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中的长安精神—论王金岭的大写意画

文旅中国 2024-09-13 14:23:42

作者:西安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王珠珠

王金岭是当代陕西长安画派的代表,是继石鲁先生之后将中国大写意画的理与法、意与境、笔与墨、情与境处理到一定高度的艺术家,他不但传承了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理念,更是将当代中国文人的风骨与作品完美结合的典范。

早期探索

20世纪60年代,王金岭进入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西安地处中国地理位置的中心,这里既有苍茫寥廓的西北自然风光,又有几千年汉唐盛世文化的滋养,同时这一时期也正是陕西长安画派老一辈艺术家艺术创作的高峰时期,老一辈艺术家的成就与辉煌指引着青年时期的王金岭对于中国画的浓厚兴趣,特别是石鲁、何海霞、郑乃珖等先生对他的指点更令其对中国画有了全新的认知。

王金岭《推磨图》中国画,65cm×69cm,1980年

从王金岭早期的作品可以看出,长安画派艺术家特别是石鲁对于王金岭的影响极大。石鲁对中国画传统形式语言的创新以及对当代题材的意象思维方式在王金岭身上得以延续。这一阶段他的作品主要源于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形式语言的反复锤炼,生涩苍茫的主题、酣畅淋漓的用笔、透明润泽的淡墨形成了王金岭80年代的主要艺术风格。

王金岭《夜话》中国画,69cm×46cm,1982年

对中国画的反思与创新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王金岭对传统的研究以及意象笔墨锤炼并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画风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他的绘画主题从反映西部现实生活转向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再创作阶段,传统题材中的高士、仕女、荷花、梅、兰、竹、菊、鹰、八哥,甚至生活中的蚂蚁、蜘蛛都成为表达意象的对象。

80年代中国的思想界、文化界及学术界空前活跃,艺术界也出现了一批崇尚西方艺术、哲学的画家,而王金岭反其道而行之,开启了以“传统为基、当代为用、表现时代、抒发自我”的艺术探索道路。

王金岭《苍者寿》中国画,138cm×69cm,1985年

这一时期王金岭在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各个领域中都有大量的作品问世。其山水画脱离了早期写生创作阶段的写实风格,与传统山水画用笔也大不相同,更加趋于意象表达,继承并发扬了石鲁“拖泥带水”的笔法,运用酣畅淋漓的笔墨将秦岭山水的典型特征以及心中的万千气象表现出来。

王金岭《山雨欲来》中国画,138cm×69cm,2017年

纯净空灵的精神境界

90年代末至21世纪之初,人们惊奇地发现,在陕西画坛叱咤风云的王金岭销声匿迹了。这一时期中国画坛异常的活跃和热闹,而知天命的王金岭既不想攀附政治,也不想从中同流,他只想做一个纯粹的、名副其实的画家。此时的他艰难而执着地寻找自己的心灵归宿。一个人从热闹的席位上走出来是需要极大的定力和决心的,坐惯了冷板凳的他在终南山下筑起了自己的精神乐园——南圃。

终南山下近10余年的隐居使王金岭获得了心灵的宁静与精神的寄托,南圃园中花草如织、气息芬芳,草虫飞动、流水潺潺,自然界的天籁与其笔墨窸窣交织在一起,凝结成具有朦胧诗般的绘画意境。因此,60岁以后的作品更加纯粹、空灵,具有禅味。这一时期他的笔墨神思飘忽,洁净通透,形式语言的简化为思想升华准备了条件。

王金岭《陕北小院》中国画,98cm×67cm,1983年

中国人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美学将人格之美与自然之美相对应,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相关联,强调主客观的和谐交融,王金岭更是将善良敦厚、温文尔雅的人性融入画境。

王金岭常说艺术要能“疯得起来”,只有“出形”才能“放彩”,才能让精神自由,才能解脱桎梏使意象升腾。他的山水画构思奇妙、构图奇绝、水墨润泽、疏而不乱、墨色干湿浓淡错落有致,形式变化不拘一格,画面气息清新自然而又激情四溢,从作品中我们解读到他对于艺术的真诚、大自然以及生命的热爱,他是用心灵在作画、用生命在作画,书写的都是自己的精神与追求。观其画,我们不但能够看到艺术的形式之美,也能真切感受到人格之美,感受到他的孤傲、善良与淡泊。

王金岭《山水写生系列·黄帝陵》中国画,34cm×47cm,1982年

王金岭《烟雨对棋图》中国画,69cm×69cm,2005年

王金岭常说艺术要能“疯得起来”,只有“出形”才能“放彩”,才能让精神自由,才能解脱桎梏使意象升腾。

王金岭不仅仅是陕西长安画派优秀的传承人,也是中国当代优秀的艺术家,他对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特别是当代的山水、花鸟画创作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与实践,在“画什么”、“怎么画”方面做了很好的诠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不慕名利、不谄世俗,以高贵、清洁的人品诠释了当代文人的风骨,以意味隽永、洋洋洒洒的笔墨诠释了中国画精神。“彪炳其文,金玉其德”,此话献给王金岭先生。(节选)

责编:勾晓庆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