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昨晚圆满闭幕,中国取得9金的历史最佳成绩,而取得首金的正是中国短道速滑队。要知道,中国冬奥会的首金也恰恰出自这支强劲的队伍。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杨扬夺得冬奥会女子短道速滑500米比赛金牌,为中国摘得首枚冬奥会金牌,一句话总结:你可以永远相信中国短道速滑队!如今,冬奥会在“送别”的旋律与“折柳”的惜别中闭幕了,但关于冬奥,关于中国短道速滑的故事还在继续上演!即将在2月25日上映的电影《我心飞扬》,通过大银幕的沉浸式体验,真人事迹改编,似乎成为了冬奥结束后电影人为我们送上的彩蛋。
从一到九易,从零到一难,影片的焦点便放在了中国女子短道速滑夺得首枚金牌的故事背景。从近代史来看,中国并非体育强国,历史的重任、全民的期待、家庭的牵绊这三座大山压在了故事的主人公杨帆身上。影片风格上,导演王放放并没有选择过于商业化的叙事手法,而是将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杂糅,将更快更强的竞赛与最暖最柔的情感产生了碰撞,在娓娓道来的节奏中,将一个关于冬奥首金的传奇故事徐徐展开。
《我心飞扬》片名取得极好,不仅扣合了女主杨帆的名,亦暗合了影片原型人物杨扬,同样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打开心门方才扬帆起航!这个心门包含多个方面,影片的开始便是由夏雨饰演的教练秦杉,为中国的短道速滑打开了一扇变革之门。在通过改革接棒前任后,他通过一对一的一场比赛淘汰制,优选出了杨帆,也正是如此为这对师徒之间埋下了矛盾的伏笔……通篇来看,整个故事的情绪点都是围绕着两个字来展开——“热”与“冷”。
首先围绕“冷”这个维度来说,什么是冷的?比赛的冰面,比赛的规则,比赛的对手,这些都是“冰冷”的存在,这种“冷”一直贯穿杨帆的成长之路。从开始“冰冷”的比赛淘汰队友,到后来因“冰冷”的训练理念与教练冲突远走国外,再到回国后选择“冰冷”的比赛而没有去看父亲最后一眼……然而,这种冷又是逐渐被杨帆心中的暖与热消解与融化,正如杨帆每次赛前,都会将手沾一下赛场冰面,然后轻抹双颊一样,用体热来消解冰寒的同时,也能用这种寒使自己更为清醒,导演和编剧用心了。
再来说“热”的维度,这里的热可分解为两个层面。首先是杨帆对这项运动的热爱,正是源于这份热爱,让这位黑龙江农村走出来的女孩站在了世界级赛场,哪怕最后血洒冰场也要拼到最后,热爱是她的源动力,这点和谷爱凌很像!其次是对教练的敬爱,两人的师徒情贯穿始终,导演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来阐述两人亦师亦友的关系,其中有两幕最为动人也相为呼应。一是当杨帆赛前知晓父亲生命垂危时,在秦杉的挽留与妹妹的哭愤中她选择了比赛。第二次是她国外学成归来,秦杉教练自知理念落后决定辞职,这一刻反而是杨帆挽留住了他。
在这里,导演运用了一段巧妙的蒙太奇,镜头对秦杉手中水壶底部的滴水做了升格特写表现,寓意两人冰一般的矛盾实现了融解,也使两个人物的内心实现了镜像激励,互为成长。
一部优秀的电影就是要让你哭,让你笑,让你意想不到!这部《我心飞扬》做到了。最终的比赛结果,如果你查阅资料肯定是心里有数的,但比赛的过程却是充满了无限可能与创作空间,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其中最戳心的一场戏是,杨帆在预赛冲刺时小腿受伤飙血,必须缝合才能比赛,面对这种情况秦杉选择让她弃赛,不过最终他又被杨帆的精神打动改变了主意,此时杨帆小腿已裹上厚厚的绷带。秦杉一句忍着点,硬是将这大了几圈的脚塞进了冰鞋……看着咬着毛巾表情痛苦的杨帆,看着秦杉心疼又矛盾的状态,这种为了国家荣誉,为了热爱与梦想的拼搏精神怎让人不泪目?就像冬奥赛场上身上打了两块钢板与22颗钢钉的贾宗洋的坚持一样,怎让人不被折服?我想说,这才是真正的钢铁侠,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最后,让我们向所有的老一辈,新一辈的冬奥健儿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