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刘禹锡在《詶乐天咏老见示》中感慨:“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世上有谁会不考虑老了以后的生活呢:
老了以后,孩子孝不孝顺、会不会给自己养老?
积攒的养老钱是不是够用,需不需要出去赚钱?
然而,无数新闻警示:
人老了,最悲哀的不是没有养老钱,也不是子女不孝顺,而是他们总盯着你的口袋,开口闭口要钱。
01:你怎么这么没用?
《欢乐颂》中,樊胜英就是一个趴在父母身上吸血的人。
要买房了,自己没有存款,就催着父母出钱。
父母拿不出钱,就质问对方为什么这么没用,表现得不屑一顾。
即便如此,樊家父母也没有放弃,找到女儿樊胜美让她帮忙出首付、还贷、给生活费。
仿佛能帮儿子解决问题,就能展示自己“有用”。
殊不知,这样的行为恰恰落入了樊胜英的圈套。
作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无非是把自己身上的重坦推了出去。
推到父母头上,自己就不用辛苦;推到妹妹身上,更无所顾忌。
“你怎么这么没用”这句话,更像是一场子女对父母的精神控制。
有价值的人可以留存,没有价值的人直接丢弃。
明明指望老了以后能靠孩子养老,最后才发现,孩子根本靠不住。
不仅自己的生活没有变好,反而还多了子女的一层负担。
02:帮我支援一点吧
俗话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为了让孩子过上好日子,父母殚精竭虑:
吃营养品补充,养成健康活泼的身体;
送去最好的学校,用知识实现人生翻盘;
咬牙买房买车,满足结婚生子的要求。
然而,日复一日地打拼和积累,有时候却会成为子女眼中的“提款机”。
日本高官之子熊泽英一郎,中学毕业后就不再出门社交,依靠母亲送饭、父亲给钱的模式继续生活。
可父母的供养非但没能让他觉得舒心,反而变本加厉。
当他在外遭到嫌弃不能继续租房时,只能返回家中。
一旦父母给钱不及时,或是饭菜不合口,就大打出手。
仿佛站在父母身边吸血是理所应当。
无底线地纵容,最终让熊泽家走向悲剧,妹妹自绝,母亲抑郁,父亲忍无可忍手刃了亲生儿子。
而这一场悲剧,并非仅仅是儿子的不识抬举,更多来源于教育缺失。
03:最怕的不是孩子没长大,而是孩子没断奶
宋代袁采认为,“教子当在幼。”
正如婴孩在1-2周岁的时候断奶,才能接受反更加丰盛的营养。
小时候的教育,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
孔融四岁时,就懂得谦虚礼让,把梨让出去给更辛苦的哥哥吃。
这并非是他天生就懂,而是家长教育的成果。
当家长放下溺爱的心思,让孩子接触更庞大的世界,孩子才能在形形色色的选择中,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坚持的那一条路。
反之,当家长始终大包大揽,不给孩子任何锻炼的机会。
那当真正的危机来临,孩子也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少年神童魏永康,13岁考上大学,17岁考取中科院硕博连读,前途无量。
可生活中,他的一切都被父母包揽,结果导致他生活无法自理,知识结构不适应,最终在20岁时被学校劝退。
真正可怕的从来不是孩子长不大,而是父母不放手,一直给孩子喂奶。
喂得太多,孩子也产生错觉,以为可以一辈子赖在父母身边。
苦了父母,也害了孩子。
04:结语
哲学家歌德说,“让各人走自己的路吧,每个人都会当心自己的。”
父母若真的想要子女养老,首先要教会子女独立生活。
唯有子女能独当一面时,才有余力反哺父母。
一句话就能概括的事“利欲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