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敬家族: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

此刻尽是空虚 2025-02-23 16:59:19

陈廷敬,乃康熙时期声名远扬的贤能之臣,兼具清正廉洁与卓越文学素养。于其祖籍山西阳城县中道庄,矗立着一座镌刻“冢宰总宪”字样的牌坊,坊上“一门衍泽”“五世承恩”清晰可见。此牌坊承载着厚重历史意义,堪称山西名门望族陈氏家族辉煌往昔的有力见证,在当地久负盛名。

与清代众多声名卓著的家族相类,陈氏家族自明末迄清中期,科举成就斐然。其间,家族成员登进士者达九人,入翰林者有六人,此外,举人、贡生、监生亦不乏其人。在此,将对陈氏家族鼎盛时期之状况展开详述。

【进士九出,翰林六鸣】

陈廷敬故里牌坊之中门题字,所罗列人名共计四位,依次为:

经朝廷诰封追赠为正一品光禄大夫、充任经筵讲官并执掌刑部事务的尚书之职者,乃陈三乐。

累获追赠为正一品光禄大夫,曾充任经筵讲官,历任吏、刑二部尚书,并执掌都察院事务,位居左都御史之职的陈经济。

陈昌期,累获封赠,位至一品光禄大夫。其历任经筵讲官,先后执掌吏、刑二部尚书之职,并于都察院出任掌院事左都御史,在朝廷政务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戊戌科考中,获赐进士身份,官至正一品光禄大夫,于经筵充任讲官,并历任吏、户、刑、工四部尚书,执掌都察院事务,担任左都御史之职者,乃陈廷敬也。

此外,牌坊的左门与右门亦镌刻着若干陈氏家族成员的人名及相应官名。然而,相较于中门所刻四位的品级,左、右门所涉人员的品级均相对较低。

中门所书四位尚书,其中三位实则为朝廷追赠,其生前并未获任高阶实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陈廷敬乃名副其实的朝廷要员。

陈氏家族崛起历史颇为久远。陈廷敬乃该家族第九世成员。回溯至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 年),陈氏家族第五世的陈天佑科举得中,荣登进士之列,成为陈氏家族首位获此殊荣者。

在此后的近百年间,陈氏家族于科举之途再无进士登科之人。直至第八世陈昌言(陈廷敬伯父),在崇祯七年,方获进士功名。而陈廷敬之父陈昌期,仅取得监生这一相对较低级别的科举功名。

在陈氏家族第九世的族裔群体中,陈廷敬与陈元(陈昌言之子)二人皆高中进士。陈元降生于明崇祯五年四月,陈廷敬则诞生于崇祯十一年十一月。至清顺治十五年,陈廷敬科举登第,进而入选翰林院庶吉士,于陈氏家族的科举历程中,成为第三位进士与首位翰林。

顺治十二年十月,陈廷敬伯父陈昌言辞世,依据当时丧葬礼制,陈元需遵制守孝。故而,顺治十五年举办的会试,陈元未能参与。直至次年,朝廷开设恩科,陈元凭借自身才学,一举考取进士,并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此成就使得他成为陈氏家族中第四位进士以及第二位翰林。

陈廷敬伯父与叔父这两支家族脉络,因家族成员多英年早逝,致使家族传承近乎断绝。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陈廷敬所在这一脉人丁较为兴旺,兄弟共计八人,陈廷敬身为长子。在其诸兄弟中,仅陈廷翰一人于科举中高中举人,其余兄弟虽皆为贡生或秀才出身,却均踏入仕途,服务于朝廷。

在陈氏家族的第十世中,陈廷敬的子侄群体共计二十人。此群体人才辈出,其中四人荣登进士之位,包括陈廷敬的两位公子陈豫朋与陈壮履,以及两位侄子陈随贞和陈观颙。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陈豫朋、陈壮履和陈随贞三人成功进入翰林院。不仅如此,该子侄辈中,另有一人考中举人,五人成为贡生,三人获得监生身份。总体而言,陈氏家族第十世的子侄群体中,通过科举途径进入仕途为官者,总计达九人。

于陈氏家族第十一世,亦即陈廷敬之孙辈群体里,总计三十八人。其中,科举成就斐然者,仅陈豫朋长子陈师俭一人考中进士;另有六人考取举人,一人获岁贡生资格,九人成为监生。就仕途发展而言,此辈入仕为官者,共计七人。

雍正五年,陈师俭荣登进士第,旋即入选庶吉士。作为陈廷敬孙辈中的佼佼者,陈师俭在陈氏家族科举史上占据独特地位,乃该家族最后一位进士,亦是最后一位翰林。此年,陈师俭专程谒见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之田从典,这一经历为其仕途发展留下重要印记。

田从典,籍属山西阳城,其与陈氏家族素善。当田从典知悉陈师俭登进士第且入选翰林后,心有所感,遂为陈氏家族挥毫题写楹联一副。

德积家族门庭鼎盛,于科举之途成绩斐然,一门之内竟涌现出九位进士。此家族以深厚的德行累积,培育出众多在科举中崭露头角之士,九位进士的出现,成为其家族荣耀与文化底蕴的有力彰显。

“恩荣三世”与“六入词林”,是极具历史意义的荣誉表述。“恩荣三世”彰显了家族承蒙皇恩,累世受泽,此乃封建王朝对于家族德行与功绩的高度认可;“六词林”则意味着家族中先后有六人得以跻身词林。词林,在古代乃文学之士汇聚之所,于翰林院中任职者常以此称之。此二者共同勾勒出一个家族在特定历史时期,凭借卓越才德和斐然功绩,在政治与文化领域所获殊荣,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家族荣耀与个人才学的推崇风尚。

此幅楹联自后便长悬于陈氏宗祠之内。陈氏一族,自明嘉靖年间迄清雍正时期,科举成就斐然,共涌现九位进士及六位翰林。然而,颇为惋惜的是,陈元与陈师俭皆英年早逝,仕途发展有限。陈随贞选择辞官退隐,于仕途及其他方面亦无突出建树。实际上,在为官与治学领域真正卓有成就者,仅陈廷敬及其子陈豫朋、陈壮履三人而已。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自陈廷敬始,陈氏家族步入鼎盛时期。然而,时光流转,至十二世之后,家族渐呈式微之态。据时间脉络梳理,自乾隆朝伊始,陈氏家族于科举之途愈发艰难。在此期间,竟无一人能够金榜题名考中进士,即便是举人、秀才等较低层级的功名,获取者亦屈指可数。

伴随家族兴衰,家道渐趋中落,陈廷敬毕生所著众多遗篇散佚各处。直至乾隆七年,经由陈壮履之婿、于成龙曾孙于大梃着手整理刊刻,陈廷敬的《述古训》《午亭笔话》等重要遗著方得传诸后世。

乾隆时期,陈氏家族子弟多沉浸于以诗酒自遣的生活状态。彼时,该家族鲜少涌现出成就斐然的杰出人才。仅女诗人陈静渊略具声名,此外,陈名俭、陈崇俭与陈传始等人在学术领域亦稍有建树。

陈氏家族肇基于文学领域,累世之中涌现出诸多诗人。虽其家族众多诗集已散佚于历史长河,但仍留存有相当数量流传至今的诗作。据史料详实记载,有名可考者多达三十余人。就此观之,陈氏家族堪称山西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

从历史发展进程审视,任何家族欲实现世代相承,尤其是世代居官的延续,实难达成。此现象并非陈氏家族所独有,于江南地域诸多声名远播的世家大族而言,亦概莫能外。例如桐城张氏家族、海宁陈氏家族以及金坛于氏家族等,皆契合“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一既定的历史定律。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