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王朝,明朝被很多人纪念思考,这个庞大的帝国在它生命的最后17年里,仍然控制着广大的地区,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帝国作为统一政权的国祚终于1644年?让我们从大明帝国的建立者,朱元璋说起。
洪武皇帝农民出身,当过乞丐,他骁勇善战天赋极强,是少数南方统一北方的皇帝,但在制定国策家法的时候,他表现出来一定的局限性,建立之初的明朝不是一个大帝国,而是一个大农村。
首先,在政治上,朱元璋于1380年以图谋不轨之名处死胡惟庸并废除丞相制,这加强了君主专制,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权力扩大了,但丞相的废除使皇帝的工作量大幅增加,朱元璋并不能够保证他的后代像他那般励精图治,之后内阁的出现和太监获得批红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皇帝逐渐倦怠朝政。
在文化上,他复兴了汉族礼仪,一方面使他的政权获得了合法性,但另一方面,长期的民族分化政策会导致民族对立于敌视。
在家法的制定上,可能是自己经历过太多的苦难,朱元璋要求要用国库喂养皇族,到明末皇族已有上万人,他们中的多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间接促成了农民起义的爆发。明朝后期暴露的诸多问题在朱元璋立国之时就已埋下了隐患。
让我们把时间拨之弘治之后,在这一百年内明朝的统治者出现了一些问题——正德皇帝军事天赋极高,曾打败了在边境滋事的蒙古人,但他贪玩不理朝政,刘瑾在他的庇护与纵容下贪赃枉法。
嘉靖皇帝早期整治朝纲使国力回升,但后期沉迷道教消耗民力,尽管其在位期间戚继光徐阶等能臣武将辈出,但其统治末期国库空虚需要变卖朝廷贡品来补充朝廷开销。万历十五年后朱翊钧逐渐怠政,后因为国本之争30余年为上朝,万历三大征辉煌但过度消耗使国库空虚。
天启皇帝不会识字所以把权力交给魏忠贤,这造成了无数忠良被迫害。等到朱由检扳倒魏忠贤登上权力的巅峰时,明朝在腐败的官僚体制和前几任皇帝的折腾下变得摇摇欲坠。
明朝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其外部,由于李成梁对努尔哈赤的纵容使他统一女真并发展壮大,后金崛起后把矛头对准了大明,在决定明金战略决策的萨尔浒之战中,杨镐的自大与判断失误是明军六万余人殁于萨尔浒——自此明朝对后金由攻转守,虽然孙承宗的战术防御和袁崇焕的坚定执行阻止了后金的扩张,但由于明军军事将领间的政治和皇帝的不信任,军队战斗力受到影响,明朝逐渐失去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
在内部,崇祯皇帝统治的17年碰上了小冰河期,极端气候频繁出现,农作物不可耕作使流民大量出现;尽管崇祯励精图治,力图挽救这个帝国,但他的决策出现了很多问题,如袁崇焕虽然嚣张跋扈但对他忠心耿耿,崇祯却在后金的挑拨离间之下判袁崇焕极刑,这导致了军心的涣散,越来越多的将领投靠后金。
又如把李自成工作的驿站废除后来节约资金,但民众的失业激起更加激烈的民变,明王朝有能力对付后金或是农民军中的其中一个,但没有充足资金和兵力与二者同时对抗;崇祯自己也生性多疑,17年内频繁更换内阁说明了他不放心把权力交给官员。
另外这一时期的民族意识尚未正式觉醒,虽有忠君报国之思想,但对于绝大多数民众来说,改朝换代与他们无关,无非是换了一个交税的主;当辽东战事在边关报急,将士们生死不知的同时,富裕的江南地区歌舞升平,富绅们流连于水乡的温柔,文人们活在纸醉金迷之中。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敬佩他们为守护传统观念与清军决一死战,但我哀叹帝国覆灭时他们在一旁袖手旁观。
1644年是一个无比特殊的年份,这一年神州大地出现了五位皇帝,李自成势如破竹攻入京城,崇祯皇帝为守气节杀死妻女自缢于煤山的歪脖子树,最后的赢家——满清的铁骑穿过了山海关,满心欢喜地开始了征服。
1644年是哭泣的一年,这之后华夏大地生灵涂炭;1644年是悲伤的一年,甲申之变的伤痛刻在了这片土地,这一切的一切已经发生,我也只能无奈地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