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对王必成恨之入骨:报告行踪赏5000大洋,活捉赏1万
1939年的江苏苏南,日军在各个县城张贴着一份醒目的告示:发现王必成行踪报告者,赏银5000大洋;活捉王必成者,赏银1万大洋!这是怎样的一个人物,竟让日军如此痛恨,开出天价悬赏?有趣的是,当地百姓私下却在传着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那些口口声声要活捉王必成的日军,一见到他的部队就像老鼠见了猫,落荒而逃。更有意思的是,这位让日军又恨又怕的新四军团长,竟是一个身材瘦小、斯斯文文的书生模样。他究竟是如何带领自己的部队,让日军闻风丧胆?又是什么样的战术,让敌人不得不专门编写《对老2团的作战研究》这样的"参考书"?
一、从小到大的蜕变
1918年,湖北麻城县城北十里的一个普通农家,王必成出生在这个贫苦的家庭中。当时的麻城,是大别山区的重要城镇,也是土匪活动猖獗的地区。年幼的王必成经常目睹土匪横行霸道,欺压百姓的场景。

一次,王必成亲眼看到几个土匪在街上抢劫一位老农的粮食。那位老农含着泪苦苦哀求,说这是全家人的口粮。土匪不但不放过老农,还对他拳打脚踢。12岁的王必成忍无可忍,抄起路边的石块就朝土匪砸去。这一举动虽然为老农争取了逃跑的时间,但也给自己招来了祸患。土匪扬言要找到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
为躲避土匪的报复,王必成不得不离开家乡,投奔在县城开药铺的舅舅。在舅舅家中,他开始接触到进步书籍,了解到更广阔的世界。1934年春天,红军途经麻城地区。16岁的王必成看到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与那些欺压百姓的土匪形成鲜明对比。他毅然决定参军入伍。
入伍后的王必成被分配到通信队。由于个子小,他常常能穿梭于敌人的封锁线之间传递军情。一次执行任务时,他遇到国民党军队的突然检查。情急之下,他将军情文件塞进嘴里,装作哑巴。虽然被打了几个耳光,却最终蒙混过关,完成了任务。
1935年,在一次战斗中,通信联络的关键时刻,连长负伤。王必成临危受命,带领通信队员冒着枪林弹雨,架设电话线,及时传达了作战命令,为部队获胜立下大功。这次战斗后,他被提拔为通信队长。

到1936年底,因为表现突出,王必成被调任到作战部队,担任副连长。在这个岗位上,他开始崭露头角。一次夜间行军,部队遭遇敌人伏击。在混乱中,王必成迅速组织战士占领有利地形,不但化解了危机,还给敌人以有力反击。这次战斗,他身先士卒,带领战士端掉了敌人两个机枪火力点。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王必成所在的部队改编为新四军。他先后担任连长、营长,最终成为团长。从一个农家少年到抗日名将,王必成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在他的指挥下,新四军第一支队第2团逐渐成为让日军闻风丧胆的"老虎团"。
二、"火烧敌人"的战术智慧
1938年春,日军在苏南地区加强了"蚕食"政策,频繁对新四军根据地发动进攻。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王必成带领的第2团采取了一系列独特的战术。其中最令日军头疼的就是"火烧敌人"战术。

这个战术的首次运用发生在1938年4月的常熟城外。当时,一支约300人的日军进驻了当地一处大型粮仓。这支部队以粮仓为据点,经常骚扰周边村庄。王必成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组织侦察。他发现日军虽然在粮仓四周布置了工事,但防守重点都在地面层,对空中可能的威胁考虑不足。
一个阴雨连绵的夜晚,王必成派出30名身手矫健的战士,携带油布包裹的火把,悄悄潜入粮仓附近。天还未亮,这些战士分成几组,从不同方向同时行动。他们借助竹梯和绳索,迅速爬上粮仓屋顶。随后,点燃的火把精准地投入了预先确定的位置。
大火很快燃起,日军措手不及。他们不得不放弃阵地仓皇逃窜。新四军主力趁机展开进攻,一举歼灭了这支日军部队。这次战斗不仅消灭了敌人,还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更重要的是,这种战术的成功让王必成找到了对付优势之敌的新方法。
此后,"火烧敌人"战术不断完善和发展。1939年夏,在太仓一带,日军占据了一座废弃的纺织厂。王必成这次在火攻之前,先派人在厂区周围埋设了大量诡雷。当日军被大火逼出厂房时,不少人踩中诡雷。在混乱中,新四军的伏击部队发起猛烈攻击,一个小时内就全歼了这支100多人的日军。

这种战术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地形地物,把火攻与常规作战相结合。比如在1940年初的一次战斗中,王必成的部队先用火攻迫使日军撤出一座村庄,然后在撤退路线上设置了多重埋伏。日军在慌乱中误入埋伏圈,损失惨重。
随着战术的不断运用,"火烧敌人"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作战体系。首先是严密的侦察,要摸清敌人的驻地构造、兵力部署和可能的撤退路线。其次是周密的准备,包括火源的准备、突击队员的选择和配合部队的布置。最后是灵活的实施,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战术细节。
到1940年底,日军在苏南地区的许多据点都因害怕遭到火攻而加强了防范措施。他们不得不在重要建筑物上安装防火设施,增加夜间巡逻,这大大增加了他们的防守压力。一份日军的作战报告中专门提到:"对付新四军第2团,必须特别注意防火,否则很容易遭到致命打击。"
这种战术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战术创新,更在于它充分发挥了游击战的特点。通过火攻创造战机,再以运动战歼敌,这种战法既避免了与日军的正面对抗,又能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三、"钓鱼战术"的巧妙运用
1940年的江南地区,日军为了打击新四军的游击战术,开始采用"蚕食"战略,在各个重要据点之间建立相互呼应的防御体系。面对这种新的作战方式,王必成创造性地发展出了"钓鱼战术"。这种战术不同于传统的伏击战,而是主动设置诱饵,引诱敌人上钩。
1940年7月的一次战斗最能体现这种战术的精妙之处。当时,日军在常熟西北部建立了多个据点,相互之间保持着三到五公里的距离。这些据点既能互相支援,又能控制周边地区。王必成观察到,这些据点虽然看似严密,但也存在一个致命弱点:一旦某个据点受到威胁,其他据点必定会派兵增援。
为了打破这种态势,王必成精心设计了一个"钓鱼"计划。他先派出一支50人的小分队,在距离日军最大据点约4公里的地方设伏。这支小分队不是埋伏在常规的路边或树林中,而是选择了一处看似防御薄弱的村庄。他们故意在村口布置了一些明显的防御工事,却又显得很粗糙,仿佛是临时设置的。

这个看似漏洞百出的防御阵地很快引起了日军的注意。8月1日清晨,日军派出一个小队对村庄进行试探性进攻。新四军的小分队按照预定计划,打退了这次进攻,但故意表现出力量不足的样子。日军果然上当,立即调集了附近三个据点的兵力,准备一举歼灭这支"实力不强"的新四军部队。
当约300名日军集结完毕,准备发起总攻时,王必成的主力部队已经悄悄包抄到了他们的侧后方。就在日军向村庄发起进攻的同时,新四军主力突然发起猛烈攻击。日军腹背受敌,陷入混乱。更令他们始料不及的是,村庄里的"防御薄弱"部队突然变成了一支装备精良的劲旅,向他们发起反冲锋。
这场战斗持续了不到两个小时,日军损失过半,剩余部队仓皇逃回据点。这次战斗不仅歼灭了大量敌人,更重要的是打破了日军据点之间的互保体系。此后一个月内,新四军又相继端掉了附近的三个日军据点。
"钓鱼战术"的成功让王必成进一步发展了这种作战方式。他开始在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诱饵"。有时是一支看似疲惫的部队,有时是一个装备简陋的哨所,有时甚至是一些表面上互相矛盾的情报。这些"诱饵"都经过精心设计,既要让敌人相信有机可乘,又不能过分明显而引起怀疑。
到1941年初,日军对这种战术已经有所警惕,但仍然多次中计。一份缴获的日军电报中写道:"新四军第2团善于设置陷阱,任何看起来容易得手的目标都可能是圈套,必须格外谨慎。"这种评价恰恰反映了"钓鱼战术"的成功之处:它不仅能造成实际战果,还能从心理上影响敌人的判断和决策。
在苏南地区的抗日战场上,这种战术逐渐成为新四军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需要指挥员准确把握敌情,又要求部队具有极强的机动能力和战术素养。每一次"钓鱼"行动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军事行动,从诱饵的选择到伏击圈的设置,都需要细致的筹划和严密的组织。
四、"水战"战术的创新发展
在苏南水网地区的抗日战争中,王必成充分利用当地密集的河网优势,创造性地发展出了独特的"水战"战术。这种战术不仅充分发挥了地域特点,更为游击战增添了新的维度。
1941年初,日军在太湖沿岸增设了多个水上巡逻队,试图切断新四军的水上交通线。面对这一形势,王必成组建了一支专门的水上作战部队。这支部队由80名精通水性的士兵组成,配备了12艘改装的木船。这些木船外表看似普通渔船,实则经过特殊加固,船舱内还设计了暗格,可以隐藏武器。
1941年3月的一次水战最具代表性。当时,一支日军水上巡逻队在太湖东岸巡逻时发现了可疑船只。这支日军巡逻队配备了4艘机动快艇,装备有轻机枪和掷弹筒。他们立即展开追击,然而这恰好中了王必成的计。那些可疑船只是新四军故意暴露的诱饵,目的是将日军引入预设的伏击圈。
当日军快艇追入一处狭窄的水道时,藏在芦苇丛中的新四军突然发起攻击。他们使用绳索和竹竿制作的简易拦船器,成功阻断了日军的退路。同时,早已埋伏在两岸的射手开始精准射击。日军快艇虽然机动性强,但在狭窄的水道中难以施展,反而成为了显眼的靶子。
这场水战持续了约40分钟,日军4艘快艇全部被击沉或缴获。这次战斗的成功让王必成看到了水战tactics的巨大潜力。此后,他开始系统性地发展水战战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作战体系。
水战战术的一个重要创新是"水陆结合"。1941年夏,新四军在常熟运河沿岸设伏,先用水上部队引诱日军巡逻艇追击,然后由岸上的部队发起突然攻击。这种战术充分利用了水网地区的地理优势,使敌人陷入两难境地:如果集中兵力在水面,岸上就会受到威胁;如果分散兵力,则容易各个击破。
另一个创新是"夜战"配合。王必成发现,夜间的水面能见度低,有利于游击作战。他特别训练了一支"夜渡队",这支部队能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准确判断方位,悄无声息地接近敌船。1941年秋,这支夜渡队在一次行动中,成功潜入日军水上哨所,炸毁了停泊在那里的3艘巡逻艇。
到1942年初,水战战术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分散靠近,集中打击"的作战方式。新四军的船只通常分散行动,看似普通渔船,但能在接到信号后迅速集结成战斗队形。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隐蔽性,还增加了作战的灵活性。
水战战术的发展也促进了装备的改进。新四军开始改装更多的船只,在船底安装活动板,可以快速放下简易锚具;在船舷安装可拆卸的掩体,既能防护又不影响伪装;还在船尾设计了特殊的舵装置,使船只能在狭窄水道中快速转向。
这种水战战术的成功,迫使日军不得不投入大量兵力加强水上防守。一份日军的战报显示,仅1942年上半年,他们就在苏南水网地区损失了12艘各类船只,近百名士兵。为了应对新四军的水战战术,日军不得不将部分陆上部队改编为水上部队,但收效甚微。
五、"地雷战"的灵活运用
1942年下半年,随着日军在苏南地区投入更多兵力,新四军面临着更大的作战压力。王必成在这一时期开始系统性地发展"地雷战"战术,将其与此前的各种战术相互配合,形成了更加完整的游击战体系。
这种"地雷战"战术与传统的布雷方式有着显著区别。新四军不是简单地在预计敌人经过的道路上布设地雷,而是根据地形特点和敌军活动规律,设计出一套完整的"雷阵"体系。在常熟西部的一次战斗中,新四军在一条乡间道路上设置了三重雷阵。第一重雷阵布设在道路转弯处,目的是阻止敌军快速通过;第二重雷阵设在一处隐蔽的低洼地带,用来打击可能绕行的敌军;第三重雷阵则布设在预计敌军撤退的必经之路上。
1942年10月,这套雷阵系统首次发挥作用。一支约200人的日军小队在追击新四军时,陷入了精心设计的雷阵。当第一辆军车触雷后,日军不得不下车徒步前进,却又遭遇了第二重雷阵。在慌乱中,他们选择了一条看似安全的撤退路线,结果遭遇了第三重雷阵的伏击。这次战斗中,日军损失了3辆军车和近50名士兵。
"地雷战"的另一个创新是"诱导性布雷"。新四军会在某些地区故意留下明显的布雷痕迹,引导敌人绕行,然后在绕行路线上设置真正的雷场。1943年初,在太湖东岸的一次行动中,新四军在主要道路上留下了明显的布雷痕迹。日军果然选择了偏僻的山路绕行,却在那里遭遇了早已布设的地雷群和伏击部队。
为了提高地雷战的效果,王必成组建了专门的"工兵小组"。这些工兵不仅要学习布雷技术,还要掌握基本的工程知识和伪装技巧。他们开发出了多种简易地雷,有些甚至利用废弃的农具制作。更重要的是,他们创造了一种特殊的布雷方法,能在水田和泥泞地带埋设地雷而不留明显痕迹。
1943年春季,新四军进一步完善了"地雷战"战术,开始将其与"钓鱼战术"和"水战"相结合。在一次大规模的作战中,他们先用小股部队引诱日军追击,将其引入布设了地雷的区域。当日军被地雷造成混乱时,水上部队又切断了他们的退路。这次战斗充分体现了各种战术的有机配合。
到1943年中期,日军对新四军的地雷战术已经产生了强烈的戒备。他们不得不在行军时派出大量工兵在前方探路,大大降低了行军速度。一份日军的内部报告提到:"敌军的地雷战术极其狡猾,不仅增加了我军的伤亡,更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机动性。"
为了应对日军日益谨慎的反地雷措施,新四军又发展出了"机动布雷"战术。他们会在战斗过程中快速布设地雷,有时甚至在撤退时布雷,以阻止敌人追击。1943年夏季的一次遭遇战中,新四军在与日军交火的间隙,仅用了不到半小时就在周边布设了一圈地雷,成功阻止了日军的包抄企图。
这种灵活多变的地雷战术不仅造成了实际的杀伤效果,更重要的是严重打击了日军的军事行动能力。日军在苏南地区的军事行动变得越来越谨慎,行军速度大幅降低,这为新四军的其他军事行动争取了更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