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二年(195年)七月,献帝正式开拔。张济、郭汜、杨定、杨奉、董承皆随天子车驾东归。
介绍下“保皇党”的背景
张济是调解人,驻地就在弘农, 自然要东返。
杨定和樊稠关系密切,樊稠被杀后杨定一直心存不安,想尽快远离李傕,在献帝东迁的事情上他竭力支持,并愿意一同东进。
杨奉、郭汜已经和李傕翻脸,自然也不愿意留下来。
要论最忠心的,非董承莫属。
董承是灵帝母亲董太后的侄子,何进诛杀蹇硕后,指使三公共同弹劾董家,命其回到封国,董重自杀,一个月后董太后也走了,董家就此被铲除出了权力中心。
董承不知为何没被清算(可能较为圆滑的缘故),董卓掌权后他时来运转,因为董卓跟董太后攀过亲戚,董承也就成了董卓“自己人”,让其到牛辅军中带兵(又以故牛辅部曲董承为安集将军)
献帝曾被董太后抚养过,因此对董承极其倚重,纳董承的女儿为贵人,这样一来,董承一跃成了岳父。
董承也成了目前唯一既能和献帝扯上亲戚关系又能和凉州军搭上话的人。
身份虽然尊贵,在乱世,兵多的人才是王,献帝以张济为骠骑将军,开府如三公;郭汜为车骑将军,杨定为后将军,杨奉为兴义将军,董承为安集将军。
经历洛阳皇宫政变、董卓专政、李傕乱长安后,献帝又要迎来新的苦难之旅:长安到洛阳八百里路,对他来说就是两汉版的“东游记”。
前后闯了整整七大难关。
第一关:郭汜反水
献帝东归不久,郭汜就反悔了,打算劫持献帝,被杨奉发觉后打退(郭汜使其将伍习夜烧所幸学舍,逼胁乘舆。杨定、杨奉与郭汜战,破之)
第二关:杨定、段煨内斗
十月,献帝抵达华阴,当地的军阀是咱们之前介绍过的凉州清流段煨。
段煨是凉州三明之一段颎的族弟,出身官宦之家。治军严谨,爱护百姓,禁止掳掠抢夺( 称煨在华阴时,脩农事,不虏略)
迎驾的态度也是东归途中最好的(天子东还,煨迎道贡遗周急)
献帝好不容易享享福,有人偏不让他省心,谁呢?
后将军杨定,他和段煨有过结(煨与杨定有隙),遂指使侍中种辑诬陷段煨谋反,献帝没被忽悠,反问:段煨前来迎驾,为何说他想反呢?
种辑答道:段煨迎驾不到边界,拜礼不肯下马,脸色有变,必有异心!(迎不至界,拜不下马,其色变,必有异心)
段煨不下马的缘由也很简单,怕被杨定偷袭。
杨彪与司徒赵温、侍中刘艾、尚书梁绍等清楚原委,为段煨担保:段煨没有反意,臣等敢以性命担保!车驾可进入他的营中。
杨定还是不罢休,又找到献帝的嫡系董承,胁迫其一同污蔑:郭汜今且将七百骑来入煨营。
董承的话献帝不能不听,只得下令车队停在路边休息(遂露次于道南)
杨定又胁迫献帝下诏,攻打段煨,被献帝回绝!杨定也没拿献帝当回事,直接出兵攻打段煨,双方激战十多天,互有胜负。就在这种情况下,段煨依旧每日向献帝供应膳食,侍奉百官,终无二心(定等攻煨營十餘日不下,煨供給御膳、百官,無有二意)
段煨忠心可鉴,献帝心里也知道,但形势比人强,哎。。。。。。
第三关:弘农惨败
东归大军内斗后,长安的李傕又和郭汜和好了,两人打着驰援段煨的名义,背地想再次劫持献帝。肇事者杨定一看狠角色李傕来了,决定不趟浑水,竟然抛下献帝,亡走荆州,从此不知所踪!(傕、郭汜既悔令天子东,乃来救段煨,因欲劫帝而西,杨定为汜所遮,亡奔荆州)
可恨啊!
和段煨这仗白打了,还大大耽误了东归的速度。
另一巨头张济又和杨奉、董承闹了矛盾,重归凉州叛军序列。
凉州军三大佬重新整合后战力飙升,与仅有的两位保皇派(杨奉、董承)在弘农大战。保皇党先战段煨,又损失了杨定这支生力军,毫无悬念被李傕打的大败,天子的御用品、符节、皇家的图书被丢得满山涧(承、奉军败,百官士卒死者不可胜数,皆弃其妇女辎重,御物符策典籍,略无所遗)
段煨因与董承有隙,选择了袖手旁观,没有落井下石已经很不错了,咱们不能太苛求他。
献帝也是明白人,定都许县后,依旧任命段煨为安南将军、大鸿胪、光禄大夫,以表彰其功勋。
弘农一战,朝廷损失惨重,光禄勋邓泉、卫尉士孙瑞、廷尉宣播、大长秋苗祀、步兵校尉魏桀、侍中朱展、射声校尉沮俊阵亡。
这些都是真正的忠义之士,值得敬重!
沮俊临死前怒骂叛军:汝等凶逆,逼迫天子,乱臣贼子,未有如汝者
这个沮俊有没有可能就是沮授的族人?
第四关:白波相助
眼看献帝又要被劫回关中,杨奉假装向李傕等人求和,暗地遣使者前去河东找老东家白波军求援(暗中派人到河东请故白波帅胡才、李乐、韩暹及匈奴右贤王去卑护驾)
堂堂一国之君,不得不向曾经被视为外敌匈奴、内寇流民求救,这无疑是东汉历史上最不堪回首的一幕。
白波军首领李乐、韩暹和及南匈奴右贤王去卑一商议,觉得献帝奇货可居,于是出兵偷袭了李傕,献帝车驾方才得以重新上路(招故白波帅李乐、韩暹、胡才及南匈奴右贤王去卑,并率其众数千骑来,与承、奉共击傕等,大破之,斩首数千级,乘舆乃得进。)
不久,李傕等人卷土重来,正面交战下,白波军被凉州军吊打(傕等复来战,奉等大败,死者甚于东涧。自东涧兵相连缀四十里中,方得至陕,乃结营自守)
光禄勋邓泉、廷尉宣播、少府田芬、大司农张义战死。
司徒赵温、太常王伟、卫尉周忠(周瑜的堂叔父)、司隶校尉荣邵被俘。
李傕打算把他们全部处死,贾诩苦苦相劝,方才作罢:此皆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
贾诩所有的谋划都是为了自己,他既不忠于献帝,也没打算死抱着凉州军,他已经看出李傕的颓势,两头下注,万一哪天朝廷站住了脚,他日好相见啊。
第五关:强渡黄河
白波军簇拥着献帝且战且退,抵达了陕县。当时虎贲羽林卫士不满百人,李傕、郭汜等人绕着献帝营寨大声呼喊,白波军心惊担颤,再不采取行动,这些人极有可能成鸟兽散。
有人主张顺黄河东下,到黄河上著名的渡口孟津,由那里到达黄河以北的白波军控制区,
太尉杨彪反驳:臣弘农人,从此已东,有三十六滩,非万乘所当从也
侍中刘艾也附和:臣前为陕令,知其危险,有师犹有倾覆,况今无师,太尉谋是也
献帝权衡后,决定在陕县附近强行渡河,命李乐先行探路,准备船只(及当北渡,使李乐具船)
为啥说强行呢,因为这个地方并不具备渡河的条件,和孟津渡相比,渡河难度提升数级。
岸高十多丈。
众人商议后想了个办法,让校尉尚弘用绢背着献帝下岸,其余人或是从岸侧匍匐而下,或是直接跳下(等谋欲以马羁相续以系帝腰。时中宫仆伏德扶中宫,一手持十匹绢,乃取德绢连续为辇。行军校尉尚弘多力,令弘居前负帝,乃得下登船)
比起邓艾跳崖,这帮老臣也不遑多让,毕竟邓艾那可是重甲在身。
到了河边,又发现一个大问题,白波军带来的船只太少。李傕的凉州军就在身后磨刀霍霍,士卒恐惧下,争相上船,不可禁制。董承与李乐用戈击打阻止士卒,斩断的手指落在船上,多到能用手捧起来。
到北岸后,献帝身边仅有伏皇后、宋贵人及杨彪、董承等数十人。
未过河的士兵被李傕团灭,大臣则沦为俘虏。
消息很快传遍全国,举国震惊。有人甚至传言献帝已经遇难,身在寿春的袁术就是在听到这个谣言后,动了自立为帝的念头。
第六关:张杨送粮
北渡河东后,献帝还惦记着对岸的臣子,派太仆韩融到对岸与李傕谈判,要求释放群臣。
天下大乱,汉室式微,朝不保夕,献帝周围仍有一大群高官追随,这足以说明其个人魅力之强,可惜啊,如果王允、吕布能好好辅佐,何愁关中不定!
李傕缺乏船只无法渡河,经过长途奔袭追杀,他的军队也已经是强弩之末(捞不到好处,手下将士也没有动力),经韩融苦劝后,放回了公卿百官。
贾诩马上得出结论:李傕无法再控制献帝。当机立断离开李傕,精致主义的他早就找好了下家:老实人段煨。
段煨为人忠厚,但并不代表其缺心眼,贾诩是什么人,他清楚得很,表面上对贾诩十分礼遇,暗中却很戒备(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
眼看段煨不好忽悠,贾诩赶紧换下家,他又搭上了张绣这条线。张绣毕竟年轻,不知道贾大人的厉害,主动派人来迎贾诩,最终为贾诩的荣华富贵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没人出谋划策后,李傕的水平马上掉了几个档次,献帝追不上,凉州老巢又被韩遂等人占据,长安也被他们破坏殆尽。他只能选了个中间地北地郡的池阳县盘踞,后被梁兴、张横等击败斩首,郭汜则被自己的部将伍习杀死。
李傕的威胁解除后,献帝下诏封这次有功的白波军大将李乐为征北将军,胡才为征西将军。
最粗的大腿韩暹为征东将军,幽州牧,假节、开府如三公,与杨奉、董承共同执政。
再加上本就出自白波军的杨奉,保皇党已经彻底被白波军控制。
虽然暂时不打仗了,但是新的危机又出现了,缺粮。
白波军本就是流民,储存的粮食并不多。好在河内郡太守张杨雪中送炭,运来了救济粮(百官饥饿,河内太守张杨使数千人负米贡饷。河东太守王邑奉献绵帛,悉赋公卿以下)
此时的献帝一行基本上和叫花子无异,威严尽失,上朝的时候白波军士卒扶着篱笆在那谈笑,白波将帅一言不合甚至可以打死尚书(乘舆时居棘篱中,门户无关闭。天子与群臣会,兵士伏篱上观,互相镇压以为笑)
司隶校尉管郃因奇特的长相成为取乐的对象,每次汇报工作的时候,门口的士兵居然向他扔东西。司隶校尉号称“三独坐”,平时可以纠察百官,官员们见了都胆战心惊,何等威严,现在却沦落到如此地步!
第七关:白波分裂
张扬逆流运输粮食也不容易,他建议迎天子回洛阳,白波军诸将不搭理,去了洛阳他们还怎么掌控献帝?(是时董承、张阳欲天子还洛阳,杨奉、李乐不欲)
张杨也不惯着他们,不同意那就切断粮食补给。很快河东支援的粮食吃光了,董承被迫启动回归洛阳的计划,出箕关,下轵道。
一看献帝要跑,韩暹马上出兵攻击董承,董承不敌,逃到河内郡找张杨搬救兵去了(韩暹遂攻董承,承奔张杨,杨乃使承先缮修洛宫)
董承走后,白波军内部又展开厮杀,杨奉与胡才准备联手攻击韩暹,被献帝阻止(胡才、杨奉之坞乡,欲攻韩暹,上使人喻止之)
六月,车驾到达闻喜,杨奉、胡才再次后悔,与李乐商议带乘舆西还,对外诈称去渑池以避匈奴。
献帝不从,他受够了,要么去洛阳,要么一死。
白波军被献帝所慑,继续向东前进,一路上并没有发现匈奴人,李乐感到羞愧,离开了护驾队伍(李乐愧其言,惧而辞还)
临近河内,张扬出兵前来护驾,经张扬调停,杨奉、韩暹与董承和解,一行人从孟津南渡黄河,回到了故都洛阳。
195年七月开拔,196年七月到家,献帝整整走了一年!
杨奉、韩暹、张杨拿到了“顶级封赏”。以张杨为大司马,杨奉为车骑将军,韩暹为大将军,领司隶校尉,皆假节钺。
论官职的确远超当时的袁绍、曹操,但这些虚职又有什么意义!
之后四人做了如下安排:
杨奉和张杨出屯护卫洛阳,韩暹和董承留在京中守卫皇宫(暹与董承并留宿卫)
献帝的东归在关东引发了超级震动,围绕是否迎帝,两大巨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他们的选择也为数年后的大决战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