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军区于1944年初由冀鲁边和清河军区合并而成,是隶属于山东军区(后与华中军区合并为华东军区)的二级军区,首任司令员、政委分别由原清河军区司令员杨国夫、原清河军区政委景晓村担任。
抗战胜利后不久,渤海军区主力部队分别在司令员杨国夫、副政委刘其人的带领下挺进东北,军区司令员由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袁也烈接任,而原政治部主任周贯五则担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后先后有廖容标(1946年6月任职)、宋时轮(1946年9月任职)、曾生(1947年4月任职)担任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授衔,原渤海军区司令员袁也烈授少将,政委景晓村时任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局局长而未参加授衔,副司令员廖容标授中将、宋时轮授上将、曾生授少将,副政委周贯五授中将。作为司令员的袁也烈为何仅授少将呢?
袁也烈实际是位老革命,黄埔军校成立后不久便出任了政治部秘书股干事,进入黄埔军校任职后不久,便被同在黄埔军校政治部担任秘书兼政治教官的聂荣臻元帅介绍入党。
1925年11月叶挺独立团在广东肇庆成立,为加强领导,上级从黄埔军校抽调了部分人员到独立团任职,袁也烈便是其中之一,被任命为叶挺独立团第6连连长。
至南昌起义时袁也烈已升任营长,当时在起义部队担任营长的还有陈赓大将,而林彪元帅此时仅担任连长,粟裕大将此时更是仅在起义部队总指挥部担任警卫班长。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失利后,袁也烈回到老家湖南武冈从事革命活动,后又参加了著名的龙州起义,并担任红8军第1纵队参谋长兼第1营营长,在红8军与红7军胜利会师后,升任团长。
1931年在一次战斗中袁也烈不幸身负重伤,不久便被上级安排到上海养伤,也正是在上海养伤期间,袁也烈不幸被捕,在监狱中,袁也烈宁死不屈,即便受尽酷刑,也没有向敌人透露任何情报以及吐露自己的真实身份,无计可施的敌人在关押其四年后,最终放了他。
出狱后的袁也烈积极寻找组织,最终在周小舟的介绍下恢复了工作,在这之后袁也烈主要从事部队教育工作,先后担任八路军第一纵队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训练部长。
直到1942年才被调往一线,担任了清河军区参谋长,之后长期在一线担任指挥员,至建国前夕已升任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建国后不久袁也烈又被调入海军系统工作,先后担任华东军区海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政委,东海舰队首任政委,海军副参谋长。
1952年时任华东海军司令员的袁也烈被评定为准兵团级,按照1955年授衔情况来看,准兵团级的基准军衔是中将,换句话说袁也烈至少是符合授予中将条件。
但由于红军时期他在上海那段被捕经历在大授衔前一直未调查清楚,其级别也在1955年2月被调整为了正军级,既然级别都往下调了一级,自然也就不可能被授中将,最终也就被授予少将军衔,不过袁也烈将军高风亮节,对此并不抱怨,并表示想想那些牺牲的战友,自己能被授予少将已经是莫大的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