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物知识局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凌叔华,生于北京的一个仕宦与书画世家,自幼便受到浓厚的文化熏陶和艺术滋养,成为20世纪中国文坛与画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她的成长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的感情经历也曲折回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凌叔华的坎坷情路。
凌叔华的父亲凌福彭,字润台,出身翰苑,与康有为同榜进士,历任清朝及北洋政府多个重要官职,与齐白石、姚茫父等著名画家过从甚密,家中常有文人墨客往来。
这种环境让凌叔华自幼便沉浸在文学与艺术的海洋中。她虽为庶出,但母亲李若兰精通文墨,从未放弃对她的培养,这为她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凌叔华自小便展现出对绘画的浓厚兴趣,六岁时,她在自家白墙上随意涂鸦,被来访的王竹林先生发现,认为其有绘画天赋,便收她为徒,成为她绘画生涯中的第一个贵人。
此后,她又跟随多位名师学习,绘画技艺日益精进,与此同时,她还接受了传统的文化教育,跟随辜鸿铭学习英文诗歌和文学常识,这些跟随名师的宝贵经历都为她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1913年,凌叔华随家人从日本神户回到天津,考入直隶女师,成绩优异,1920年,她与妹妹凌淑浩一同考入燕京大学女子学院,凌叔华选择了动物系,但因兴趣不符,后转至外文系。
在燕京大学期间,她不仅画艺精进,还开始了文学创作,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逐渐在文坛崭露头角。
凌叔华与陈源的相识,缘起于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作为燕京大学预科班的学生,凌叔华以她出众的才华和清纯的外貌,成为燕京大学推派的学生代表之一,负责接待泰戈尔。
而陈源,作为北京大学外文系主任,也担任了此次接待工作,两人因共同的兴趣和话题而结缘,关系开始走向密切。
凌叔华在陈西滢等人的帮助下,发表了成名作《酒后》,一举成名,此后,她又在《现代评论》、《新月》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作品,逐渐确立了她在文坛上的地位。
与此同时,凌叔华还和另一个著名大文豪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这个人就是我们熟知的徐志摩。
徐志摩先生在民国时期那的确是一个情史纷纷的风流才子,才女林徽因、名媛陆小曼、发妻张幼仪……都曾和徐志摩发生过纠葛。
徐志摩和凌叔华结缘也源于泰戈尔访华那次,徐志摩在泰戈尔访华期间,与凌叔华在凌家的大书房中初次见面,此时,徐志摩刚与张幼仪离婚,对林徽因的追求也未能如愿,正处于情感的空窗期。
凌叔华的才情与温婉让徐志摩为之倾倒,而徐志摩的才华与风度也深深吸引了凌叔华,两人很快便开始了频繁的通信,交流文学、艺术及彼此的心事。
半年内,徐志摩给凌叔华写了约80封信,平均下来几乎每天一封,普通朋友之间是不会有这么频繁的书信往来的,一众暧昧的情愫已经不知不觉在两人之间萌生。
这些信件不仅加深了两人之间的了解,也让他们的关系逐渐变得越加变味,徐志摩在信中向凌叔华倾诉内心的苦闷与孤独,而凌叔华则成为了他精神上的慰藉,这种关系,虽然并未明确界定为爱情,却早早迈出了“友情”。
徐志摩与凌叔华之间的关系,被外界视为“朋友之上,恋人未满”,他们彼此欣赏、相互倾诉,但却没有跨越那道界限成为恋人。
徐志摩曾将装有自己日记、信件及文稿的“八宝箱”托付给凌叔华保管,这无疑是一种充满信任与期待的情感。
不过,凌叔华在面对徐志摩的才华与风度时,虽然心生倾慕,但她始终保持着理性与清醒。
她明白徐志摩心中始终有林徽因的影子,而自己只是他倾诉心事的红颜知己,因此,她选择了与徐志摩保持这种微妙的关系,没有进一步发展为爱情。
尤其是当徐志摩宣布与陆小曼结婚的消息传来时,凌叔华深感失落与无奈,她意识到自己在徐志摩心中的位置只是知己而非爱人,这段暧昧关系也随之画上了句号。
不久之后,凌叔华也选择了结婚对象——陈西滢,本以为可以开展一段平淡温馨的婚姻生活,却不知,这个权衡之下选择的伴侣,给凌叔华带来的只有痛苦和烦扰。
1926年,凌叔华与陈西滢在北平结为夫妻,这一年,凌叔华26岁,陈西滢30岁,这段婚姻在外人看来是天作之合,凌叔华的家庭背景优渥,父亲更是给予了丰厚的陪嫁。
而陈西滢则才华横溢,留学英国归来,在学术上有着极高的声誉,然而,婚姻生活并非如外人所见的那般美满。
两人虽在文学上有着共同的兴趣,但性格上的差异却逐渐显现,陈西滢性格较为内向,喜欢挖苦人,而凌叔华则敏感细腻,渴望得到理解和关爱。
两人婚后从不在同一书房写作,甚至互相保密,这种缺乏沟通的状态,为日后的情感危机埋下了伏笔。
在婚姻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夫妻两个人相互包容、相互理解,但是,凌叔华和陈西滢两个人都是才情极高、个性骄傲的人物,他们谁也不会为了谁妥协。
于陈西滢而言,他一直以来接受西方的教育模式,在他看来,自己进入了大学任教,他的任何一位家属就不能同时担任这一角色。
这对于心思细腻敏感的凌叔华来说,无疑就是变相地逼迫她做一名家庭主妇,放弃工作、抛弃自我,这种日子又怎么可能是凌叔华能够接受的了呢?
更甚至,温情、陪伴、互相扶持这样的婚后生活从不曾在凌叔华和陈西滢之间发生过,这两个人用“同床共枕的陌生人”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两个人在自己的文学作品创作上从来不会相互帮助,凌叔华写完自己的文章从来不会拿给陈源陈西滢先观摩,而是死死守着直到发表的报刊,陈西滢也同样这样对待凌叔华。
在这样互相猜忌的婚姻中,凌叔华过得心力憔悴,直到1935年,英国诗人朱利安·贝尔的到来,给凌叔华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朱利安是英国年轻诗人,受陈西滢聘请来到武汉大学任教。
朱利安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同时他也出身名门,极具艺术天赋,尤其擅长写诗,且对凌叔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5年,朱利安来到武汉大学,凌叔华作为院长夫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与朱利安相识,朱利安对凌叔华赏识无比,甚至将她与自己的姨妈弗吉尼亚·伍尔夫相提并论,希望能将她的作品介绍给英语世界。
两人很快陷入了情感的漩涡,开始了长达16个月的恋情,他们秘密相约北平,共度了难忘的20天时光,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一起观看了戏剧、滑冰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凌叔华深深地陷入了这段恋情,凌叔华甚至曾计划与朱利安前往英国结婚,只不过,她依然没想到,这段来寻求慰藉的感情最后也将她伤的遍体鳞伤。
随着时间的推移,凌叔华逐渐发现朱利安还有其他情人,这让她深感失望和痛苦,她曾以死相威胁,并携带老鼠药和蒙古刀子前往朱利安的住处,但这一行为并未能挽回朱利安的心。
这段婚外情不仅让凌叔华感受到了久违的激情与浪漫,也让她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和痛苦之中。
她渴望得到陈西滢的理解和支持,但陈西滢却对此表示了强烈的愤怒和失望,最终,在陈西滢的逼迫下,凌叔华不得不选择了与朱利安分开,朱利安不久之后在西班牙的战场英勇牺牲,留下了凌叔华一生的遗憾,这段经历却在她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
此后,凌叔华与陈西滢的生活轨迹逐渐分离,陈西滢因工作调动前往武汉,而凌叔华则因种种原因未能随同前往,两人开始了长期的分居生活。
在后来,陈西滢邀请凌叔华前往他的工作地巴黎,凌叔华带着女儿去生活了一段时间就很快离开了,此后,她在世界各地驻留、工作、创作。
这种生活状态让凌叔华对婚姻产生了更深的失望和不满,她曾对女儿说:“一个女人绝对不要向男人认错”,这句话不仅是对自己婚姻生活的无奈总结,也是对当时社会女性地位的深刻反思。
然而,尽管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和磨难,凌叔华与陈源最终还是选择了以另一种方式相守,在陈源晚年因病去世后,凌叔华将他的骨灰安葬在江苏无锡老家,并在自己去世后也选择与他合葬。
这种选择或许是历尽千帆后洗尽铅华的原谅,也许是对两人一生情感纠葛的一种和解和释怀,往日总总伤与恨,都随时间飘散而尽吧。
参考资料:
文汇客户端——闺阁派女作家婚后出轨年轻的英国诗人,丈夫最终却因为她的才华原谅了她2020-01-15
新华网——谁最有资格做徐志摩的妻子?2008-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