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随着中越边境的冲突不断加剧,中央下达了发起对越反击战的命令。
就这样,时任广州军区副司令的吴忠,便跟随许世友将军踏上了越南战场。
然而,就在战斗打响的前几天,他突然收到了一条“撤职命令”:中央下令让他马上回北京。
战斗迫在眉睫,吴忠不知道该怎么办。结果,许世友得知后,直接怒道:“你不准走!”
面对两难境地,吴忠究竟该如何抉择呢?
艰苦的从军经历吴忠出生在四川苍溪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中。靠着祖上传下来的基业,一家人的生活勉强算得上温饱。
然而,那时国家动荡不堪,地方势力横行,到处都有贼伙流窜。在水深火热中长大的他,从小便体会到了民间疾苦。
在他九岁的那年,一股强盗闯入他家,抢走了他们家所有的积蓄和值钱的东西。
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
不久后,川军田颂尧部队的一名营长便带人包围了他家,声称他们勾结贼伙,要求他们马上缴纳1000大洋,否则就将他们全关进大牢。
但那时家中已经是一贫如洗,哪还有钱给他呢?于是一家人只好变卖家产,东拼西凑,才凑够了钱。
经过此事后,吴家一贫如洗,债台高筑。
生活的巨变让吴忠深刻地意识到了旧社会的黑暗。从此,他心中便埋下了一颗名为革命的种子。
1933年,红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来到他的家乡转战。吴忠听说后,非常高兴,立即收拾行李,来到了军队报名。
但当时他只有12岁,年龄实在太小,我军一开始并未打算收编他。
吴忠见状,急得哭了起来:“我从小到大的心愿就是能参加红军,消灭田颂尧。现在好不容易等到你们了,你们怎么能不要我呢?”
最终,大家被他悲惨的经历所打动,答应将他留在部队中。
“吴忠,有忠”由于他当时是军中年纪最小的,于是连长总是给他分配宣传任务。但吴忠性子倔,好胜心强,每次都主动要求参加战斗。
也正因此,他从小便开始接受生死考验。并且,他每次都能以强大的意志力从险境中脱身。
1935年,已经成为一名排长的吴忠,奉命参加黄猫娅战斗。
当时他所在的第九十师接到的命令是,要想办法阻击田颂尧部队1.7万人的进攻,策应大部队作战。
而作为九十师的先头部队,吴忠带着底下的战士们率先发起了冲锋。
虽然大家的劲头很足,但还是抵不住敌人有大量的先进武器。在敌军猛烈的炮火下,我军瞬间遭到重创。在一番激战后,战士们几乎全都牺牲了。
吴忠也身受重伤,倒在了灌木丛中。敌人在清理战场时,误以为他已经阵亡,所以并未管他。
看着眼前的惨景,吴忠痛心不已。他悄悄拿出了身上仅剩的两枚手榴弹,决定与敌人同归于尽。
不一会儿,山下的红军开始发起总攻。两个敌军来到灌木丛,架好机枪,准备攻击山下的红军。
就在这时,吴忠拉开导火环,猛地扔向了两个敌军。一声巨响后,两个人瞬间被炸下山坡。
随后,吴忠用尽全部力气冲到了机枪旁,调转枪口向敌军展开扫射。敌人防不胜防,瞬间被歼灭了一大片。
这时,团长熊德成也带着大部队冲到了山上。在吴忠的掩护下,战士们顺利地将敌军消灭得一干二净。
看到战友们取得最终的胜利,吴忠也终于安心地闭上了眼睛,晕了过去。
当时众人都以为吴忠牺牲了,熊德成抱着他嚎啕大哭起来。就在大家挖好坑,准备掩埋他的“尸体”时,他才悠悠转醒。
此后,他便一战成名,成为了军中人人称赞的骁将。虽然那时他只有14岁,但组织认为他已经通过了考验,于是便特意批准他入党。
不久后,中央红军北上,顺利与红四军完成会师。当看到这一群“娃娃兵”后,毛主席脸上露出了既惊喜又欣慰的表情。
徐向前还特意向他介绍了军中最小,也最能打的吴忠。得知他的光荣事迹后,毛主席不禁感叹道:“吴忠,有忠!”
能得到毛主席的表扬,让吴忠备受鼓舞。从此,他便更加卖力地奋斗在了战场上。
抗战开始后,他被调到冀鲁豫军区,担任教导第三旅八团作战参谋。
1942年,我军发动了对日军的秋季攻势。
在景阳冈战斗中,吴忠利用“谷地战术”,灵活用兵,仅用18分钟便将500余名日伪军全部消灭了。
战斗结束后,吴忠的大名传遍了十里八乡。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活武松”。
而他也凭借着出色的指挥能力,在同级指挥员中脱颖而出。
解放战争开始后,他被任命为中野七纵二十旅五十八团团长,参与章缝集战斗。
当时部队所要面对的敌人是胡琏的11师,兵力十分雄厚。
战斗打响后,五十八团依旧被作为先头部队,率先对敌人发起冲击。而吴忠也端着一挺机枪与战士们并肩作战。
在激战中,他不幸被敌人击中颈部,瞬间倒地不起。战士们想抬他去医院,但他却嘶吼道:“不必管我,继续向前冲!”
直到看到战士们一个个冲上前去,他才慢慢闭上眼睛。那时他本以为自己必死无疑,所幸七纵大部队及时赶到,才将他救了起来。
毛主席得知后,瞬间被他这种大义凛然的精神所感动。建国以后,主席开始多次重用他,栽培他。
备受器重1955年大授衔时,中央领导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授予他少将军衔。
就这样,年仅33岁的吴忠,成为了我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将军。
1977年,随着中越关系逐渐恶化,中央立即将吴忠调到广州担任军区副司令,预防随时会到来的战斗。
两年后,中央正式下达了对越战斗的命令,并命令广州军区司令许世友担任作战总指挥。而吴忠则作为他的副手,与他一起来到了战场。
此时的吴忠虽然已经年仅六十,但他抵达战场后还是第一时间来到了阵地前沿勘察地形。
随后,他又与众人进行了一天一夜的商讨,最终确定了“从布局关突破,沿着东溪北上,直捣高平”的作战策略。
这个计划可谓十分大胆。要知道这次吴忠率领的是一支机械师,有大约两百辆的坦克序列,而他所选的这条路却到处都是险峻山岭,十分艰险。
但吴忠却认为,只有这条路才能达到将敌人分割围歼的目的。而且他有信心指挥部队顺利完成任务。
许世友知道他的实力,对他十分信任,于是二话不说便同意了他的提议。
结果,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番时,却突然收到了中央“撤职”的消息。
中央经过商量后认为,凭许世友将军一人就能应付越南战场。
而出于某些原因,吴忠需要到北京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不能行动。
此时战事迫在眉睫,吴忠并不想半途而废,但中央的命令他又不能不从。他这几天辗转反侧,不知道该回不回去。
思前想后,他还是决定回北京。结果,许世友得知此事后,却立即怒道:“你不准走!马上就开战了,部队哪离得开你,中央那里我去说!”
此时的许世友已经73岁了,因为身体缘故,他已经不能时刻跟着部队待在前线了,所以他身边必须要有吴忠协助。
中央得知后,便同意了他们的提议。
之后,吴忠便将全身心投入到了战斗中。从开始行动到战斗开始,他都一直待在战斗前沿,与战士们共进退。
在前往东溪的路上,敌人为了阻止我军前进,竟然直接炸开了一个水库,制造了一个水障区。
除了第一梯队的坦克部队通过后,后续搭载步兵的汽车全都被泡在了水中。
吴忠见状立即下令,让所有已经通过的坦克部队继续前进。
而年近六旬的他则亲自带着战士们徒步穿越了八百多米的水障区,又疾行数十公里,跨过了蜿蜒的山路,才抵达目的地。
由于抵达及时,我军及时攻占了高平两侧的战略要点,并顺利攻下了高平城。
吴忠的这一仗,给予了敌人巨大的威慑,为战士们取得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忠将军的一生充满了艰险与磨难,他是人民的英雄,也是国家的骄傲。