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问我:你老说恶性通胀没来、天量放水没来,房价就不会涨。可现在放水都“天亮”了,房价是不是要涨?今天,咱先抛开房价,聚焦金融数据,看看M2到底咋回事!

M2现状分析:规模惊人,增速恐怖
24年央行公布的2月份金融数据显示,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了299.56万亿,离300万亿仅一步之遥。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到2025年3月底,广义货币(M2)总额已经达到326.06万亿元。

这是什么概念?看看下面这张M0、M1、M2数据对比表,M2的规模简直一骑绝尘。

但仔细瞧瞧,M2高达近300万亿,M1却只有66.09万亿,二者差距巨大。这意味着什么?之前跟大家讲过,M1和M2若偏离严重,差值过大,就表明M2在空转,大量资金没流入实体经济,这可让国家着急坏了。
大家都不花钱,经济怎么活?别急,国家有招——发特别国债。国债本质上是内债,不用还,随着通胀,由全体人民共同承担。
总量惊人,增速更是吓人。2013年,中国M2是100万亿,从1949年建国到突破100万亿,花了60多年。可从2013年到2020年1月,短短7年,M2就从100万亿飙升至200万亿。接着,2020年1月到2024年4月,只用了4年,又新增100万亿。

想想看,2013-2020年房价为啥疯涨?M2翻番,从100万亿涨到200万亿,功不可没。2020年到现在,部分地区房价波动,也和这新增的100万亿脱不了干系。
按这速度,两年后下一个100万亿可能就来了。而且,100万亿的10%是10万亿,300万亿的10%可就是30万亿,货币增长呈加速态势。
看看近几年印钞机的疯狂程度,一家自媒体总结的增速数据显示,基本都在10%以上,再看M1和M2的剪刀差,1月份M1因年初因素大幅上涨,可很快又回落,与M2的差值依旧很大。

那么,为何仅仅四年新增100万亿M2?这背后主要源于经济刺激、债务化解、通胀目标等需求。
2020年初,全球经济遭受疫情冲击,中国经济也面临下行压力。为稳定经济增长,维持企业运转并保障就业,国家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
在债务化解方面,地方政府长期积累了一定规模的债务。为缓解地方债压力,避免债务风险集中爆发对经济产生严重冲击,需要大量资金用于债务置换、展期等操作。
从通胀目标角度出发,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适度的通胀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央妈政策深度解读:疯狂扩表
央妈作为金融核心部门,一举一动影响深远。2023年7月,央妈资产负债表为40.8万亿,到12月,短短5个月就达到45.6万亿,扩大了4.8万亿。

学过经济或财会的朋友都知道,资产负债表至关重要,央妈扩表意味着基础货币增长,印钱放水实锤。这5万亿增量相当于2019-2022年四年累计之和,印钱速度着实令人吃惊。
有人疑惑,央妈印钱和M2数据对不上。2013-2020年这8年,央妈扩表10万亿,可同期M2增量高达100万亿。这是为啥?货币乘数在作祟。货币不是拿出来就一成不变,它在央妈、商业银行、企业和老百姓之间流转。
央妈通过麻辣粉(MLF中期借贷便利)、PSL(棚改定向贷款)等工具向商业银行大规模贷款,拉高了货币乘数,M2才得以迅猛增长。

未来趋势与应对:通胀有向,配置有道
温和通胀,定向发力。两会时就明确,温和通胀是中国发展的必要选项。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CPI达到2.5-3才是经济良好发展的标志。日本加息,就是因为CPI回到正常范围,走出失落30年。

中国CPI也在稳步上升,意味着要印钱推动物价上涨。不过,这次和以往不同。以前PSL直接投入棚改,三四线城市房价应声而起。如今,资金主要用于化解地方债,投向保障房、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等三大工程。这是定向放水,不会直接推动房价上涨,但对其他领域影响巨大。
农业部将全国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目标从4100万降到3900万,猪肉供应减少,价格必然上涨。猪肉可是核心CPI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涨,粮食及相关食品价格也会跟着涨。再看石油,24年3月4号起,国内汽、柴油价格上调,1年上调三次,幅度可观,且最后一次调价周期未能降价。
石油号称工业之母,影响深远。可以预见,未来吃的、用的都会涨价,国家正努力推动温和通胀。所以,家里囤点卫生纸啥的,或许是个明智之举。

通胀下的资产配置攻略:通胀来袭,存款利率却在降低,中国目前形势决定只能降息不能加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配置资产?要尽早选择收益相对较高的产品。
比如增额终身寿,去年买利率可能还有3.5%,现在3%都不到了。所以,早行动才能抓住高收益。放水还将持续,在通胀但房价受限的背景下,合理的资产配置关乎财富的保值增值。
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大家理性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