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中国诗歌讲境界、讲意境。
正所谓“此中有深意,欲辨已忘言”。
所有的诗论都说《江雪》“绝了”。
好似“绝绝子中的绝绝子”。
而我们对此诗的深化解读就一句话——
绝境就是明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65bd54ca9372559107e39653fd1d66e.jpg)
《江雪》描写了至有至无。
其一,是“至有中的至无”。
千和万都是虚指:千山是至有,万径人是至有。
然而,画面中任何人迹和飞鸟却都“绝”“灭”了。
归于无所不在的至无。
其二,是“至无中的至有”。
在这“没有同类”的境界中,只剩下孤舟独钓蓑笠翁。
钓得上、钓不上鱼其实是没有实在意义的,如同姜太公。
关键是蓑笠翁,其内心的境界应该是至有至无,
是无穷的充盈,是正大的明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9b3870d1995cd7b9d79dd138da1de6b.jpg)
那么,什么是绝境?
无言,无语,无人倾诉……
无路,无径,无人前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但人们不能停留在绝境的外在观感,
绝境其实有和无的统一。
境是有,绝是无。
绝境就是眼前的无路之境,
破境就是心中的无相之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ad47d0a37149b65adc0504497ce4b51.jpg)
置之绝境而破境。
“绝境”的意义在于“破境”——
勘破了绝境,绝境就是明境。
如同置之死地而后生,
如同面壁十年须破壁。
佛陀苦修诸法而不得,走入绝境之地。
但最终放下诸法万缘,得以在菩提树下悟道。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41ea745bac4d75a503ae7061d6236be.jpg)
那么,什么是明境?
就是破掉了绝境,瞬间达到了光明之境。
仿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就是悟道的境界;
这就是中华文明意境的核心意义。
什么是中华意境的至高境界?
就是悟的境界。
就是绝境和明境的统一。
就是绝美之境,就是绝无之境,就是光明美好之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12eae9eb95e396705189f06de878775.jpg)
所以说,打开,就是“开光”。
打开经典,打开唐诗宋词,就是打开光明美好之境。
因为小中见大是如此,无中生有是如此;
因为至小至大是如此,至有至无亦是如此。
空就是无,无就是明。
因为在天地人的心里——
空掉,就是明了。
勘破,就是光明。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3d9aa11431493a7c56608cf3eba8dd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