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弥漫的加沙地带再次成为全球焦点。以色列军队对加沙发动的新一轮大规模空袭,已造成超过50名平民丧生,医院、难民营和居民区沦为废墟,国际社会对局势失控的担忧达到沸点。这场被以军称作“定点清除”的军事行动,正将巴以冲突推向更危险的临界点,更牵动着中东格局的剧烈震荡。
以色列军方宣称此次行动针对哈马斯军事设施,但现场画面显示,轰炸范围覆盖加沙城多个核心区域。联合国驻当地机构报告称,至少三所医疗机构遭袭,电力与供水系统陷入瘫痪,数十万民众面临生存危机。国际红十字会警告,加沙人道主义通道的阻断正在制造“灾难级后果”。
尽管以方反复强调打击的“精确性”,但卫星影像显示,居民楼、市集和宗教场所的损毁比例远超军事目标。巴勒斯坦卫生部门证实,死者中包括12名儿童和8名妇女,这种“无差别攻击”模式引发阿拉伯世界强烈愤慨。埃及总统塞西公开谴责“集体惩罚不可接受”,土耳其更直接将行动定性为“战争罪行”。
在爆炸声不断的背景下,多方外交斡旋正在紧锣密鼓展开。卡塔尔、埃及与美国组成的三角调解机制试图促成临时停火,哈马斯方面提出“人质换休战”方案,要求以方暂停空袭并解除物资封锁。以色列则坚持要求武装组织全面解除战斗力,谈判陷入僵局。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此轮冲突中展现的双重标准引发争议。白宫虽表态支持人道主义暂停,却同步推进对以10亿美元军售计划。这种“口头劝和、实际拱火”的做法,不仅令阿拉伯国家集体寒心,更刺激地区反美情绪升温。德黑兰已公开承诺加大对巴勒斯坦抵抗力量的支持,也门胡塞武装则宣布对红海航线实施封锁,美以军舰进入高度戒备状态。
冲突外溢效应正在显现:黎巴嫩真主党向以色列北部发射火箭弹,叙利亚境内亲伊朗民兵组织袭击戈兰高地目标,约旦河西岸爆发十年来最激烈巷战。以色列国防军已向北部边境增派两个作战师,总理内塔尼亚胡宣称“准备多线作战”。军事分析家警告,当前局势与2006年黎以战争前夕高度相似。
国际社会的分裂加剧危机解决难度。欧盟内部对武器禁运提案争吵不休,金砖国家紧急磋商机制尚未形成合力,联合国安理会再度因大国否决权陷入瘫痪。俄罗斯趁机扩大在中东影响力,提议召开多边安全峰会;中国则连续三日敦促“立即停火”,但斡旋空间受制于复杂的地缘格局。
在贾巴利亚难民营,45岁的艾哈迈德抱着女儿遗体痛哭:“我们连哭泣的时间都没有,又要寻找下一个藏身地。”这位三度经历家园被毁的父亲,此刻最需要的不是国际社会的声援,而是能遮风避雨的水泥掩体。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的仓库里,面粉储备仅够维持三天。
这场21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领土争端,正在用最血腥的方式证明:军事优势换不来持久安全,武力镇压种不下和平种子。当加沙的夜空被导弹尾焰染成血色,全球都在等待某个国家能真正按下暂停键——但截至目前,只有废墟中的母亲们,仍在用身体为孩子们构筑最后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