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家》黄玲用平静地语气诉说公婆对小家庭的压榨、自己遭遇的不公、丈夫的愚孝以及她要保护两个孩子的决心这段戏,委实让人拍案叫绝。
全程没有歇斯底里,没有委屈痛哭,甚至没有一句高声话。
只有冷静的娓娓道来,却将角色曾经的隐忍与艰难,当下失望心寒展现地淋漓尽致,观众能共情她曾经的苦,更能共情她当下的破釜沉舟。
一边是愚孝的丈夫,另一边是被公婆纳入愚孝候选池的孩子,让黄玲这个公认温和好脾气的妻子、母亲变成了坚硬的城墙,死死捍卫着脚下的一亩三分地。
她想要的,远的是儿女不要成为丈夫,一辈子都背上要为老庄家牺牲的枷锁;近的是儿子图南能顺利高考,在儿子考试之前拒绝收留弟弟妹妹的孩子。
作为观众,大部分人都会举双手选择黄玲的做法,像她一样苦伴侣愚孝的人实在太多了,甚至,多数观众都希望黄玲能彻底从这个烂摊子里抽身出来。
但有个点非常耐人寻味,无论剧里剧外,黄玲的行为,其实都是存在受争议的。
剧外一遍支持的声音中,仍旧会有人觉得黄玲太“冷血”。
质疑黄玲的人普遍都鹏飞母子实在太可怜了,他们跟黄玲一样本身也是善良的人,如果不是实在无路可走,他们不会向黄玲开这个口,苦难让人不得不变得自私。
而剧里的角色,除了女儿筱婷与好友宋莹夫妻,也几乎都站在了黄玲的对立面。
公婆丈夫怨恨她,一顶顶恶毒的帽子扣在她身上。
儿子图南不理解她,即使黄玲是为图南争取利益,他也忍不住觉得母亲绝情,在母亲口中的“亏”于他而言,根本比不上对表弟鹏飞的感情。
鹏飞与母亲庄桦林,虽然没有直接明说,也是对黄玲失望的,在他们的视角,舅妈不愿意收留自己让母亲痛苦/嫂子毁掉了她为孩子找到的唯一一条路。
甚至林武峰在开解图南时,也说其他人都可以怨黄玲,唯独图南和筱玲不可以,而不是告诉他黄玲没有错,没有人应该因为她的拒绝而怨她。
这相当于默认黄玲所为,是应该被她拒绝的人怨的,或者说,大家阻止不了她被怨恨。
但,细捋这件事,你会发现,人们往往会更容易恨对自己释放过善意的人,真正对自己充满恶意或漠视的人,反而能从混乱的局面中隐身。
桦林母子的艰难,一半是环境造就,另一半是原生家庭造成。
后者的直接责任人是庄家老夫妻,是他们为了把小儿子留在身边强迫女儿下乡,既得利益者则是弟弟庄赶美,是他顶替了姐姐的工作,姐弟俩互换了人生。
按照正常逻辑,责任人与既得利益者,才是真正应该为桦林母子负责的人,也是真正应该对她处境抱有愧疚,应该搭把手支援她的人。
然而,桦林母子一开始便将他们排除在外,奔着让黄玲收留鹏飞想法回到苏州。
因为庄老夫妻与庄弟一家,对她只有自私压榨,黄玲给了善意。
鹏飞第一次回苏州过暑期,便是庄桦林的一个试探。她在试探自己娘家谁可能会对他们抱有善意,结论是亲生父母与和自己互换人生的弟弟都冷漠以对。
唯有和她无血缘关系的大嫂向鹏飞释放了善意,而她又深知自己大哥是为家族奉献型的长兄人格,只要能抓住大哥的奉献和大嫂的善意,鹏飞就可以顺利回苏州。
剧里有一个细节。
桦林从头到尾几乎都没有和弟弟赶美商量收留鹏飞,虽然口头上要求过父母却并没有在鹏飞留在老俩口面前下过什么功夫,即使他们并没有当恶人把话说死。
而面对撕破脸的黄玲,桦林却一度试图让她改变决定。
侄女筱敏因为维护母亲被打时,桦林心疼的同时第一时间也是安抚筱敏暗示她不要将此事告诉母亲,而不是为倒女讨一个公道。
鹏飞也存在“舅妈不愿意收留自己”的意识,而不是小舅舅和外公外婆不愿意收留自己,在这个冲突里,只有对桦林母子释放过善意的黄玲被“恨”了。
看到这里,七话忍不住去想一个现实问题,如果黄玲一开始就拒绝鹏飞在自己家过暑期,甚至拒绝对他释放善意,是不是这对母子就不会那么怨她?
答案不一定绝对,但黄玲面临的责骂,一定不会比现在多。
这是一个很有点现实,又有点残忍的问题。
在这次的冲突里,给黄玲带来麻烦的桦林母子都不是坏人,甚至他们是庄家难得善良又懂得感恩的人。但,人性是自私的,善良是需要条件的。
当自己拥有余力时,大部分人都会希望能帮助他人。
可当自己并没有余力甚至资源紧迫时,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就像庄、李两家都选择忽略姗姗被迫上中专一样,不是不想帮她,而是帮不了她。
一旦他们释放了信号,姗姗父母便可能会把供姗姗上大学这个责任交给他们,而这份责任,又是他们承担不起的。
某种意义上来说,桦林就是被黄玲一家释放了善意信号的姗姗父亲。
当她意识到只有大哥会愿意帮自己,只有黄玲这个大嫂可能会同情她的处境时,即使知道会影响图南高考,会给黄玲一家带来麻烦,她还是把鹏飞带来了。
愧疚吗?没打任何招呼便上门之前,她肯定是愧疚的。
但对亲人的愧疚与孩子的未来相比,又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而当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拒绝向自己伸出援手时,失望与痛恨也会更加汹涌。
这是很讽刺的现象。
释放善意的人更容易被当成救赎者,一旦没有成为救赎者,就会成为他们的失望,反而庄家弟弟那种一味自私的人,看起来很冷血可恶,却经常能独善其身。
影视剧里编剧可以给善良的人更圆满的结局,从黄玲与桦林母子的品性便能看出他们未来一定和和解,甚至拥有更好、更健康的感情羁绊。
但现实生活中,如何把握住释放善意却不会让自己陷入成为他们“救命稻草”的救赎责任中,就是我们的人生课题了,或许它会是一个无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