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极其平淡的电影,平淡到没有我们臆想中带着些许波澜,也没有紧张而扣人心弦的宏观叙事画面。
它所呈现的内容,与我们现实生活基本无异,然而之所以这部电影能够感动成千上万的观众,它的成功所在,也要归功于它本身的平淡。
并不一定要像《复仇者联盟》那般的末世英雄,才能够给人劫后余生的感动,对于现实而言,生活没有那么多的惊心动魄,大多数时候都是趋于平淡。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平淡之中,不经意间所流露的真善美,才真正能够打动人心。
《放牛班的春天》即是 如此,它所揭露的是人性之中卑劣与救赎,是一场对真善美的叛离到本善的一种回应与呼唤。
平淡如此,感动如此。
影片是以回忆录的方式进行叙事的,此时已经功成名就的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昂克(狄迪尔·弗拉蒙 饰)在回到法国故里参加母亲的葬礼时,收到了昔日的好友佩皮诺(雅克·贝汉 饰)送给他的一本日记,这本日记已然刻上了时光的痕迹,在一片泛黄的笔记翻阅中,时光悄然回到了1949年法国的一个小乡村里。
在这个小乡村里,有着这样一所寄宿制学校——池塘底教养院,这所教养院里的孩子都被冠以了问题少年之名,正如这部电影的片名一样,池塘底教养院无疑是对“放牛班”最完好的诠释:
古朴的法式建筑,绿意盎然的枞木以及零星渗漏的阳光,看似一片温暖祥和的景象,而在这种充满美好寄寓的意象下,掩映的实则却是一场人性的变异。
池塘底教养院厚重的高墙,将这些人间最温暖的美好全然挡在了冰冷的铁门之外,取之而来的是对于人性本善的漠视。
幸运的是,即便在污浊的泥潭里,依然有人保留着对人性最炙热的关怀。
马修(热拉尔·朱诺 饰)的出现,对于池塘底教养院里的孩子而言,无疑是给贫乏的生活,带来了一缕春天的温暖。
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然而对于1949年的法国社会而言,马修根本没有自己才华施展的余地,在生活的困窘之间,他只得选择服从上级的安排,前往法国乡村的一所寄宿学校,即池塘底教养院里任教。
一如我们所想的那样,隔离在厚重的铁门和残破的窗户间自顾玩闹的孩子,他们早已习惯了,用自己的叛逆回应着现实生活所给予他们的种种恶意,马修最初的任教生活并不愉快,隔三差五都会受到这些顽劣的孩子,无辜地伤害。
然而对于他们的种种顽皮,马修选择了用爱宽容,用智慧去引导这些本身品行并不坏的孩子,一步步走向善的彼端,皮埃尔(让-巴蒂斯特·莫尼耶 饰)和佩皮诺(戴迪亚·费拉蒙 饰)即是这样被成功救赎的孩子。
对于皮埃尔而言,自小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他,性格异常敏感孤僻,但是正如我们所常说的那样:
上帝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悄悄打开一扇窗。
外表长相帅气的皮埃尔尽管性格上有些孤僻,但是他却拥有着异于常人的音乐天赋,也因此在马修所组建的合唱团里担当了重要的主要角色。
池塘底教养院原本如水一般透着死亡气息的宁静,因为马修的到来,很快就以音乐的旋律,为这所阴森,死气沉沉的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
孩子们也终于从往日的叛逆之中,回归到了这个年纪原有的天真与烂漫的模样。
就在生活一片静好的时候,皮埃尔的一时任性,课上的涂鸦,到后来无故给马修泼了墨水,险些被马修逐出了合唱团。
然而善良的马修,在一番波折之后,原谅了皮埃尔,让皮埃尔得以重新回归合唱团,至此以后,在马修的悉心照顾下,回归正途的皮埃尔终于找回了真正的自我,从教养院的漠视中,实现了自我的救赎。
同样改变了自身命运的还有佩皮诺,因为战争的缘故,佩皮诺自小就失去了父母,而不知道事情真相的他一直坚信着,每逢周末父母就会来接他回去。
而事实却是,佩皮诺从未等来过接他的父母,反而等到了怀才不遇而来到教养院的马修。
在教养院里,佩皮诺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孩子,因而也时常会受到其他小孩子的欺负,比如具有暴力倾向的蒙丹,就不止一次勒索、恐吓过他。
在生活不尽如意之中,马修的到来,为佩皮诺遮蔽了许多风风雨雨,对于佩皮诺而言,马修既是他的老师,同时也扮演着一个父亲的重要角色。
在影片的最后,当马修被迫离开这所教养院的时候,佩皮诺一路小跑,跟着马修坐上公交车离开了教养院,也离开了这个一直以来潮湿、阴暗,连阳光都拒绝入驻的“池塘”。
对于皮埃尔和佩皮诺而言,他们是幸运的,因为马修的出现,他的善良与宽容,使得他们在困苦不堪的生活中,重获新生。
而与马修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教养院的校长——拉齐(弗朗西斯·贝尔兰德 饰),对于教养院的管理,他始终以自我利益为出发点,不仅对教职工们冷酷无情,对于教养院的孩子们而言,更是如同梦魇一般的存在。
孩子们不害怕父母,也不害怕教养院里的所有老师,唯独拉齐的出现,就会让他们害怕得噤若寒蝉。
而对于影片中,本来尚且还有救赎的蒙丹(格雷戈里·加迪诺尔 饰)而言,他本来还秉持着人性之中的一点光亮,却因为校长的固执己见,自私自利,最终导致他亲手将这一丝光亮捻灭,彻底地滑向了不可知的罪恶深渊。
在马修看来,盗窃事件已然明了,就应该还以无辜的蒙丹清白。
然而在拉齐看来,蒙丹已然是一块朽木,无论如何精雕细琢,都不过是社会底层的一滩死水的延续罢了,因而拒绝了为马修的友善建议,也因此阻绝了蒙丹向善的通道。
蒙冤受罪的蒙丹,彻底遂了拉齐的愿。
他用一把大火彻底地烧毁了原本就已经蛀蚀不堪的教养院,也用着自己的方式回应了他所认为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最终拉齐被联合投诉下台,而蒙丹自此以后,也宣告了对人性伪善的叛离,因故受到牵连的马修,原本应该被颂之为“英雄”的他,却反而被拉齐以莫须有的罪名赶出了教养院。
影片里,最让人感动的部分,应该莫过于马修离开时的场景吧。
没有想象中热闹的仪式,也没有任何伤感的送别,画面亦如他来之教养院时一般温暖,有阳光、有青草的生机盎然。
在层层美好的包括下,唯独缺乏了人物的嘘寒问暖,不是没有人来送别,而是因为那些喜欢他的人,都被圈固在了教养院厚重的高墙里,圈固在了踮起脚尖依然看不到外面世界的窗棂里。
尽管如此,这些天真善良的孩子们,却仍旧以他们所能够想到的方式,表达了向马修的真挚感谢。
他们纷纷折起了纸飞机,在纸飞机上吐露了对马修的真情,一架架纸飞机从高高的院墙中旋转飘落,带着春天的温暖,温暖了马修,也温暖了这场看起来伤感,却又无比温馨的别离。
人性的善与恶从来都没有明晰的界限,我们所谓的导人向善,不过是以自身所感受的温暖,再次去温暖另一个被生活冷落的灵魂而已。
如同马修,即便生活给予了他不尽如意的对待,然而他却还以生活更灿烂的微笑。
他相信着人世间自有温暖,也在以自身的温热,身体力行地表达着对孩子的热爱,像启明星一样,在刺骨的深夜里,为那些迷惘找不到人生方向的孩子们,燃起了一丝光亮。
也正因为这一丝光亮的存在,使得他们心中的那一抹善性,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般,温暖了他们整个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