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洲大陆的“资源宝库”向超级大国递出战略合作橄榄枝,一场关于资源、地缘与生存权的博弈正在悄然上演。 据外媒披露,刚果(金)政府近期与美国达成特殊协议,拟以境内钴、铜等战略矿产资源为筹码,换取美方军事支持以清剿境内反政府武装。 这一“矿藏换安保”的操作不仅引发“现代版殖民”争议,更将资源性国家的发展困境赤裸裸暴露在国际聚光灯下。
作为全球钴矿储量霸主(占世界51%)与最大产钴国(贡献68%全球产量),刚果(金)的矿产资源本该成为其发展的“黄金筹码”。 然而持续二十余年的东部武装冲突,让这个中非国家深陷“捧着金碗讨饭”的窘境。 M23反政府武装近期攻势再起,已造成数千人伤亡,政府军节节败退的颓势,迫使总统齐塞克迪不得不向外求援。
耐人寻味的是,刚果(金)此次选择的合作对象,恰是曾公开主张“乌克兰应以矿产抵偿军援”的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势力集团。 尽管现任拜登政府尚未正式回应,但华盛顿智库早已将刚果钴矿定义为“新能源时代战略物资”。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若借机掌控该国矿产供应链,不仅将削弱中国在电动车电池领域的主导地位,更可能改写全球关键矿产格局。
与刚果(金)隔湖相望的卢旺达,却以截然不同的剧本上演着逆袭传奇。 这个曾被战火摧毁的“千丘之国”,通过系统性引进中国军事训练体系与治国理念,打造出被誉为“非洲最精锐”的国防力量。 其军队在地区冲突中展现的战术素养,甚至让兵力五倍于己的刚果(金)政府军屡尝败绩。
刚果(金)的困境为中国敲响双重警钟。 作为全球最大矿产资源进口国,中国在电动车、光伏等战略产业对钴、锂等矿产的高度依赖,使其必须加速构建多元化供应链。 数据显示,中国当前80%的钴进口源自刚果(金),任何地缘政治波动都可能冲击新能源产业命脉。
更深层的启示在于发展路径选择。 中国在非洲推行的“资源换基建”合作模式,强调平等互利与产能提升,与西方“资源掠夺型”合作形成鲜明对比。 当某些国家仍在“借兵止战”的循环中挣扎,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业园建设等项目,正帮助资源国将地下财富转化为真正的国家竞争力。
这场横跨大西洋的资源博弈,终将验证一个硬道理:矿产可以购买武器,但买不来长治久安; 资源能够吸引资本,却换不到独立自主。 在新能源革命重塑全球权力格局的当下,唯有把资源主权牢牢握在手中,才能避免在强权博弈中沦为任人摆布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