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本来是一个冷门话题,对于我们大众来说,很少会将芯片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现在,芯片的重要性已经被几乎所有人熟知,可以说,在当下的各行各业上,芯片已经几乎不可或缺,甚至如果芯片供应不足,还会影响行业或者企业的发展。
其中要说最具代表性的可能就是华为,华为本来具备优秀的芯片设计能力,华为的芯片研发部门是海思,海思曾经做到了全球前十的位置,也是当时国内大陆唯一一个进入全球前十的芯片企业,可见华为的芯片设计能力已经做到了领先水平。
但就是因为我们在制造方面没有跟上,导致华为的芯片迟迟无法量产,这其实也反映了我们国内大陆芯片制造企业上的不足,当然,这有历史的局限性,毕竟我们是追赶者,在芯片制造上,起码晚了十几年的时间,虽然看似十几年的时间不长,但要知道,芯片制造工艺几乎每18到24个月就会迭代一次,十几年的时间,就可以迭代差不多10代。
但现在,我们的芯片制造技术其实已经进步到了7纳米,与最先进的制造工艺已经缩短到了只有两代,能取得这样的技术突破已经难能可贵,而这主要还是因为在芯片制造设备上,老美对我们进行了科技霸权打压,但难道这样我们就没有办法了吗?
其实不然,科技的进步从来不是只有一条路可以走,美企因为起步早,所以它们选择了最好走的一条路,并且制定了这条赛道的规则,本来我们是愿意在它们制造规则的这条赛道去走的,可老美却偏偏对我们施加限制,那我们就创造另一条赛道。
就在整一个月前,被誉为“中国芯片标准”的原生Chiplet小芯片技术标准正式发布,Chiplet小芯片技术也被称之为芯粒技术,简单来说,美企制定的赛道是一颗芯片只能被一次性整体制造,而且只能用同一种工艺,同一种芯片架构。
所以美企的这套传统赛道,就非常依赖先进的制造工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集成更多的晶体管,来达到增强性能的目的。但我们的芯粒技术标准,正好反过来,我们将一颗芯片进行了拆分,拆分成很多小的芯片,这些小芯片可以采用不同的工艺和不同的架构来制造,最终在封装环节再集成到一起。
那么有什么好处呢?可以说好处非常明显,因为可以采用不同的工艺,所以成本就下降了很多,因为可以采用不同的架构,所以通过先进的架构就可以不依赖先进的制造工艺,最终再利用先进封装技术,将所有芯片集成到一起,打造出性能非常强大,成本却非常低廉的芯片。
细心的读者已经可以看到,因为我们在芯片设计上的实力已经非常强大,因此芯粒技术正好迎合了我们大陆企业的优势,而在先进封装环节,无论是先进封装技术还是先进封装光刻机,我们都做到了完全的国产化。
就在“中国芯片标准”发布整满月的这时,国产芯片就再次传来了好消息,根据中国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数据,我们在2022年进口的集成电路数量整整下降了15%,要知道在2020年时还增长了22%,在2021年也增长了17%,实际上,2022年,我们实现了近20年在集成电路进口量上的首次下降,突破了历史。
可能大家对下降15%的概念感触不深,但这15%的下降,意味着我们进口的芯片减少了几乎整整1000亿颗,而且这还是在全球都处于芯片紧缺的时期,能够实现这样的成绩,简直可以封神了。
之所以我们实现了这样的成绩,离不开我们整个半导体产业的集体努力,这种努力是整个产业链的努力,包括芯片设计工具EDA、芯片制造原材料、芯片制造技术、芯片制造设备、芯片封装技术、芯片封装设备、芯片设计技术以及芯片标准、专利、IP等。
之前央媒曾经发文就表示,要放弃一切幻想,坚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研发;而中国院士倪光南也指出,核心技术是买不来、求不来、换不来的,很显然,我们大陆企业在这一点上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近日中科院方面也表示,芯粒技术是未来几年提升芯片性能的主要技术路径,毫无疑问,我们不仅已经做好了准备,而且已经在诸多领域实现了对进口芯片的替代,而一开始,就是替代1000亿。
实际上,就在不久前,欧洲智库方面就提出,欧洲发展芯片产业,要充分借鉴中国经验。彭博社也曾经发文表示,在近一年增长最快的20家芯片企业中,19家都是中国企业。美媒更是直言,美企在芯片设计上的优势正在动摇。
因此总结来看,在芯片需求方面,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给自足,在芯片发展方面,我们也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光刻机巨头ASML方面就曾经表示:物理定律在荷兰与在中国是一样的。言下之意,他们能做到的,中国也能做到,对国产芯片,我们充满了信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