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如果迁都南京有机会翻盘吗?

小龙文史哲 2021-10-30 22:55:56

我们知道在1644年,崇祯皇帝其实是有机会安全迁都南京重新组织抵抗的,而南京在明代也一直作为明朝的留都,设南京六部等机构。至明代中叶,南京城人口达12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首都。终明一朝,南京一直是南方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完全符合一个国家首都的条件,而且当时江南一代的起义军并不多,政局没有北方的混乱,那如果崇祯皇帝迁都南京,会有机会扭转战局吗?

首先说答案:并不会

网络上有很多说法,都说假如崇祯迁都南京,依靠南京的经济和地理环境,可以进行反攻,而且南方还有大量的明军,是可以翻盘的。问题是:明朝的灭亡还不能说明一些事吗?

首先,明末的一大问题就是财政问题,我们看到崇祯皇帝放下皇帝的尊严,恳请东林群臣自发掏腰包给守城士兵拖欠的军饷时。那些平时满口为国为民的大臣们竟然一毛不拔,只有太监王永祚、王德化、曹化淳各自捐了五万两,其他的文臣只有零零散散的几百两,其余勋贵官僚没有一个捐款超过一万两的。

后来李自成用夹棍在这群大臣手中夹出了七千万两的巨额数字。

明末的局势,大臣们合起伙来欺骗皇帝、玩弄皇帝,东林党一家独大的局面反而搞得朝堂不安,没有了阉党制衡的东林党肆意妄为的扩大自己的势力,文臣武将合起伙来,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大臣们早已想好了迎立新主的念头,以致于到了南迁这个关键问题上,大臣和皇帝相互推诿,没人愿意承担南迁的千古骂名,而崇祯也优柔寡断,最后葬送了南迁的最后时机。

所以我们看出来了一个问题,你在北京当皇帝的时候没人把你放在眼里,北京好歹也是皇帝自己的家,那你到了南京呢?那里盘踞着数百年的勋贵集团,那里也是东林集团的大本营,你在北京的时候东林党人就不听你的话,到了南京你有足够的权威重新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吗?此时我们能从南明的结局中看到崇祯的影子。

1644年5月,在得知崇祯皇帝已死的消息后,江南的明朝权臣立即拥立福王朱由崧于留都南京即位,年号“弘光”。在兵力上南明占优,此时的满清八旗兵(包括:蒙古八旗和汉八旗)总兵力不到15万;而单江北四镇的兵力就有至少12万,而且在武昌的左良玉还号称佣兵50万。然而南明的大臣武将们并没有齐心协力反清,而是忙着内斗。被弘光帝寄予厚望的“江北四镇”和左良玉,除黄德功战死之外,刘良佐、刘泽清和左良玉之子左梦庚先后降清。满清的军队可谓越打越多,越打越强。最终,本可以大有作为的南明弘光政权,除了史可法、黄德功以外,几乎都是不战而降。公元1645年5月23日,南京城破,弘光帝被俘后于翌年被清军处死,弘光政权灭亡。

再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崇祯的能力问题

崇祯继位时,明朝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除了天灾频繁以外,明朝的局势可以说是历代王朝末年最好的。可是仅仅十七年的时间,大明王朝瞬间就变成了那个颓废的样子。崇祯的品德虽然很好,但是政治谋略方面却是一塌糊涂,本身就作为一个王爷来培养的人根本没有学过传统的帝王教育,于是明朝的局势越来越糟糕,崇祯的话也越来越没人听。给你再好的大臣和武将,你也会刚愎自用,分不清好坏。在剿灭流寇方面,先后用杨鹤、洪承畴、曹文诏、陈奇瑜、卢象升、杨嗣昌、熊文灿,换来换去,反而农民军越来越多,往往上面的人上去是要时间去推行他的政策的,可是崇祯太心急了,不行就换,不行就杀,政策往往看不到效果,而他也越来越心急。他从来也不反思自己,最终搞得广大农民在文官武将集团的压迫下纷纷揭竿而起,整个大明王朝逐渐走向灭亡。

总的来说,要翻盘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首先你要有可依靠的基础,如西晋灭亡后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于是有了“王与马共天下”。而崇祯在嫡系部队消灭之后,完全没有了可以依靠的武装,而南方的军队在之后的表现也有目共睹,纷纷无心战斗投降清军。想依靠这些部队重新打下天下,可谓是难上加难。

再者,要翻盘要有高超的领导者,如果是朱元璋、朱棣在世,尚有可以翻盘的机会,但是如果是崇祯,首先他就不会按照网络上一些人说的翻盘后怎么样怎么样的做,他不是很有才能君主。大明还会陷入君臣扯皮的内斗之中,从崇祯的一系列迷惑行为就能看出。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