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到实践,中国翻译家们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止

雅言翻译 2024-12-18 17:40:02

翻译讲究“信、达、雅”,即在忠实传达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译入语优势,追求译文的通顺流畅、优雅得体。

这一著名的翻译标准由我国清末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并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似乎从“信、达、雅”开始,无论是翻译理论还是翻译实践,中国翻译家们从未停止对翻译之“美”的追求。

钱钟书:化境

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成另一国文字时,既能不因语言习惯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风味,那才算得上入于“化境”。

化境,也即是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钱钟书先生译笔下的翻译之美:

the same,but you are not here,and I still am.In separation the one who goes away suffers less than the one who stays behind

此间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已去耳,行行生别离,去者不如留者神伤之甚也

林语堂 :忠实、通顺、美

林语堂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

林语堂说:“翻译的标准问题大概有三: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以译者所负的责任言,“忠实”是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通顺”是译者对中国读者的责任,“美”是译者对艺术的责任,三样的责任全备,然后可以谓具有真正译家的资格。

即翻译不仅要做到忠实、通顺,还要注重其艺术性和创造性,尽可能让译文达到高雅的艺术境界。

林语堂先生译笔下的翻译之美:

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迁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

The sun was beautiful and the breeze was gentle. While the yellow rape flowers in the field looked like a stretch of gold, with gaily dressed young men and women passing by the ricefields and bees and butterflies flitting to and fro-a sight which could make one drunk without any liquor.

许渊冲:“美化之”三论

许渊冲先生把文学翻译概括为十个字“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其中以“三美论”、“三化论”,“三之论”最常提及。

其中“三美”是许渊冲翻译中国诗歌的标准,包括意美、音美、形美。

“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所谓意美,就是译文要再现原文的意境美。音美,追求译文具有与原文相同的音韵美。形美,则求译文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

许渊冲先生译笔下的翻译之美: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I hear osmanthus blooms fall unenjoyed;

In still night hills dissolve into the void.

The rising moon arouses birds to sing;

Their fitful twitter fills the dale with spring.

素材来源|(文中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仅用作科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