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时期,名门望族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的原因

寒雨山 2022-05-23 18:36:38

科举制度,始于隋而盛于唐。千百年来,作为一种官吏选拔制度,它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学、教育等方面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唐代的科举制度是在魏晋以来所施行的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它打破了下品无士族的门第观念而采取了择优录取的考试办法,为人才选拔提供了一种新的办法。

首先,它把选拔人才的权力由地方集中到了中央,由此以来,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也满足了庶族地主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扩大了其统治的阶级墓础。其次,它改变了以那种以推荐为主,考试为辅,重家族门第的取士办法,并相继建立了一套标准化的考试制度,使考试更加客观化和标准化,能够更好地把优秀的人,吸纳到政权机构中来。

再次,科举考试将读书考试与入仕做官紧密的结合在起来,进而使人刁一培养与官吏选拔结合起来,造就了中华民族重视教育、刻苦学习的优良传统。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科举取士制度的施行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中唐时期的政局

在分析这一时期科举制与名门望族的关系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这一时期朝中的政局是如何变化的。对于中古时期社会的变动,早在1954年《历史研究》第1期,陈寅悟先生在其《一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一文中说,永徽六年(655)十月诏立武昭仪为皇后,从陈寅烙先生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登台给整个中古时期的政局带来了撼动,也可以看作是整个唐朝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现在我们就来看下武则天当政期间,整个唐朝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武则天当政的首要任务便是稳定自己的统治,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打破关陇士族控制政治的局面,录用庶族地主参加政权。我们知道唐前期当权集团主要是关陇集团。唐太宗“秦府十八学士”中出自关陇或其家世与关陇文化有较深关系的人物有杜如晦、李玄通、于志宁、苏世长、薛元敬、薛收、颜相时一、苏歇等,唐太宗所任命的二十二位宰相之中,握有重权的长孙无忌、杜淹、杜如晦、李靖、侯君集、杨师道等六位均来自关中,并且是西魏北周杨隋之勋贵或大臣的后裔。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唐朝前期关陇集团的势力是非常强大的。武则天与关陇集团的矛盾由来已久,因此在她夺取政权的过程中首要任务便是瓦解他们的势力,培植自己的势力集团。关陇集团的代表人物在这一时期主要有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尤其是长孙无忌更是权倾一时,他是三朝元老、顾命大臣同时又是国舅。

因此武则天当政之后首要人物便是铲除长孙无忌,出于这种考虑,长孙无忌的同盟褚遂良、韩暖、来济先行被贬出朝廷;与此同时,长孙无忌的亲戚也难逃噩运。他的表弟太常卿高履行首先被贬出京,出任益州刺史。而显庆四年四月出现的一件洛阳人李奉节向唐高宗密奏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结交权贵、共结朋党的案件,成了武则天对付宰相长孙无忌冠冕堂皇的理由,终于武则天把长孙无忌等一干人一网打尽,这样关陇集团的势力便逐渐丧失了生命,遭受了致命的打一击,而武则天的权力则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唐高宗死后,武则天临朝听政,徐敬业等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后来唐的宗室李贞等也在河南、山东等地起兵。

在打击关陇士族的同时武则天还积极培植自己的势力重用庶族士人。其一,在她为皇后时,考究其是否属于士族,这就提高了出身低微的庶族官吏的政治、社会地位。其二,武则天进一步推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录用人才。其中大量的人才出身于庶族。如她的名相狄仁杰和张柬之,后来开元时期的名相姚崇和宋憬等都是她重用或选拔的。

在武则天的努力之下,关陇集团的势力几乎销声匿迹,唐朝的政局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局面。武则天的改革进一步打击了原有士族的地位,大量庶族地主的涌现更使旧的世家大族感到了危机。尤其是武则天下令修改的《姓氏录》,完全以官品高下为准,这样就使的士人更加注重官品,很多庶族和寒士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之后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地位,门第已不是影响人们地位的最重要的因素。

面对这种情况,世家大族为了保持自己的政治地位,就必须放下门第观念,加入到科举考试的洪流之中。因此这一时期的世家大族开始改变以往对科举考试的态度,积极参加科举考试。

除了以上政治上的原因外,我们还可以从经济上来考虑。从汉朝以来就形成的世家大族都是集经济、政治、文化一体的。正是有了政治和经济上的优越性,使得这些大族的成员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治学方面,形成了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大族。

同时又因为九品中正制,使得这些大族不用经过努力,只要依靠门第就可以获得高官厚禄。但是经过战乱和唐朝初期对这些大族的打击和抑制和科举制兴起之后庶族地主的崛起,世家大族的景况便发生了变化。有些大族成员陷入了窘困的境地。如清河崔氏崔从在未入仕之前,从这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有些士族成员的生活陷入了贫困,因此我们可以说家庭生活的贫困也是促使世家大族成员放下门第观念参加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唐时期科举考试制度的变化

下面我们再来看下这一时期科举考试制度方面又发生了那些变化。首先便是进士科。高宗时,对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坐了一次调整,若事义有滞、词句不伦者为不。其经、策全通为甲,策通四、贴通六以上为乙;已下为不第’,此外在科进士科考试中更加崇重文词。上元元年刘晓曾在奏疏中说:“国家以礼部为考秀之门,考文章于甲乙,故天下响应,驱驰于刁一艺,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科举考试中对文词的崇重。其次在这一时期,进士科招生的地域范围扩大了。唐初尤其是太宗时期,科举生员主要来自关陇一带,充其量波及山东。

江左一带除少数官僚子弟外,参加科举考试的很少。这与太宗时期关陇集团的统治地位是一致的。显庆元年(666年)高宗皇帝下诏:“宜令河南、河北、江淮以南州县,或纬俗之英,声驰管、乐;或济时之士,价轶萧、张,学可帝师,材堪栋辅者,必当任之不次。”这是唐代选举诏令中首次言及江淮以南一带。

或孝梯通神,遐迩惟敬;或德行光裕,邦邑崇仰;或学统九流,垂帷舰奥;或文高六艺,下笔成章;或备晓八音,这一时期,科举选人地域的扩大,不仅有利于打破唐初的那种以关陇统治集团为核心的统治格局,选拔更多的人刁‘充实于国家的政权机构之中,而且使其统治的地域基础更加扩大。

山东原为北齐的统治领域,江左原为南朝的统治地域,此二地在当时就文化的发展而言远较关陇地区发达,武皇后对这两个地区的特别关照,不仅有利于以后唐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于她以后再政治上的崛起意义重大。

为了笼络人才,武则天还首创殿试,这样被录取的便是天子门生,进一步拉近了皇帝与官员之间的关系。此外武则天还创了武举,创立武举是武则天的历史功绩之一,创立武举是武则天革新政治的需要。创立武举可以使习武之人,特别是那些虽不善文但是却娴于骑射的普通地主阶级子弟得以凭借武艺进入统治集团,封建统治基础。

同时通过武举选拔大量人员充实到军队中去,对于武则天掌握军权,巩固武氏大周天下也是非常有利的。明经科的考试这一时期也有了一些变化,唐高宗上元二年诏令将《老子》(策二条)列为考试内容;仪凤三年又规定《道德经》、《孝经》并为上经,贡举皆须兼习。武则天又于长寿二年下令停试《老子》,该试由她自己亲自撰写的《臣轨》两篇。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唐时期名门望族开始在科举考试中崛起是有着多方而的原因的,与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化有着深刻的联系。

当然这一时期人们也开始注重进士科的考试,唐代社会也逐渐开始形成一种以文入仕、追求文学修养的家风,但是唐代不少门阀士族仍然保持着魏晋以来重视经学修养的文化传统。如荣阳郑氏,关于经学的问题,所以,唐代不少门阀士族不仅非常重视经学,甚至将“经明经不得举”列为“家法”,由此来强调习经的重要性。因而,除文学以外,经学仍然是门阀士族文化追求的重要方向。经学作为一种基本的应仕文化和道德教育的载体,依然受到唐代家庭教育的重视。如荣阳郑氏的郑敬。郑敬,字子和,“英姿卓荤,幼而颖拔,生六年而就学,十岁能属文,时常侍(其父)以重德硕学为当时所师仰,第一流者毕至其门,每研绩经术,商榷今古,无不至于夜分。公潜伏轩之下以听之,不知雪霜寒暑之至也。甫成童,其经术之奥旨,圣达之微言,今古之成败,制度之沿革,已历历如示诸斯矣。”在许多士族仍然重视经学的传统下,明经科录取的人数还是非常具有优势的。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