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灭亡大唐的其实是吐蕃,双方大战二百年都损失惨重致同归于尽

老达子爱历史 2024-12-04 09:45:27

文|老达子

本文共3391字,阅读时长大约6分钟

前言

唐朝确实创造了一个难得的盛世,但这段辉煌的时期并未延续太久,也就是从贞观到天宝年间的百来年时间。此后,唐朝的状况便急剧恶化了,和常常与之相提并论的汉朝相比,也确实没有太多引以为傲的成绩。

自西汉武帝收复南越、击退匈奴、开通西域以来,除了两汉交替之际短暂的混乱期外,汉朝几乎始终能够牢牢压制周边的竞争对手,无论是匈奴、鲜卑,还是西北的羌族,都只是偶尔地骚扰一下,根本没法对汉室天子的统治构成根本威胁。

那么,为何汉唐两代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呢?老达子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唐遇到了一个强敌:吐蕃。正是吐蕃的存在使得唐朝始终无法像汉朝那样彻底消除外患,而且从西北和西南两个战略方向不断侵蚀唐朝的战略空间,迫使朝廷耗费大量财政和军事资源来对抗。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老达子讲讲大唐与吐蕃之间的爱恨情仇~

文成公主的进藏,拉开了大唐与吐蕃的战争序幕

自从唐高祖李渊建立了唐朝以来,大唐的社会发展和军事实力都蒸蒸日上。国力强盛的大唐便开始不断通过武力扩大大唐的统治版图,唐太宗李世民先后征服了包括吐谷浑在内的多个少数民族。其他小国也只能俯首称臣,尊奉李世民为“天可汗”。

而此时的吐蕃正在平行时空里用自己的方式来发展壮大自己,而2个强大的帝国终有一天会发生碰撞。

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八年,吐蕃的松赞干布便派遣使臣前往长安,带来大量的贡品,想跟唐朝结亲。由于唐太宗此时对吐蕃的了解甚少,所以不可能直接答应他,后面特意派使节前去吐蕃了解一下情况。

唐使抵达吐蕃后,受到了松赞干布的热情接待。松赞干布早已得知唐朝已与其他少数民族通婚,也表达了与唐朝结亲的愿望。四年后,他再次派使请求联姻,但唐太宗态度坚决,直接拒绝了吐蕃的请求。

后面随着文成公主的进藏,大唐与吐蕃终于达成了和亲,这次和亲的意义非凡,从此拉开了大唐与吐蕃后续很长时间内战争的序幕。因为文成公主的进藏,给吐蕃带去了很多先进的科技,使得吐蕃的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大唐和平共处的二十年足够吐蕃发展壮大,而一旦一个国家发展壮大以后,下一步便是开疆拓土了。

安西四镇沦陷,大唐持续被压制

贞观十四年(640年),太宗在位时大唐消灭了高昌国,随后将安西都护府设立在西州交河城,负责管理西域地区的军事和政治事务。到了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军进驻龟兹国后,安西都护府便迁至龟兹国的都城,同时在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城修建了城堡,设置军事据点。这些地区由安西都护统一指挥,因此简称为安西四镇。

松赞干布和唐太宗这两位促进和亲的主要人物也相继去世,使得两国之间的和平局面逐渐破裂,最终演变为不可避免的战争。

从公元658年起,吐蕃的禄东赞率领军队大举进攻吐谷浑。到了663年,吐蕃最终彻底击溃了吐谷浑,随后他们将目光转向大唐,开始猛烈地进攻陇右地区,试图占领河西走廊,以切断中原与西域的联系。

可是唐军也不是吃素的,吐蕃终究没能成功占领河西走廊。在咸亨元年(670年),吐蕃大举入侵了唐朝统治下的西域十八州,并攻陷了安西都护府,安西四镇彻底沦陷。

为了重新夺回安西四镇,唐高宗派遣大将薛仁贵率领军队出征,势必要收复失地。公元678年,双方在大非川展开激烈交战,然而唐军最终遭遇惨败,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唐高宗又派遣姜恪继续征讨吐蕃,然而姜恪在途中病逝,使得唐军最终无功而返。

仪凤三年(678年),唐高宗派遣中书令李敬玄等率领十八万大军再次出征吐蕃。双方首先在龙支交战,吐蕃被迫撤退。唐军继续向前推进,在青海湖附近与吐蕃主力军激战,结果唐军大败。唐将黑齿常之率领敢死队夜袭吐蕃军,才使唐军得以在敌人混乱时撤退回鄯州。

此后,大唐在河陇一带由攻转守,屯田备边,积蓄力量。

等到后来武则天上位以后,在永昌元年(689年),命令右相韦待价率领三十六总管讨伐西域的吐谷浑,双方在南疆交战,唐军再次遭遇惨败,伤亡非常惨重。

大唐收复西域,与吐蕃内耗

长寿元年(692年),武则天再度集结军队,由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和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指挥,他们在一场大胜中击溃了吐蕃,重新夺回了龟兹、于阗等四镇。随后,唐朝在龟兹重新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并派遣三万汉兵镇守此地。这次军事行动不仅巩固了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地位,还对吐蕃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吐蕃并没有退守高原,仍然占据着大唐的大片领土。而大唐在收复安西四镇后,就派重兵镇守,陇右地区常驻军队就有十万精兵。吐蕃则在陇右、河西等多条战线上与大唐展开拉锯战,就像一只苍蝇一样,虽不能给你造成致命的伤害,却一直在旁边嗡嗡,不断地消磨你的耐性。

狄仁杰曾上书武则天,建议放弃安西四镇,但武则天却一直与吐蕃较着劲,她想用大唐的国力慢慢拖死吐蕃,正是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式使大唐的国力消耗严重。

公元699年,吐蕃国内爆发了内乱,吐蕃的赞普器弩悉弄逼迫论钦陵自杀,终结了噶尔家族长达数十年的的专权统治。赞婆和论钦陵的儿子论弓仁投奔武周(武则天统治时期叫武周),吐蕃的实力大为削弱,最终在公元700年和702年分别被凉州都督唐休璟和茂州都督陈大慈击败。

之后,器弩悉弄开始派使臣向武周请和。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和亲,暂时带来了双方的和平,但并未结束战争的状态。

唐军变被动为主动,压制吐蕃二十年

在唐玄宗时期(712—756年),为了应对吐蕃的持续威胁,他设立了河西节度使,驻扎15万常备兵力于陇右地区。吐蕃以河西九曲为后勤基地,频繁进攻河陇地区。而唐军的应对措施非常高明,他们并没有像秦汉时期那样修筑长城、分兵把守,而是依托坚固的军镇,采取机动防御的策略,逐步扩大他们的控制区域。

经过一二十年的治理,大唐的国力逐渐恢复。从开元十七年开始,唐军变被动为主动,开始对吐蕃发起了猛烈进攻。朔方节度使李祎率军远征,夺取了吐蕃在战略上的重要据点石堡城,并在该地区分兵据守设立防线。

唐军趁热打铁继续向前推进,夺取了吐蕃的多个要地,如新城、河桥喝树敦城等地。并于天元十二年再次夺取了洪济、大漠门等城池,彻底控制了吐蕃东进的后勤基地。

至此,唐军终于占得上风,开始压制吐蕃。

两次南征损失惨重,安禄山趁此发动安史之乱

在唐玄宗执政的中期,已经成功压制住了吐蕃的大唐实力达到了顶峰,在西域地区威名远扬。

在天宝十年,大唐名将高仙芝率领三万精锐安西军穿过葱岭,与黑衣大食军进行决战。然而由于盟军的背叛,唐军遭遇惨败,几乎全军覆没,仅有少数幸存者逃回龟兹,这一战使得安西唐军的实力大幅减弱。

第二年,唐军再次出征南诏,企图占领洱海地区,却遭遇吐蕃与南诏的联合攻击,最终由鲜于通率领的唐军再次遭到失败而覆灭。两年后的天宝十三年,李宓率领十万大军再次征讨南诏,然而他孤军深入,最终全军覆没。这两次战争使得唐军损失了近二十万兵力,大大削弱了大唐的军事实力。

到了天宝十四年(755年),万事具备的安禄山正值大唐兵力空虚时发动叛乱,安史之乱由此爆发。大唐不得不从陇右地区调集大量精锐部队镇压叛乱,导致陇右地区兵力更加空虚,吐蕃因而乘机发动了对唐朝的进攻,攻破陇右诸州,先后占领了鄯、武、秦、渭等州。

两败俱伤,吐蕃走向了灭亡,而大唐也名存实亡

广德元年(763年),吐蕃联合吐谷浑和党项的二十万军队,长驱直入直逼长安,迫使唐代宗仓皇逃往陕州,吐蕃军最终占领了长安。尽管只待了十多天,就退出了长安,但是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安史之乱下的大唐摇摇欲坠。

在安史之乱之后,大唐与吐蕃的长达两百年的战争并未终结,双方在多个战线上持续展开激烈的对抗。吐蕃与大唐之间的长期对抗消耗了双方巨大的资源,最终导致吐蕃国力的衰落与灭亡。此后,长达千年的时间里,西藏高原再无出现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的强国。

公元821年,吐蕃与大唐达成第八次会盟,双方正式停战。大唐不得不承认吐蕃在西域的主导地位,然而此时的两国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再也没有那么多的国力和资源来维持长期的战争了。

公元842年,吐蕃最终灭亡,与此同时,大唐也已经名存实亡,千疮百孔了。

老达子说

正是吐蕃的存在使得唐朝始终无法像汉朝那样彻底消除外患,而且从西北和西南两个战略方向不断侵蚀唐朝的战略空间,迫使朝廷耗费大量财政和军事资源来对抗。

他们之间的冲突一直从中唐延续至晚唐,很巧的是,随着唐朝走向灭亡,吐蕃帝国也步入了分裂衰落的阶段,仿佛它的存在注定要成为大唐宿命中的对手一样。

唐与吐蕃之前的爱恨情仇,就如同战与和的宏大史诗一般~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