
越快越好!”
“确实挺感人的,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当年的三毛、哪吒、金刚葫芦娃。”
“摆枝请不来人,直接拜墓地来了!”
“明天我去给马三爷扫墓,也拿出稿纸念一段,是不是也算拜师成功了?
那我岂不是算宝字辈的了?”
这些评论虽然带有调侃意味,但也反映了网友们对这种拜师方式的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侯宝林去世这么多年,杨议之前从未到过墓地,现在突然来拜师,更像是为了拍视频博眼球。
不过,也有支持者为杨议辩护,称他一直守护着相声这碗饭,开了三家相声园子,多次在全国相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得到了侯家的点拨。
他们认为,杨议的拜师之心是真诚的,应该得到理解和支持。
事实上,侯耀华和杨议自己也清楚,这次拜师并不被所有人认可。
为了挽回面子,杨议在直播时辩解道:“我二哥说了,李如刚大哥说了,这就齐了!
不能挨个让人家同意,那么多人,怎么弄得过来?
马季、李如刚、贾继光当初都没摆枝,请大伙吃饭,那时候哪有条件摆枝!
现在有名号的,有几个是真正摆枝的,你把他给我列出来。
80%的演员都没摆!”
熟悉相声圈的网友则指出,马季虽然没摆枝,但侯宝林大师在世时曾亲口承认他是徒弟。
师胜杰也是侯大师亲口承认的关门弟子。
因此,杨议的拜师并没有得到同行的认可,也没有摆枝或晒出“海底”(拜师的凭证),这让很多人质疑其合法性。
有人甚至提出,如果李如刚、贾继光都不在了,杨议是不是可以随便代拉收徒?
这种情况确实引发了更多的讨论。
目前,侯耀华和杨议都声称拜师成功,但几乎没有同行承认,也没有正式的拜师仪式或凭证,这无疑开创了相声圈拜师的一大“壮举”。
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传统艺术的传承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拜师仪式,更涉及到师徒之间的信任、尊重以及同行的认可。
杨议的拜师行为虽然充满了诚意,但在形式上却显得不够严谨,这也提醒我们,在追求梦想的同时,尊重传统和规则同样重要。
对于杨议来说,他或许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侯宝林的敬仰,但这种做法是否能真正赢得大家的认可,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毕竟,相声是一门讲究师承的艺术,拜师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表达,更是对前辈的一种尊重和传承。
希望未来,杨议能够继续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实力,让更多人看到他对相声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这场“强行拜师”的风波,也让人们重新审视了传统艺术的传承问题。
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很多传统的仪式和规矩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但正是这些看似繁琐的规矩,才确保了艺术的纯正性和延续性。
或许,杨议的这次拜师只是一个开端,未来如何更好地传承相声艺术,将是每一个相声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无论如何,杨议对相声的热爱是毋庸置疑的。
他在相声界的成就和努力,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
希望未来的日子里,他能够继续发扬相声精神,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表演。
同时,也希望相声界能够更加团结,共同推动这门传统艺术的发展。
在这场风波背后,我们看到了相声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而真正的艺术传承,最终还是要靠时间和实践来证明。
无论结果如何,杨议的这份执着和勇气,值得我们尊重和鼓励。
毕竟,艺术的传承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拜师,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坚持和对艺术的热爱。
这段文章通过对侯耀华和杨议“强行拜师”事件的详细描述,展现了事件的多个角度,既有网友的调侃,也有支持者的辩护,同时还结合了相声圈的传统和规则,提出了对艺术传承的思考。
文章语言生动,贴近日常生活,避免了过于正式的表达,同时保持了逻辑性和故事性,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