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第七师有多富裕?可养活20个甲级师,年均上缴20万两黄金

红尘的历史说 2024-11-06 03:51:07

1941年,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里,一支由游击队拼凑而成的新四军第七师,从初创时仅有3000余人的小部队,一跃成为了新四军的"印钞机"。他们在敌后开辟根据地,巧妙利用皖江地区的地理优势,通过与汉奸汪子东合作开设商号,打通了从芜湖到上海的地下商业通道。短短五年间,第七师不仅解决了自身建设问题,更是累计向组织上缴价值超过100万两黄金的钱粮,平均每年能养活20个甲级师团。这支神奇的部队,不仅成为了毛主席的掌上明珠,更是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下,为我军源源不断地输送军需物资,直到1947年,第七师多名同志在最后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才正式结束了这段传奇的敌后工作。

血雨腥风起,凤凰浴火生

1937年的中国,正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生死存亡时刻。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国共两党选择了第二次合作,共同抗击外敌。

中国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的红军则改编为新四军。这支由国民党发放军饷的部队,终于摆脱了小米加步枪的窘境,有了一定的经济支持。

然而这种表面的和平维持得并不长久。国民党突然在皖南地区发动突袭,八万多人的部队将新四军重重包围。

新四军仅有九千余人,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他们奋战七天七夜。最终只有两千多名将士突出重围,其余将士全部壮烈牺牲。

这场惨烈的皖南事变,不仅让新四军损失惨重,更是让这支部队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困境。军长叶挺被扣押,政治部主任、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坤皆在战斗中牺牲。

中央军委面对新四军的困境,立即作出决断。他们将附近的游击部队合并进来,重建了七个师的建制,勉强凑出了数万人的规模。

在这七个师中,第一师拥有两万余人,实力最为雄厚。而新组建的第七师,只有一个旅和一个挺进团,总兵力不足两千人。

毛主席为了重振新四军雄风,指派了一位能力出众的将领饶漱石担任政委。这位日后的开国上将上任伊始,就实施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饶漱石的改革从最基层抓起,对各级将领提出严格要求。他采取了高压政策,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原则。

在这样严格的要求下,新四军的整体素质迅速提升。但第七师面临的困境依然严峻。两支主力部队经过三个月的跋涉才得以会师,没有经济来源的他们连基本的给养都难以保障。

面对这种情况,饶漱石改变了第七师的战略定位。他派遣叶进明和蔡辉前往第七师,希望他们能够充分利用皖江地区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优势,开展经济建设。

宿松会师后,经济突围忙

1941年的宿松县,第七师两支部队终于会师。在这个一穷二白的起点上,他们开始了艰难的发展之路。

这支仅有1900多人的部队虽然称不上"强军",却打起了富裕的主意。他们决定效仿八路军的老传统,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一边打一边发展。

第七师成立的第二年,部队就一路突破了国民党的封锁线。他们把目标对准了有"鱼米之乡"美誉的皖江地区,在这片富庶之地扎下了根。

让叶进明和蔡辉没有想到的是,当他们赶到第七师时,这支穷部队已经储备了大量粮食。光是这些存粮,就足够供给部队吃上好几年。

但在皖江地区的发展并不轻松。由于这一带被日伪军严密控制,第七师的战士们只能伪装成农民,偷偷地把粮食背出去变卖。

这种小打小闹的买卖,根本无法解决部队的经费问题。武器装备、医疗物资等军需物品依然严重短缺。

传统的募捐方式在这里也行不通。第七师作为一支地方小部队,没有大商人愿意资助。向当地百姓和大户募捐,收效也是微乎其微。

没收汉奸财物和打土豪的办法同样收效甚微。汉奸的认定需要团部以上才能决定,而且大多数汉奸也并不富有。打土豪获得的财物往往要分给当地贫民,对部队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在这种情况下,第七师开始了大规模的生产自救运动。他们充分利用皖江地区土地肥沃的优势,不仅种植粮食,还开始种植各类经济作物。

部队在开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发挥了集体力量的优势。他们带领当地农民修筑了长达15华里的黄丝滩江堤,不仅保护了农田,更赢得了百姓的支持。

但是单纯依靠种地的收入远远不够。皖江地区虽然盛产粮食,但在日伪军的管控下,如何把粮食卖出去成了一个大问题。

第七师没有力量将整个皖江地区夺下来,就算能打下来也守不住。日军的大部队一旦围剿,他们将寸步难行。

在这种情况下,叶进明想到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芜湖和上海之间的粮价差了四五倍,如果能打通这条商路,必然能获得丰厚的收益。

开辟地下商业通道成为了第七师发家致富的关键。在寻找合作伙伴的过程中,一个意想不到的人选进入了他们的视线。

这个人就是汪精卫的同乡好友,刚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汪子东。他担任着商业部粮食科副科长的职务,正是打通商业通道的最佳人选。

就这样,第七师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策反行动。这将成为他们由穷变富的重要转折点,也为日后发展成为"印钞机"师埋下了伏笔。

智取汪子东,合作探新路

叶进明得知汪子东的母亲过世,立即抓住这个机会展开行动。他带领一队人马装扮成吊唁的宾客,成功接近了这位留日归来的汪精卫同乡。

在吊唁现场,叶进明向汪子东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形势。他指出苏联红军已经准备反攻德国柏林,日本帝国的覆灭已是指日可待。

双方约定第二天晚上继续详谈合作事宜。但在寒风冷雨中,叶进明等了一个多小时,汪子东却始终未曾现身。

汪子东只派人送来一封信,表示自己虽然当了汉奸,但并未做太过分的事情。他强调如果与新四军合作被日本人发现,就会面临死路一条。

叶进明见汪子东没有举报自己,认定这个墙头草还有争取的价值。于是他立即改变策略,开始对汪子东施加压力。

第二天,叶进明就带人在芜湖江面上,将汪子东的运粮船只全部劫获。不仅如此,他们还抓住了不少汪公馆的伪军。

新四军连续数日在汤沟镇骚扰,让汪子东寝食难安。但见汪子东仍然按兵不动,叶进明决定加大力度。

他直接下令封锁了镇上所有的渡口和路口,将汪公馆完全与外界隔绝。困了几天后,汪子东终于主动向第七师认错求和。

这一次叶进明开出了一张详细的军需单:20吨炸药、数十件迫击炮和机枪、大量金属材料和医疗用品。作为交换,第七师提供等值的粮食。

在完成第一笔交易后,叶进明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计划。他建议与汪子东合作开设一家粮店,由新四军出人,以汪子东的名义经营。

就在双方谈妥之际,日本人也闻风而动,要求参与这桩生意。就这样,一家由新四军、汪子东和日本人三方合作的粮店正式开张。

由于日本人只想躺着收钱,粮店实际上由新四军派去的地下党员管理。为了应付日方查账,他们不得不耍些小聪明,暗中转移资产。

这家粮店的生意出奇地好,每天的利润能达到10根金条。新四军每月能悄无声息地抽走25根金条,这笔收入不要说养活第七师,就是支撑整个新四军都绰绰有余。

看到如此丰厚的利润,叶进明没有停下脚步。他开始谋划一个更大的商业帝国,准备把生意做到上海去。

这条从芜湖通往上海的商路,将成为第七师最重要的经济命脉。而这家小小的粮店,也成为了新四军在敌后开展经济活动的试金石。

这段不同寻常的军商合作,让第七师逐渐掌握了在敌后开展经济活动的诀窍。他们用智谋和胆识,在夹缝中开辟出一条富裕之路。

商道通四海,英雄铸传奇

叶进明和汪子东的合作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从芜湖到上海,这条水陆两路并进的商路上,处处都有日伪军的关卡。

叶进明和汪子东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用金钱开路,实在打不通的关卡就用武力清除。汪子东负责贿赂各个关卡的守军,新四军则负责解决那些不愿合作的顽固分子。

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很快见效。一条完整的地下商业运输线路逐渐成型,不仅连通了芜湖和上海,还辐射到了南京、镇江、扬州等地。

随着商业网络的扩大,单纯做粮食生意已经无法满足第七师的野心。他们开始在汪子东的辖区内大举开店,短短时间内就开设了二十多家各类商铺。

这些店铺包括十家米店、二十多家盐店,还有十多家木柴煤炭店。整个镇子的商业命脉,几乎都掌握在第七师手中。

驻扎在镇上的日伪军虽然明白这些店铺的真实背景,但碍于第七师就驻扎在附近,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个镇子实际上已经成了第七师的经济据点。

在这种经营模式下,第七师每年能为组织创造惊人的财富。仅仅是上缴的钱粮,五年时间就超过了一百万两黄金的价值。

平均每年二十万两黄金的收入,足以养活二十个甲级师。这支部队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建设问题,更成为了新四军的经济支柱。

然而第七师的贡献远不止于此。在当时的中国,军需物资和医疗用品都受到严格管控,只能从官方渠道购买。

在这种情况下,第七师借助与汪子东的关系,获得了大量伪造的证件和通行证。他们利用这些文件,大量采购管制物资。

炸药、子弹、药品、电台等重要物资,通过日军的火车和货船源源不断地运往我军阵地。第七师由此获得了"印钞机"的美誉,成为了毛主席的掌上明珠。

但是在敌后开展这样的工作,风险始终如影随形。每一次与敌人打交道,都像是在刀尖上跳舞。他们既要防备日伪军的突然袭击,又要提防叛徒的出卖。

到了1947年,敌人开始大规模扫荡滨海地区。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许多默默无闻的地下工作者壮烈牺牲。

但即便在这种危急时刻,第七师的同志们依然坚持为我军采购物资。这种坚持一直持续到上海解放,他们的敌后工作才最终画上句号。

0 阅读: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