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漩涡中的农民歌者:朱之文维权启示录

秦浩宇说 2025-02-21 17:47:38

被流量异化的乡间生活

在山东菏泽朱楼村的清晨,五十三岁的朱之文依然保持着凌晨四点起床喂鸡的习惯。

2020年4月某日,一个徐州籍短视频账号开始向朱之文的生活投射阴影。

这些荒诞内容累计获得290万次播放,相当于菏泽市常住人口的3倍。

朱之文在自家菜园除草时苦笑道。

法槌下的网络江湖

2024年5月的北京互联网法院,朱之文案第四次开庭。

旁听席上坐着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观察团,他们正在为即将出台的《网络暴力防治条例》收集案例。

被告席上的徐州女子当庭展示转账记录:四年间通过诋毁朱之文获利82万元,相当于菏泽农村人均年收入的40倍。

庭审现场播放的一段监控录像令人唏嘘:2022年春节,朱之文为躲避讨钱者,不得不架梯翻墙到儿子家团聚。

中国社科院最新研究显示,72%的网络暴力受害者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个数据在朱之文身上具象化为长期失眠和突发性耳聋。

乡土中国的道德困境

村委会账本显示,朱之文累计借出127万元帮扶乡亲,但还款记录栏至今空白。

更值得深思的是文化层面的撕裂。

中央民族大学非遗保护中心指出,这种对乡土艺人的消费方式,实质是城市文化对农村文化的暴力解构。

数字时代的尊严保卫战

朱之文案的特殊性在于,它同时触碰了多个法律空白点。

这解释了为何被告能持续四年钻法律空子。

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在律师帮助下研读了《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七部法律。

结语

当朱之文再次站上家乡的麦田,无人机的嗡鸣与蝉鸣交织成新时代的田园诗。

这个起诉四名网暴者的农民歌手,无意中成为数字文明进程中的特殊路标。

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在算法构筑的虚拟世界里,每个人的尊严都应有一道不可逾越的物理防火墙。

这场持续四年的维权长征,不仅是个体尊严的觉醒,更是整个社会对网络文明底线的重寻。

当我们刷下一条短视频时,是否该多问一句:这个点赞,是在浇灌善意的花朵,还是在喂养暴力的野兽?

0 阅读:0

秦浩宇说

简介:行走江湖,风云变幻,我自逍遥,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