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魏积安,大家都会想到春晚舞台上那个憨厚朴实的“伙计”。
然而,褪去舞台上的光环,他的人生远比我们看到的更加丰富多彩。
但为何在爆火之后他选择“销声匿迹”了呢?
怀揣梦想的乡村少年
1956年,魏积安降生于山东龙口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家七口的生活主要依靠几亩薄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魏积安于家中为最幼者,深得父母兄姐的宠溺。其自幼即颇懂事理,未尝恃宠而骄。
除勤奋学习之外,他亦常常协助父母操持农活,以减轻家庭之负担。
小小年纪,便展现出山东汉子特有的吃苦耐劳和责任感,魏积安小时候的娱乐活动不多,但他对文艺表演特别感兴趣。
村里打鼓场上的戏曲表演、收音机里传出的山东快书,都深深地吸引着他,他喜欢模仿戏曲人物,也喜欢跟着节奏扭秧歌,在学校的文艺活动中总是最活跃的一个。
他每次登台表演都自信十足,从未有过紧张之感,他与生俱来的表演才华,为其日后踏入演艺圈奠定了根基。
1976年,对于魏积安来说是人生的转折点。
这一年,新疆军区话剧团奔赴烟台招募演员,当时,魏积安正在烟台艺校读书,对表演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知道这个消息后,心里既激动又有点儿紧张,家人看出了他的顾虑,鼓励他大胆试试,在他们的支持下,魏积安鼓起勇气报了名。
在千余名学生的激烈角逐中,魏积安脱颖而出,最终成为烟台地区唯一被录取的学生。
带着家人的期盼和不舍,他踏上了前往新疆的火车,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来到新疆军区话剧团后,魏积安并没有立即成为舞台上的主角。
因为浓重的胶东口音,他只能从一些小角色开始演起。
他没有被这点困难打倒,反而更努力地学普通话,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他深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在新疆的十年,是魏积安演艺生涯的起步阶段,也是他不断磨砺和成长的时期。
他总是积极参与各种演出,认真研究每一个角色,哪怕是配角,他也努力演到最好,他总是虚心请教老演员,不断进步自己的演技。
凭借着对表演的热爱和不懈努力,魏积安逐渐在话剧团崭露头角,成为团里的骨干力量。
1978年,21岁的他荣获全军“表演一等奖”。1983年,他再度斩获中国戏剧界的至高荣誉——“梅花奖”。
这些荣誉是对魏积安表演实力的肯定,也为他日后在演艺圈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1年,魏积安随团队奔赴北京,参与全军文艺汇演。就在此地,他与生命中至关重要的女子董贞琼邂逅。
董贞琼是北京总政歌舞团的舞蹈演员,她的气质优雅,舞技精湛,让魏积安非常着迷。
二人一见如故,旋即坠入爱河。怎奈文艺汇演告终后,魏积安需返新疆,于是二人不得不直面分离。
为了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魏积安更加努力地工作,希望能够调到北京。
虽然距离北京还有一段距离,但他与董贞琼的爱情并没有因此而减淡。
他抓住这个机会,在北京安顿下来,并与董贞琼步入婚姻的殿堂。
次年,他们的儿子魏川呱呱坠地,至此,一家三口终得团圆。当时,在北京总政话剧团,魏积安的演艺事业迈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他不仅在话剧领域继续深耕,还积极拓展自己的演艺道路,开始涉足小品和影视剧表演。
他对每个角色都很认真,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都全力以赴,力求把角色演得生动逼真,1991年,魏积安首次登上春晚舞台,与黄宏合作表演小品《乡音》。
小品中,他饰演一个朴实憨厚的山东老乡,一句“伙计”更是成为了当年的流行语,让他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
《擦皮鞋》《柳暗花明》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小品。
虽然在小品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魏积安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对话剧的热爱。
他认为,小品是通俗的艺术形式,而话剧更注重艺术的表达和思想的深度。
他始终坚持在话剧舞台上表演,并不断尝试新的角色和题材,努力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除了小品和话剧,魏积安还在影视剧领域有所尝试。
他出演了《那么多娇》和《炊事班的故事》等多部电视剧,还在电影《天边有一簇圣火》中表现出色,获得了金鸡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实力证明,他不仅仅是一个“小品演员”,而是一个全面的、多才多艺的艺术家。
信息来源:
著名演员魏积安成为“西霞口荣誉村民”.威海新闻网 [引用日期2014-12-13]
小品演员魏积安一改喜剧面孔 新剧扮演毛泽东.腾讯娱乐 [引用日期201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