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上一桩悬案:东汉名士蔡邕在宋代戏文中,何以变成负心汉?

中华神秘文化 2021-11-18 21:10:29

蔡邕,字伯喈(音jiē),东汉末期一代名士,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藏书家。

蔡邕

他才华横溢,精于音律,通经史,善辞赋,而且是书法大家,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所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很大。

他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才女蔡文姬的父亲。

蔡邕早年拒绝朝廷征召,后被征辟为司徒掾属,任郎中、议郎等职,曾主持刻印中国第一部石经——“熹平石经”。

后因罪被流放,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年。

董卓掌权时,被强召为祭酒,历任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等职,封高阳乡侯,世称“蔡中郎”。

董卓伏诛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叹而被下狱,不久便死于狱中,享年六十岁。

熹平石经拓片(蔡邕书)

关于蔡邕,文学史上有一桩悬案——

作为真实的历史人物,在《后汉书·蔡邕传》中,蔡邕明明是“博学多才”、“行义达道”、“忠孝素著”的一代名士;

然而,到了宋代民间南戏《赵贞女蔡二郎》中,蔡邕却被写成了“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的负心汉。

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的大概情节是:

蔡二郎(蔡伯喈)上京应举,考中了状元;但他贪恋功名利禄,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相府。

其妻赵五娘(赵贞女)在饥荒之年,独立支撑门户,赡养公婆,竭尽孝道。公婆死后,她以罗裙包土,修筑坟茔,然后身背琵琶,上京寻夫。

可是蔡二郎不仅不肯相认,竟然还放马踩踹,致使神天震怒。最后,蔡二郎被暴雷轰死。

南戏《赵贞女蔡二郎》

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熟悉?

有人认为,这就是后来《铡美案》中陈世美与秦香莲的原型。

上述戏文中所写的蔡二郎,亦称蔡中郎,也就是蔡邕(字伯喈)。戏中所写的情节,只是出于民间传说,与历史上的蔡邕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所以,大诗人陆游曾在《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中云: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可见早在南宋前期,上述编排蔡邕的民间戏文已广泛传唱于城乡各地。

问题是,东汉一代名士蔡邕在宋代戏文中,为什么会被写成“陈世美”呢?

《铡美案》

有学者认为,这可能跟蔡邕的辞赋,尤其是一些大众化的小赋,在民间广泛流传,甚至成为民间咏诵、说唱的材料有关。

特别是《青衣赋》——这是蔡邕所作的一首抒情小赋,刻画了一位出身卑微,但容貌美丽端庄,心灵高尚纯洁的青衣女子形象。

(在汉代,地位卑下者如僮仆、侍女等,多穿青、绿衣服。)

蔡邕以细腻的笔触、真挚坦白的言辞、亲身经历的口吻,追叙了自己的一段“露水情缘”,寄托了对“青衣”的爱慕和思念之情。

《青衣赋》

根据赋中所述,蔡邕是在去外地赴任的途中,与“青衣”邂逅相识的。

也许是由于双方地位悬殊,又迫于行期,短暂的欢爱之后,即仓促分手。

为宣泄离别后的相思之苦,蔡邕在赋中驰骋才气,极力描写“青衣”之美,如:

“金生沙砾,珠出蚌泥。叹兹窈窕,生于卑微。盼倩淑丽,皓齿蛾眉。玄发光润,领如螬蛴。纵横接发,叶如低葵。修长冉冉,硕人其颀……”

同时对两人的一夜情也有大胆露骨的展现:

“寒雪翩翩,充庭盈阶。兼裳累镇,展转倒颓。昒昕将曙,鸡鸣相催。饬驾趣严,将舍尔乖。”

离别之后,作者对“青衣”的思念也是真挚而深切的:“蒙冒蒙冒,思不可排”,“思尔念尔,惄焉且饥”。

“青衣”

该学者推测,《青衣赋》十分悱恻感人,很容易受到普通百姓的喜爱。赋中虽没有写到爱情故事的结局, 但“始乱终弃”则是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人们都会同情“青衣”,相对地,作者(蔡邕)便被视为负心汉,而遭到谴责。

这或许就是在宋代戏文中,蔡邕被写成了“陈世美”的原因所在!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发表高见!

-完-

【如果你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关注我们,码字不易,谢谢支持!】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