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夏3,女神合作赛,瓦伊纳和任素汐,作品《大梦》。
大家在看这段演出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种感觉——最后时刻,千万别加词,千万别破坏这个完整的圆。
是的,标题中的O,是圆的意思。我觉得这首《大梦》,歌词很朴实,但它的结构是很抓人的。从第一句词七岁的画面开始描述,然后截取人生中重要的几个节点年龄段里的细节,一点一点给我们呈现出来。而到最后,八十八岁的时候,看到一个孩子,这个圆终于画完了,起点就是终点,或者说,起点一直在等终点来重合。人生,就是这么一直循环往复。
其实歌词并不新鲜,很多作品都这样写过,里面的细节也很俗套,但这个作品最惊艳的地方,就是这个圆。这个圆传达出一种释然,但这种释然,带有一种悲凉的底色,正如每个段落的结尾,都会提问式地来一句——怎么办?
说实话,当我听到十八在那段空白之后唱完最后一句怎么办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圆刚刚画完最后一笔,可以结束了,千万别再往里加内容了。但此时,岜农突然开始唱了,开始去描述花开,鸟鸣,以及匆匆忙忙的人群。而所有这些,都在破坏这个圆的工整性,看似是补充说明,实际上完全破坏了结构上的质感。
这一点,马东发现了,所以他问十八,最后一段词是不是你写的?果然,十八回答说,这一段是岜农加的,自己的原词,就到之前的“怎么办”就结束了。然后,不善言辞的十八抓住这个机会,开始疯狂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他所说的一切,其实都在维护这首作品中的这个圆——语言是有破坏性的,解释越多,越苍白,其实问题就是答案。
十八的这些话,就好像在表达对最后几句词的抵触。其实这首作品画出来的这个圆,就已经是问题的答案了,或者说,他想说的,他想表达的,都在这个圆里,每个人都可以自行体会,完全不需要那些画蛇添足般的解释。
虽然完全不相干,但这首《大梦》突然让我想起了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摇》,一样的段落式呈现,一样的简单质朴,而正如歌词里说的,答案在风中飘,真的不用把答案具象化。
《大梦》的形式,就是它的精髓和灵魂,这个圆形的结构,就是答案本身。如果非要生硬地在结尾煞有介事地升华一番,就等于留下了一个难看的尾巴,不但破坏了圆本身,而且还显得这个作品拖拖拉拉。形象地说,《大梦》就像是一个好好的O,但岜农刻意加在后面的几句词,生生地把O改成了Q,那个尾巴拖在后面,实在不是那么回事。
我们小时候都做过语文考试里的阅读理解,后面总会有一个题,让我们总结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而这里的中心思想,是需要我们根据原文的意象,自己来归纳的,而原文不会刻意把中心思想写出来的。
《大梦》就是原文——原文里,不该有中心思想。
看的时候不知道在唱到几岁的时候就泪流满面 40年第一次听歌听到哭 大梦好的是那些平凡却又触及人心的歌词 平凡的人写平凡的歌触动平凡的大众 最后的闭环确实是结束更好 但这歌最好的还是那些歌词
确实没错,但也不需要喷,音乐有各种的发挥,也有各种可能!这首歌确实好!!!
能收获感动就行了,不在乎一点点所谓的瑕疵
确实,这歌挺好,也挺像作者说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