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上的乌鸦》,梵高最深刻的表白,天才艺术家的心灵遗书

解毒时光 2019-10-05 19:47:48

金黄色的麦田里,一声枪响,惊起群鸦,飞向巨大而又阴翳的天际,带着一种惊恐的吸力,将每一个看到这幅画的人的目光,吸入那无穷的陌生空间。

《麦田上的乌鸦》,在完成这幅作品后不久,那个天才的画家,死于意外的枪伤。那沸腾的黄色,魔幻的黑色,狂躁的蓝黑,就成了梵高对世界最深刻,也是最后的告白,更是他构筑自己心灵净土失败的遗书。

在写给弟弟的信中,梵高说到,“回到那里,我就开始工作。画笔差点从我手中掉落。我深知我想再画,也能够再画三幅大画。他们是不安天空下一片巨大的麦田,我在试图表达悲哀和极端孤独时并没有遇到困难。”

但他接着说,“我希望,你不久就能看到它……这些画将会告诉你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东西,以及我所发现的,一个人在乡下会有多么健康和有力。”

一个表达不安、悲哀和极端孤独的巨大场景,又是怎么样能成为梵高说的“健康和有力”呢?

回到《麦田上的乌鸦》,这是一幅令人无法安宁的场景,三条岔路从视觉的焦点分散开,但似乎又都无法到达那个漫长的地平线,它们似乎消失在麦田里,取而代之的是四散而飞的纯黑乌鸦。

乌鸦的背景,是一种充满了邪恶气息的天空,将整个视觉打散,空间仿佛失去了焦点,一切朝着观众扑面而来。与狂暴的笔法和细碎的局部正好相反,整个空间拥有无与伦比的幅度与简洁,就像是一个宇宙,覆盖在金黄色的麦田之上,以最大饱和度的深蓝色呈现。

在看似杂乱的笔触之下,隐藏着一种强烈控制的秩序。这种明显的对比,好似梵高在信中所说的“不安、悲哀和孤独”与“健康和有力”的矛盾冲突。此时梵高的精神,也正陷于这种冲突的斗争之下,一种几近疯狂的边缘,和对自我意识的掌控渴望。

无论大自然中的要素看起来多么安宁、有序,梵高的创作过程中都会变成不安静,充满了暴风骤雨般的激烈。而这些狂暴的情感,对他来说,似乎并不存在于已经完成的作品中,即便当他已经意识到它存在于风景之中的时候。

从梵高的书信中能看出,他关于《麦田上的乌鸦》的种种矛盾解释,并不是一种混淆。事实上,这揭示了梵高一种习以为常的创作模式。当他绘制某种激动或忧郁的题材,某种令他高度亢奋的作品时,他就会感觉到压力完全疏解了。最后,他体验到了安宁、静谧和健康。他的画成了真正的净化,在经历了情感的暴风骤雨后,最后降临的总是一种秩序和安详的感觉。

 

“我像火车头一样奔向我的画。”他这样写道,当他感到疾病正向他袭来的时候,他说他的艺术是“我的疾病的避雷针”。就像被生活惹得烦躁的人,寄希望大吵一架来发泄胸中积郁一样,梵高只不过找到了一种他熟悉且擅长的方式,让绘画成为他情绪的出口。一种强迫症般的描摹,加上疯狂的情绪弥散,在绘画最终完成的那一刻,梵高获得了如向上帝祷告后的宁静,一切归于正常。

所以这也就能解释了,虽然《麦田上的乌鸦》令人心生恐怖,但它依旧有一些那种看起来童话般的《星夜》的情致。在深沉的剧烈动荡的天空中,暴风骤雨般的笔法以及地平线上空的绿色的圆斑,就像星夜中生机勃勃的星云。

梵高是一个天生的绘画者,他并不是在追求某种技法,某种创新,而是通过作品抑制他那无法控制的思绪,让自己狂躁的生命力,蔓延到画中。在对抗着某种自己人生中最大的敌人时——显然这个敌人并不是贫困和苦难等——他只有拿起画笔,这个唯一的武器,他真正的苦难源自于他那不受控制的大脑和一息尚存的理智。

梵高的作品比人类历史上其他艺术家的绘画都能够激发人们对于一个抽象概念的反应——生命力,无论是静谧的星空,还是绚烂的向日葵,抑或是阴郁的乌鸦,梵高作品中那种人内心当中的斗争,以一种非语言的方式,最直观的呈现在所有观众面前。

可以说,绘画净化着梵高的心灵,也在同时耗散着他的生命力。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分走了一些他那无法掌控的生命力中的一部分。但在某一个方面来看,梵高也是幸运的,他找到了一个适合他自己的表达方式,在理性、逻辑的语言之外,他开辟了一个新的生命战场。

在那里他无需争论,也不用思索,笔触所达的地方,就是他的诉说,他的宣泄。他的生命的故事,也许在传记中,但他内心的声音,都寄存于作品里,至今仍回响在我们的耳边。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