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草稻,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我们的话题却笼罩在一片灰暗之中。
今天,我要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广阔天地间,最应被呵护却突遭摧残的灵魂故事。
就在不久前,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角落里上演了两幕悲剧。两个年轻的医生实习生,在生命的黄金期表演了他们的绝唱。
这不是需要观众的表演,也不是应该发生的悲剧。
在这方本应生命诞生和消逝密不可分的场所,却连续响起了终结的警报。
3月14日晚,一名麻醉科实习生在洗手间铡颈,静静地走向了永恒的彼岸。
仅仅过了六天,另一条年轻人的生命因为炭炉与安眠药的联合奏乐,突然断线。
文章的开篇,我必须先以最深的哀悼之情,对他们的离去表示沉重的悲痛与不舍。
接下来的叙述是枯燥而技术性的:一份急诊科的抢救记录显示了实习生最后时刻的情形。
他,在房间冷寂的角落,沉默无语;
他的伴侣,是一炭盆及药瓶。
对,就在那里,生命把他遗忘。
如此细节的描述我希望不仅仅是信息的堆砌,更是心灵的触动。
媒体与机构的反应犹如缓慢的机械齿轮,虽然医院和卫健委表态关注,但工作人员的不清楚,电话中的沉默,都成了寻找真相的阻碍。
可是,这真的是个案吗?
或者说,他们只是压力山大医疗生态下的牺牲品?
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是这个棘手的问题。
一位网友在评论中留下了长长的叹息——医生工作的压力。
他是外科医师,尽管手术科室里的刀光血影意味着高度的专注与快感,但科研与职称的晋升竞争却像无形的刀子割着每个人的神经。
他提到的不仅是工作的辛劳,更是关于生活质量的丧失——乃至睡眠、精神状态、家庭生活的崩解。
而那位麻醉科规培生的离世,也并非无迹可循。
他与医院协议的冲突,仅仅是冰山一角。
现在,我想让大家看看这一切背后的中国医生生态:
保守的院内体系、对医生个人极大的体力与心理压力、严峻的医患关系、医疗过载的现实。
这一切,已经构筑成一座无形的负担之山,压在每一位白衣战士的肩上。
心理的焦虑和肉体的疲惫盘旋交织编织,织就了泯灭生命的绞索。
正如那位评论的医生所说,我们看到的只是那些上了新闻的大医院,那些一线城市的所谓成功典范。
未曾被照亮的,是广袤陆地上更多的被辛苦、压力、无助和恐惧围困的医者们。
他们,与我们—作为生活在这个时代普通人—有着同样的需求和困惑;
他们,如同我们中任何一个人一样,值得被尊重、理解和关怀。
但愿在以上的行文中,勾勒出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中国医护工作者的真实画像,并以此表达我们对生命的敬畏与对服务者的敬意。
朋友们,我将停下,让我们一起用沉默去记念那些逝去的生命。
但记住,我们不只是哀悼者,更应成为行动者,为这个时代的医疗行业注入一丝温暖的改变。
医学生成了弱势群体了,可怜的孩子不干也罢不能走向绝路!
规培是有罪恶的
有廉价劳动力规培生,大医院少招人,把自己的路堵死[呲牙笑]
这是因为为了控制人力资本减少了人员配置吗?
学习好啊,快送小孩去学
我也是过来人,这个行业都是这样。慢慢走过来吧
各行都一样
就是为了应付无休止的各种检查。还有太过繁琐的病例书写。这些工作基本都是占用休息时间。
强烈要求取消规培。
规培没罪,有罪的是收入少。
曾经的我也在那种环境里待不下去,当住院总,只有周六休息一天,心内的住院总,白天无休止的会诊,晚上还要收病人,对,你是一线又是二线医生。27岁的我,当了十个月的时候发心律失常,休息三天,还是熬着把最后两月当完。
也没说自杀的原因啊
真心不如韩国实习生!
规培就是个坑,3年大坑
[得瑟]美国每年抑郁症自杀两万多人。是不是又成了太闲了 才会自杀的。
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这些事发生在国外呢?
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要求他们改变,都是懦夫吗?
第三个了
医科生至暗时刻
医生教师现在也成了名利场了
近段时间经常跑医院,未见医师有多大的压力。
国家应提高医学生规培的待遇,工作累,工资少,跟同医院上斑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上,连自己都养不话[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