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清明上河图》,却不知我仇英,实属可悲!

最近这些事儿 2024-11-11 20:55:45

信息来源:知网、维基、百度学术、万维、知乎、优酷、中华万年历、全知识(感谢所有平台提供的信息)。

仇英(1505-1552年),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后续搬到了苏州。

最初他是做漆工的,后来才改行学画画。

搬到苏州后,他认识了文徵明,并拜周臣为师,学习南宋的“院体”画风,形成了自己严谨、劲利的艺术风格。

到了中年,仇英的画名逐渐打开,经常被富商和收藏家邀请到家里作画。

1537年,他应昆山的收藏家周凤来的邀请,住在他家六年。

之后又去嘉兴的收藏家项元汴家画画,长达十几年。

在这个过程中,仇英广泛接触、临摹古代名作,技术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在工笔人物和青绿山水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仇英的山水画以青绿重色为主,人物画也喜欢工笔重彩,尤其擅长画仕女,形态优美,笔触细腻,色彩柔和,形成了“仇派”仕女的独特风格。

仇英的代表作有《汉宫春晓图》、《桃园仙境图》、《赤壁图》和《玉洞仙源图》等。

仇英的《清明上河图》是根据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构图创作的,采用了青绿重设色方式,描绘了明代苏州的社会生活,画面人物超过两千个,栩栩如生。

整幅画工整细腻,色彩鲜艳典雅,工而不死板,细而不繁琐,典雅而不做作,是中国古代风俗画的杰作之一。

到了明代中期(约1435~1572年),随着经济的繁荣,商品交换和文化艺术开始有了更紧密的联系,艺术界的繁荣也随之而来。

这个时期的绘画,很多沿袭了宋元的传统,同时也吸收了欧洲传教士带来的文艺复兴思想,艺术的生命力和活力也随之增强。

明代的画作大多集中在商品交易的场景上,各地都设有临摹古画的工作室。画家们往往根据当时的经济情况和人们的兴趣来选择题材进行创作。

而在临摹古画时,画家们并不会完全照搬,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改动,加入新的元素,并反映当时的民生、经济和娱乐活动。

仇英是文徵明和唐寅的朋友,受到他们的器重,同时也在项元汴和周六观家中看到大量的古代名作,并临摹创作了很多精品。

仇英通过研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将苏州的景象融入其中,创作了比六百年前的北宋汴京更为生动的苏州城。

明朝的苏州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是一个经济繁荣、交通便利、人文荟萃的江南文化中心。苏州的自然美景和精致的园林建筑,深受艺术家和画家的喜爱,成为了他们创作的重点。

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大约是1542到1545年间完成的,现存的《清明上河图》有好几个版本,除了这幅,还有青州市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版本,也有一些私人收藏。

学术界普遍认为,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版本才是真正的仇英之作。青州市博物馆的版本也保存得很好,和其他版本相比,只有一些细微的差异。

根据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研究员朱万章的分析,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大部分反映了苏州及周边地区的风土人情,而不像张择端原作中描绘的开封城景。

仇英在临摹张择端的作品时,虽然遵循了原作的基本风貌但并没有完全复制,而是加入了自己的创造和理解。

这幅《清明上河图》不仅代表了后代风俗画的典型风格,也是明代风俗画的巅峰之作。它与同期的《皇都积胜图》和《南都繁会图》一起,推动了风俗画从元明时期的衰退到发展,成为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幅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是无可比拟的,它为我们了解明代的经济、文化、科技、建筑和交通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分享仅供娱乐,本人水平有限,如有错误欢迎批评指正)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