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社会,商人的地位非常低。“士农工商”,商人排在最后一位。古人虽然愿意过好日子,但是,他们不愿意被别人称作商人。但不管在什么年代,经济都是一个国家的命脉,而商人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吕不韦、范蠡都是商人,但他们从不以“商人”称。沈万三靠外贸发了财,最终却被朱元璋抄家发配云南,不敢有怨言。
那么,古代的商人,地位为什么这么低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古人认为,商人的存在,动摇了整个社会的根基。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绝大多数人参与农业生产,才能基本满足温饱。如果遇到自然灾害,或者是动乱战乱,基本上就是饿殍遍地。而商人并不从事农业生产,他只是倒买倒卖。而且这种倒买倒卖,还很容易产生很大的收益,很多人自觉不自觉的都会跟着学。如果学的人多了,农业生产势必会大受影响。所以古代社会历来都重农抑商,严厉打击商人,严厉打击他们的买卖行为。
第二,商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古代社会的道德准则是什么?是仁义礼智信。而商人的经商行为,贱买贵卖,其基础本身就是一种欺骗。现在的商业行为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诚信。但是要完全诚信,你就赚不了钱,这个本身就是一条悖论。古代社会是绝不允许欺骗的,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在打仗中。本来打仗也是要求诚信的,但是后来兵家们说,兵不厌诈。这是什么意思?就说其他行业都厌诈,但是打仗是不厌诈的。当然了,战争本身就是一种非正常情况,是一种通过暴力来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其他方面就没有这种特例,商人却偏偏出现了这种特例,所以商人是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
第三,古人的人格要求是拒绝商人的。孔子说,君子固穷。就是说拒绝谈钱,拒绝为增加钱财而奋斗。因为,增加钱这件事儿,与修身这件事儿,完全是两个概念。颜回穷得家徒四壁,经常饿得前胸贴后背,但是他却不遗余力地赞美颜回。子贡很会做生意,发了大财,而且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还经常帮助孔子摆脱困境,但是他对子贡却不怎么看得上。这种君子固穷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也在整个古代社会树立起了一种高标人格。所以对于商人,就特瞧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